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通过造谣“大熊猫遭虐待”牟利,多少爱心被收割 |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 编辑 马小龙
2025-07-02 14:42
这不仅是利用谣言直接获取流量,更是将链条延伸到了线下,直接“收割”网民。

▲白某某、徐某寻衅滋事案宣判现场。图/微信公众号“都江堰市人民法院”


据央视新闻报道,近日,白某某、徐某编造大熊猫被虐待的网络谣言、寻衅滋事案件宣判。经查,二人捏造、散布某科研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虐待大熊猫、利用大熊猫谋利等不实信息,相关虚假视频累计播放545054次、转发1245次、评论9521条。


从报道看,这起案件值得琢磨之处,或许还不是谣言本身,而是背后的“产业链条”。犯罪嫌疑人利用大熊猫的热度,打造“敢于发声”的人设,甚至号召粉丝线下聚集滋扰。每次组织线下活动,其都会收到粉丝数量可观的捐助,而这些钱最后都被白某某据为己有。据成都警方调查,白某某通过网络直播等方式先后获利近20万元。


由此可见,“号召捐款”才是这些谣言深层动力。而对于很多充满正义感的网民来说,他们的满腔热情只是被利用罢了——其对于大熊猫保护并没有多少贡献,却成了不法之徒所谓“商业布局”的一部分。


其实,通过造谣来挣钱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此前就有媒体报道,一些公司利用AI来生成假新闻牟利,旗下控制的账号高达数百个,最高峰一天能生成4000篇至7000篇假新闻,每天收入在1万元以上。


这起案件的特殊性在于,其不仅是利用谣言直接获取流量,更是将链条延伸到了线下,直接“收割”网民。更恶劣的地方在于,这样的做法无疑伤害了很多人的朴素情感,很多被骗者其实是出于好意,但却不自觉地助长了乱象。


在案情梳理中,有一幕发人深省。2024年,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外有数十名不明身份的人聚集,在经过一番商量后,有人手持横幅并大声呼喊吸引其他游客围观,有人在旁边拍摄画面。


而这种线下聚集不是个例。随着真相大白,这也更让人感到讽刺和沉重:很多人对熊猫的喜爱,被别有用心者利用而变了形,助长了不法分子对科研单位的滋扰。


这也是一记沉重的警钟,在互联网上,人们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掌握相当的科学知识和网络素养,才能确保自己不至于被“围猎”,不至于让自己的关注力跑偏了地方。


就像所谓“大熊猫被虐待”,其实是个相当专业的领域。对动物的观察、对实验环境的了解,原本是普通网民所难以掌握的信息。但正因此,却恰恰给谣言的滋生提供了土壤,不法之徒通过捕风捉影的剪辑、添油加醋的描述,迅速捏造出一种扭曲认知,在互联网上带起了节奏。


这时候,如果网民能保持一种冷静和理性,注意多方的信息查证,相信专业知识的判断,或许就不至于落入圈套了。目前,事件的当事人白某某、徐某皆被判刑。但对当事人的惩处还不是终点,这种科学知识和网民认知之间的落差终究是存在的,如何尽快填补这种认知缺口,也需要认真考量。


这起案件也提供了一个启示,对一些科学门槛较高的领域,卷入风波的单位不妨做好信息沟通,同时也重视日常的科普工作,让民众对真实的科研状态有所知晓。毕竟,只有整体提升人们的认知水平,才能防止那些低质粗糙的谣言乘虚而入。


撰稿 / 柳早(媒体人)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杨利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