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老味道》里的烟火人间:一个00后女生的重读札记
新京报 编辑 缪晨霞
2025-06-30 16:21
4月23日,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联合新京报社发起的“我重读了一部经典”活动启动。此次活动旨在引导大学生回归经典,再次深入研读文学、哲学、历史等领域的经典作品。新京报将每月对活动投稿作品进行遴选,择优展示。

汪曾祺,这位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作家,在1993年出版了散文集《老味道》。经历过战乱与饥荒的他,却始终以温柔而敏锐的目光,捕捉着生活中的细微美好。书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是用平实的笔触,将一道道家常菜肴、一段段饮食记忆娓娓道来。可正是这份“把苦难嚼出甜味”的从容,让这本书跨越三十年时光,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依然能触动我们的心灵。那时我不曾想多年后,这本书会成为我读懂生活与亲情的钥匙。


第一次读《老味道》是十二岁,躲在爷爷的旧书箱里翻到那本泛着霉味的散文集。那时的我用荧光笔把所有写吃的句子都涂成亮黄色——高邮鸭蛋的红油要“吱”的冒出来,昆明的汽锅鸡得“鸡香扑鼻”,读到“拌菠菜”时还偷偷在厨房抓了生叶子塞嘴里,被涩得直吐舌头的样子逗得爷爷直笑,他戴着老花镜凑过来看书,指着茨菰那篇说:“这作者懂吃,跟我蒸的一个法子。”作为在快餐外卖里长大的00后,我那时只觉得汪曾祺是个会写“吃货日记”的老爷爷,却没注意到爷爷说这话时,眼里闪着光。


去年寒假在奶奶家过年,爷爷戴着围裙在厨房忙活,我蹲在灶台边帮他剥茨菰皮。他布满老年斑的手颤巍巍地往砂锅里铺片子,突然念叨:“你奶奶总说茨菰拌肉沫蒸才不苦,跟书里那个汪曾祺写的一样。”我心里咯噔一下——手机里刚收藏的“00后减脂食谱”还亮着屏,可眼前的茨菰却让我想起小时候,爷爷总把自己碗里的茨菰夹给我,说“小孩子吃了聪明”。那时我嫌它带着土腥味,爷爷就往蒸锅里多倒半勺猪油,看油花在瓷碗里化开时,他和奶奶会相视一笑。现在对着砂锅里奶白的茨菰片,突然明白这道菜里藏着的不是苦味,是他们那代人在缺油少糖的日子里,用食物传递的温柔。


今年春天在家里,我用迷你电煮锅试着复刻“拌菠菜”。焯水时菠菜在滚水里打了个转,绿得像我新买的荧光色卫衣,可捞出来时手忙脚乱没沥干,芝麻酱一拌就成了泥石流。给爷爷发微信抱怨,他秒回的语音带着笑:“傻丫头,汪先生说‘挤得很干’,就跟你小时候拧湿毛巾一样,得使点劲!”突然想起上周小组作业讨论时,我为了赶DDL把策划案做得毛毛躁躁,爷爷打电话时也说“别浮躁,慢慢来”。当我把菠菜裹着麻酱塞进嘴里时,那股脆嫩里竟尝出了汪曾祺说的“生活是很好玩的”——原来00后喊着“躺平”的日子里,认真拌好一碗菠菜,就是对匆忙生活的温柔反抗。


上个月整理书架,从《老味道》里掉出奶奶用蓝布包着的桂花干。书里《桂花糖》那页被我贴了便利贴,汪曾祺写“桂花性温”,而我的手账本里记着给爷爷买的暖胃茶订单。突然想起高一时视频通话,爷爷举着晒干的桂花教我:“要选半开的花骨朵,像你奶奶年轻时害羞的样子。”那时我正和室友吐槽军训晒黑了,没听清他后来说的“太奶奶以前总在胡同口卖糖糕”。现在对着玻璃罐里层叠的糖花,突然懂了经典的神奇——它让我这个天天刷短视频的人,能通过一碗糖,触摸到太奶奶时代的晨光,也读懂爷爷藏在皱纹里的故事。


前几天给爷爷打视频电话,他举着我教他做的豆腐脑直乐:“跟你太奶奶做的一个味儿!”镜头里他坐在窗台前,身后晒着梅干菜,阳光把他的白发照得发亮,这场景像极了汪曾祺写的“家人闲坐,灯火可亲”。作为在互联网长大的一代,我们总以为经典离自己很远,可当我用外卖软件买齐食材,在小电锅里熬出第一碗成型的豆腐脑时,突然明白:00后重读经典,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在速食时代里,借一碗茨菰、一捧桂花,握住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生活暖意。


合上书时,手机弹出新消息:室友问我要不要一起点奶茶。我回复“不了,在给爷爷熬桂花糖”,窗外的梧桐叶正沙沙响。这个春天,我这个总被说“活得太糙”的00后,终于在汪曾祺的字里行间懂得:所谓“老味道”,从来不是旧时光的专属,而是当我们愿意停下刷手机的手,陪爷爷剥一次茨菰、听他讲一段往事时,所遇见的跨越时代的心意相通——原来最好的经典重读,是让书里的烟火气,照进现实里最亲的人身上。


文/赵彬妍 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学生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王心



相关专题

“书香青春 阅见未来”2025年首都大学生系列读书活动

相关推荐
蔡澜此去,香江“四大才子”时代合上最后一页| 新京报专栏
观点
大戏看北京文艺资讯丨话剧《张居正》折射时代风云
娱乐
《少年李的烦恼》创作后记:等待解谜人
文化
端午假期还没想好去哪儿玩?来看这一篇就够了(内附全市超强旅游攻略)
新京号
《光明日报》整版聚焦福建推动优质文化下基层
新京号
目的地遵义,售罄!
新京号
86岁钱理群谈生死:尊严地老去比多活一天更重要
新京号
破解“大城市病”,北京做对了什么?
北京
破解“大城市病”,北京做对了什么?
新京号
大戏看北京5月19-25日文艺资讯丨话剧《天下第一楼》再登台
娱乐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