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在自然的静默中寻回自我
新京报 编辑 缪晨霞
2025-06-30 16:21
4月23日,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联合新京报社发起的“我重读了一部经典”活动启动。此次活动旨在引导大学生回归经典,再次深入研读文学、哲学、历史等领域的经典作品。新京报将每月对活动投稿作品进行遴选,择优展示。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只面对生活最本质的事实,看看我是否能领悟生活要教给我的东西,而不是在我临死时,才发现自己根本就没有活过。”梭罗在《瓦尔登湖》中的这句开篇独白,曾在我年少时激起一阵短暂的涟漪,随即便被现代都市的喧嚣所淹没。然而,在经历了职场浮沉与信息洪流的裹挟之后,我再次翻开这部经典,才真正体会到它在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邃力量,仿佛梭罗在湖畔的静默,穿透时空,轻抚着我疲惫的灵魂。


第一次阅读《瓦尔登湖》,我更多地关注梭罗的“隐居”行为本身,将其视为一种浪漫的、带有些许叛逆色彩的个人选择。我曾惊叹于他在简陋木屋中自给自足的生活,以及他关于简约、自立的朴素哲学。但那时的理解,无疑是浮于表面的。重读此书,我开始深入思考梭罗所倡导的“有意识地生活”究竟意味着什么。他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隐居”,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自我审视与涤净。


在瓦尔登湖畔,他将一切外在的物质追求和虚浮社交都降到最低,从而拥有了大量时间去观察自然、思考人生、阅读写作。这种“减法生活”的哲学,与我如今被各种信息轰炸、物质消费所裹挟的日常形成了鲜明对比。我们看似拥有更多,实则可能迷失了自我,被无尽的欲望所驱使,遗忘了生命中最本质的意义。


梭罗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对四季流转的深刻感悟,也让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他笔下的瓦尔登湖,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位置,更是一个精神的符号,象征着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他描绘日出日落、冰雪消融、候鸟迁徙,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这种对自然的回归,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亲近,更是心灵上的契合。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与自然日渐疏离,高楼大厦取代了青山绿水,手机屏幕替代了星辰大海。重读《瓦尔登湖》,我开始反思,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重新感受自然的脉搏,从自然的秩序中汲取力量和智慧?这种与自然的连接,或许正是我们内心深处所渴望的宁静与慰藉。


更深层次的感悟在于,梭罗的“隐居”并非逃避现实,而是一种为了更好地融入现实的策略。他通过在瓦尔登湖的两年零两个月,获得了内心的澄明和精神的富足,并带着这种清醒和觉醒重返社会。这给予我极大的启发:真正的自由并非放任自流,而是掌控自我,不被外物所役。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绑架”:物质的欲望、社会的评价、他人的期待。梭罗用他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剥离那些不必要的负担,才能看清真实的自我,才能真正活出自己的节奏和意义。他所倡导的简约生活,并非是苦行僧般的禁欲,而是一种对生命能量的聚焦,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上。


此次重读《瓦尔登湖》,我仿佛与梭罗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开始尝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一些“瓦尔登湖”式的理念:减少不必要的消费,关掉纷扰的社交媒体,多去户外走走,感受阳光与微风。虽然无法完全复制梭罗的生活,但这种对内心的关注和对生命本质的追寻,已然成为我生活中的重要指引。这部经典不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它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时代的浮躁与困惑,同时也提供了一剂清醒的良药。它告诉我,真正的富足并非拥有多少,而是内心宁静、精神自由;真正的生活并非随波逐流,而是有意识地选择、坚定地前行。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愿将瓦尔登湖的精神内化于心,在自然的静默中,持续寻回那个更真实、更饱满的自我。


文/韩坤一 北京师范大学学生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王心

相关专题

“书香青春 阅见未来”2025年首都大学生系列读书活动

相关推荐
重读《瓦尔登湖》,唤起内心的宁静天地
教育
每日一福|知足中常乐,淡泊中进取
新京号
重读《复活》:在忏悔与救赎中寻找人性的光辉
教育
永不消逝的月亮——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
教育
今天,《人民日报》报道!提到雄安→
新京号
该学会适老的是年轻人|新京公益
公益
放下手机,我们还能玩什么?
文化
中国新增三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乡村
在北大,她教我们如何“慢下来”
新京号
张秋子:选择中文系,就要相信同道与先贤|我和我的学科
文化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