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围城》:一面照见时代与自我的多棱镜
新京报 编辑 缪晨霞
2025-06-30 16:21
4月23日,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联合新京报社发起的“我重读了一部经典”活动启动。此次活动旨在引导大学生回归经典,再次深入研读文学、哲学、历史等领域的经典作品。新京报将每月对活动投稿作品进行遴选,择优展示。

初读《围城》,只觉书中故事幽默诙谐;重读之下,方见钱老先生用一支妙笔,在虚构的故事里勾勒出真实的人性图谱。这部以方鸿渐为主角的小说,看似讲述一个留洋青年的人生经历,实则是一面折射世间万象的“镜子”,让人在笑中品出无奈,于书中照见自己。


方鸿渐与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的情感纠葛,构成了书中最具戏剧性的线索。苏文纨的傲慢、唐晓芙的纯粹、孙柔嘉的精明,分别代表了爱情里的不同幻象。当方鸿渐在苏小姐的“爱情牢笼”里左右为难,为唐晓芙的离开黯然神伤,最终与孙柔嘉在琐碎婚姻中互相消耗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主角自身的情感选择,更是人性中对“得不到”的执念与“已拥有”的厌倦。


“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这句经典比喻道破了亲密关系的本质:爱情伊始,人们总在对方身上投射理想自我;相处久了,便在现实摩擦中暴露真实底色。


除了婚姻,书中对职场、社交等场景的刻画,同样充满讽刺意味。方鸿渐虚假的博士学位,既是旧时代留洋潮的缩影,也包含了当代人对“镀金焦虑”的隐喻。他在三闾大学的遭遇——勾心斗角的同事、道貌岸然的领导、毫无意义的派系斗争,活生生一幅现代职场的荒诞图景。高校本该是学术净土,却成了追名逐利的角斗场。


方鸿渐的挣扎与失败,本质上是理想主义者在功利社会中的水土不服——他既不愿同流合污,又缺乏破局能力,最终他的清高只能在逃避中沦为其软弱的象征。



《围城》的深刻之处,在于它超越了具体的时代与场景,直指人类普遍的精神困境。


方鸿渐的迷茫,何尝不是每个现代人的困惑?我们在学业、事业、家庭的“城”间奔波,以为冲破某座城就能抵达自由,却发现每座城背后都是另一座城的入口。这种困境,源于人性中永不停息的欲望与矛盾:既渴望稳定,又向往自由;既追求意义,又难逃虚无。就像小说结尾那只不停转动的挂钟,象征着我们在“希望—失望—再希望”的循环中永无止境地追逐。钱钟书用戏谑的笔触,揭开了现代人精神困境的真相:围城不在外界,而在人心。


所谓“围城”,不过是人性弱点的具象化;所谓“突围”,从来不是向外寻找出口,而是向内认清自己。或许正如杨绛先生所言,“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但看透这一点后,依然能带着清醒的认知热爱生活,才是真正的勇气。


文/金圣杰 北京师范大学学生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王心

相关专题

“书香青春 阅见未来”2025年首都大学生系列读书活动

相关推荐
当父爱不再沉默如山
新京号
重读《平凡的世界》:在黄土高原的褶皱里照见青春
教育
网文作者空留专访:她的江湖是从“心”出发
文化
专访马勇(下):历史在不断被解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偏执
新京号
钱理群:关于自己最后人生的两个设想
文化
孙江读王笛《中国记事》——叙事的力量
文化
希尔德·多敏:在坠落的边缘,走向奇迹与家园
文化
在时光褶皱里书写温暖——勺园、中关新园客务部“隐形守护者”的日常
新京号
高考第一天,北大祝福你!
新京号
芜湖铁画,登上人民日报海外版!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