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即将离校,北大同学会带走什么?
北京大学
2025-06-30 15:16
进入北京大学阅读更多内容

 

盛夏流转 光阴似箭

 

徜徉燕园的岁月

 

一转眼落下诗一般的句点

 

回望在北大的时光

 

总有这样一份器物

 

化身为时光胶囊

 

见证着喜悦、泪水、淬炼与成长

 

这些静卧在记忆光晕中的寻常旧物

 

记载着我们未曾褪色的梦想 

 

未曾冷却的悸动 未曾熄灭的热血

 

让我们一起走进毕业生们的时光胶囊

 

在追忆的光束下

 

见证着一份又一份

 

鲜活的燕园回忆

 

投稿有礼

 

小北邀你共赴时光之约!

 

在评论区带图分享

 

那件守护你学生时期青春记忆的“信物”——

 

讲述你与它的故事

 

参与留言的读者将有机会

 

收获一位可爱的时光守护者——燕嘟嘟!

 

 

截至7月1日中午12:00

 

留言点赞前5名的读者

 

将获得毕业版燕嘟嘟一只(图右)

 

留言点赞第6-10名的读者

 

将获得燕嘟嘟挂件一只(图左)

 

 

张子璇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2020级博士研究生

 

 

前不久,舍友说我柜子边的挂钩断了,一看,彩色的工作牌散落一地,不知何时已攒了这许多。虽然我是搞科研的化学生,但我也热爱采写报道,除了参与各种学术论坛,我也多次作为校园记者参与报道校毕业典礼、十佳歌手等大型活动。

 

此外,我还很喜欢参与校园跑步活动,虽然跑得不快,但只要跟大家一起跑,我便乐在其中,也收获了各式各样的纪念完赛奖牌。这些东西记录着我不同的学生身份,也见证了我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对我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纪念意义。

 

 

在校求学期间,我参与了大大小小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不经意间已有了许多活动票根,却总是散落,于是我买了一个收藏册,把它们一张张收纳,不知不觉竟已装满一整本。

 

也许美好的时光不停留,但难忘的记忆已留存票根中,每每翻阅,我都会回想起那些神圣的、雀跃的、欢喜的、难忘的时刻。票根帮我记住的,是这五年我热爱的、炙热的一切,我们就像老朋友,偶尔见面,便能聊几句青春的闲话。

 

 

 

 

 

马一凡

 

法学院  2023级硕士研究生

 

 

不知从何时起,我开始习惯保存主持过的手卡、演出工作证……本科到硕士六年,不知不觉竟攒了厚厚一沓。时光仿佛在这些方寸纸片间凝固、折叠,一张手卡,定格了聚光灯下心跳如鼓的瞬间;一张工作证,封存了和大家一起奔忙但雀跃的时刻。

 

 

六年,两千多个日夜,从青涩的新生舞会到毕业生晚会的落幕,聚光灯终会熄灭,舞台终要谢幕,但我们已有了属于自己的独家记忆。不禁想起了我曾经朗诵过的谢冕先生《永远的校园》:“燕园其实并不大,未名不过一勺水。水边一塔,并不可登;水中一岛,绕岛仅可百余步;另有楼台百十座,仅此而已。但这小小校园却让所有在这里住过的人终生梦绕魂牵。”

 

 

 

王静宇 

 

公共卫生学院  2018级长学制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破烂儿”,我的“破烂儿”就是这些咖啡杯套。作为医学生,本科课程最紧张的那几年,每天睁开眼睛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咖啡,后来逐渐养成了喝咖啡的习惯。有时也会和朋友开玩笑说,血管里流淌的都是冰美式。花花绿绿的杯套像一枚枚微型的时光胶囊,成了七年本硕时光里最鲜活的见证。当我把它们整齐地收藏在盒子里时,就像在整理自己的成长轨迹。这些最珍贵的纪念品,承载着学生时代无数个清晨与深夜。

 

 

 

朋友送的明信片、花束里的贺卡、活动票根等等“纸片子”是我珍贵的情感碎片,每一张都承载着特定时刻的温度与故事,是记忆的实体锚点,让稍纵即逝的瞬间得以长久保存。

 

 

票根上的日期标记时间,明信片上的邮戳定位空间,每一次翻出它们,都能复活与之有关的所有的气味、声音和情绪。它们提醒我:生命里不只有宏大的里程碑,还有无数看似平常却独一无二的瞬间。记忆也不只是大脑中飘忽的电子信号,而成为可以触摸、可以传递的实体存在。

 

 

张贞贤

 

中国语言文学系 2021级本科生

 

 

大四下学期初,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对舆地学产生了兴趣。中学历史课本中我们便已接触到“开眼看世界”这一近代化表达,而我希望能深入具体的文献,探索晚清时期开明知识分子理解和呈现世界的视角与方式。阅读徐继畬的《瀛寰志略》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尽管书中不乏有趣的发现,但我的阅读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因此我随手抄录了一些文段。虽然目前尚未展开进一步的研究,但在这一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内心的平静与愉悦,希望在未来我也能如此享受阅读与发现。

 

 

 

何彦雯

 

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 2021级博士研究生

 

 

我和书法的结缘时刻要追溯到童年时代,那个时候,不谙世事的我只晓得拿外公的毛笔在报纸上胡乱涂写。此去经年,告别初高中沉重的压力,本科一年级才正式开始练书法。可惜得很,因为课业任务繁重,断断续续四年,依旧稚拙。没想到到了博士研究生期间,每晚还能挤出二三十分钟来练字,小酌也怡情得很。这样坚持了四年,练字纸累积了一大摞,字也略堪入目了,勉强能写些春联自乐。感谢纸笔多年的陪伴,让我能够在辛劳的实验生活中安然片刻。

 

 

 

胡晨阳

 

医学人文学院 2020级本科生

 

 

这个小小的票夹,陪伴了我整整五年的北大时光。从大一初入燕园时的青涩懵懂,到如今本科即将结束时的成长蜕变,它见证了我在这座百年学府中的每一次心跳。

 

翻开票夹,最珍贵的是那些来自百周年纪念讲堂的演出票。还记得第一次走进讲堂时的震撼,从古典音乐会到话剧演出,每一张票都记录着我在这里度过的文化盛宴。十佳歌手大赛的门票同样珍贵——那是在邱德拔体育场为同窗好友呐喊助威的夜晚,台下的我们比台上的选手还要紧张激动。

 

百团大战的明信片静静躺在票夹深处,那是我社团生活的起点。各个院系文化节的纪念品诉说着跨院系交流的美好时光,每一次参与都让我的北大记忆更加丰满。

 

那些远行的火车票和校外演出票,记录着我带着北大人的自信探索世界,又满怀眷恋回到未名湖畔的足迹。

 

如今本科生涯即将落下帷幕,但我与燕园的故事还将继续。这个票夹承载着我本科五年最美好的回忆,也将陪伴我走过接下来的研究生时光。

 

 

 

岁月的长河里

 

热爱是不变的恒量

 

总有一件物品

 

陪伴着日夜,见证着成长

 

杨庚辰

 

口腔医学院 2022级硕士研究生

 

 

自考研复试以来,这条领带便一直陪伴着我。从在学校里上台领奖,到社区中做科普宣讲,再到去外地开会研讨学术,周围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西装换了一件又一件,不变的只有身着这条领带的人。如今,这条领带自入学起,一直陪伴到了我的研究生毕业答辩;未来,它也将陪伴我继续不断成长。

 

 

 

楚召瀚

 

城市与环境学院 2020级博士研究生

 

 

入学伊始,我更换了手中的相机,加入了北大官微大家庭。转眼间,这台相机便陪我度过了五年的北大时光,记录了数不清的燕园好时节——未名湖畔桃花争艳,博雅塔侧彩虹飞跃,静园银杏纷落如雨,红楼又是一年飞雪漫天。拿起相机,我与各位好友相遇在校园内外各个活动的现场,用影像记录下我对于北大的故事与情谊。这为我的科研生活增添了别样的调味剂,使我满载回忆,从北大再度起航。

 

 

 

柯雅蕾

 

公共卫生学院 2018级长学制

 

 

“生鱼卷”是我们课题组的微信群名。对于还要继续读博的我而言,没有太多毕业的实感,但看到课题组小伙伴们精心准备的“增智益脑”香深感被爱了,虽然还未点燃,但已经形成了对燕园回忆的成瘾性依赖。感谢课题组的包容和接纳,大家的优秀更是常常激励着我前行,无论是组会学习还是团建,和大家在一起的时光总是充满欢声笑语,这些时光也酿成了我在硕士阶段治愈又闪光的回忆。

 

 

 

苏碧纯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2022级硕士研究生

 

 

一件PKU Fitness的纪念衫,记录了我与北大健美协会共同成长的三年时光。它见证了我从懵懂的健身小白,到学校健美协会负责人,再到北大首届健美锦标赛主办方的历程。弥足珍贵的除了肌肉线条的改变,还有在这里遇见的挚友,和那段为热爱全力以赴的青春回忆。愿每个同学都能找到让自己发光的热爱!

 

 

 

张灵馨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2021级本科生

 

 

我与燕园的回忆,大多与手中的相机相连。若非它,北大之于我,或许仅是图书馆朝八晚十的铃声,抑或课本上晦涩的公式理论。

 

大二那年,我初次拿起相机,并有幸加入官微摄影组。自此,我眼中的北大便生动可爱起来:它是初春山桃的纷飞、盛夏燕南的光影、金秋静园的灿烂与雪后未名湖的素雅;也是十佳歌手盛会上跃动的灯光与热烈、百团大战中各社团的争鸣,以及新生长跑中洋溢的青春与憧憬。

 

这些被镜头定格的瞬间,每一粒像素中跃动的色彩,共同编织成我独一无二的北大记忆。

 

 

 

陈胜业

 

国际关系学院 2021级本科生

 

 

我的珍藏物件有两样:我的笔记本和我导师的签名书

 

这是我的笔记本,它陪伴了我的大四,见证了我的忙碌。它陪我头脑风暴过毕业论文,见证了我论文诞生的全历程;它目睹了我准备考试的艰辛;它记录着我听的讲座,更是我学习法语的好伙伴。

 

我的大四很精彩,一半都有我的笔记本在。我希望我日后重新翻开它,想起的是我不枉这一年。

 

 

 

 

 

第二样我珍藏的是我的导师——唐士其教授的亲签版著作。

 

唐教授的《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我非常享受政治哲学的理论思辨和现实关怀。我经常在课后和老师请教问题,唐老师都会耐心回答,他的话也激发我更深入的思考。从那时开始,我就想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

 

我在课后买了唐老师的著作《理性主义的政治学》,读到唐老师在课上讲过的内容,便有种温故而知新的感觉。2024年,唐老师出版了新书《具体和可能的“是”》,我有幸参与新书分享会并得到老师的亲笔签名。

 

 

 

中间的三本书是唐老师的著作《西方政治思想史》《具体和可能的“是”》《理性主义的政治学》,它们常驻在我的书架上。

 

 

 

 

时光胶囊记录着历久弥新的往事

 

它以有形之身

 

镌刻着那段被深情凝视的岁月

 

它或许依然崭新

 

陪伴着我们向着未来的征途

 

它或许已经泛黄、卷边、残破

 

却早已化作生命深处不竭的青春之泉

 

当我们奔赴新的旅程

 

 愿我们共怀揣着这份珍贵的回忆

 

纵使山海远阔

 

此间珍藏勇气的烛火

 

梦想的微芒、情谊的温暖

 

将恒久照亮我们奔向的每一程旅途

 

 

 

策划 |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

 

文字 | 毛堃璇、朱思颖、束韵哲、受访者提供

 

统筹、编辑 | 朱思颖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排版 | 卫雅伦

 

责编 | 曹梦瑶

 

 

 

 

 

 

 

 

 

 

 

 

 

 

 

 

 

 

<<左右滑动查看栏目>>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京报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京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新京报的立场及观点。新京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推荐
北大同学的「毕业清单」有哪10件小事?
新京号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 孤岛引路——1941年前后侯仁之的秘密抗战
新京号
今天,送别国家功臣、北大教授周光召先生
新京号
我舍不得丢弃,因为,那是你给我的东西啊 | 中元节
文化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