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论文的最后一个句点落下
毕业的讯息走入盛夏
临行之际,你
还有哪些感谢没有说出口?
传道授业的恩师
并肩前行的同窗
同频共振的亲友
甚至一只生灵、一片湖、一座讲堂——
共同编织成青春的经纬
让学术的跋涉有了别样回响
纸短情长,光影流年
如果将我们心中的“感谢”可视化
将园子里那些长久陪伴我们的
人、物、时刻
落入取景框,定格为永恒
那些未说尽的感谢、未描摹完的感动
那些掩映在过去的最美时光
总会在镜头间点滴鲜活
成为燕园时光最为温柔浪漫的句点
洪 雨 辰
计算机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
左二为洪雨辰,左一为导师施柏鑫
最是感谢我的恩师,施柏鑫老师。
犹记得初次拜访时相谈甚欢,您爽朗清澈的笑容深深感染着我,彼时便心下感慨,暗觉幸遇良师。
是您在我对科研的认识还是浑浑噩噩一片混沌时,点破迷津,指解源流,引导我认识到何为研究与如何研究,也是机缘使然,初次讨论时的反射课题竟成了贯穿我博士生涯的主线。
多年来,您以渊博学识在我陷入迷茫时帮我廓清研究脉络,以敏锐洞察在算法设计困顿之际给予关键指引,以严谨治学态度规范实验细节并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帮助推敲斧正,以严格要求让我明白学术表达的诸多规范。
时光匆匆,实验室从当年的人影稀疏变成了如今的热闹蓬勃,愚钝的我也在您的指导下初窥科研的门径,此后漫漫征程,不敢忘您的传道授业解惑,愿以所学,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
楚 召 瀚
城市与环境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
左为楚召瀚,右为导师王学军
我的导师王学军教授把我领入学术的大门。我的做事风格时而轻飘,但王老师总是务实。在入学伊始,王老师支持并鼓励我在多个意向领域开展探索。这使我的足迹来到海拔五千余米的高山,深入世界第二大的沙漠腹地,踏及祖国西部广袤的大地。王老师及时把控时间规划,为我厘清培养计划中的各项要求,并为我逐字逐句地把关毕业论文里的每一个细节。我能够在学制内顺利取得博士学位,离不开王老师的耐心指导和体贴关怀。王老师不仅在学术道路上为我答疑解惑,同时以洒脱豁达的行事态度,为我的人生道路指点迷津。行至于此,得遇恩师教诲,是我在北大的生活中最值得庆幸与珍惜的事。
张 恩 农
工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
左为张恩农,右为导师苏卫东
这三年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在苏老师门下聆听教诲。我还记得当我第一次走进苏老师的办公室时,那堆成山的各种流体力学书籍,那铺满整张办公桌的草稿纸,即使这样也不会让人感到凌乱,而是仿佛置身于知识的海洋。
张 心 怡
精神卫生研究所2022级硕士研究生
张心怡(右三)与朋友们的毕业合照
感谢侯雪钰、何越、孟鑫宇、于亚杰、张明月(按姓名排序,爱的程度不分先后),我的天才好友们,我们曾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寝室编外人员何越就这么水灵灵地打入),共享彼此的喜怒哀乐,见证和参与了彼此的成长,在我记忆的相册里,你们是我老了还想翻出来笑着回忆的那一页。
黄 尔 菡
城市与环境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
左为黄尔菡,右为师姐蔡琼
感谢我的“植物搭子”蔡琼师姐,燕园的许多角落都留下我们一起认识植物、观察物候、采撷落果、写生摄影的种种美好回忆。
王 一 清
口腔医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
王一清(左一)与38号合唱团合照
感谢38号合唱团的吴桐等所有同学(原谅我因为篇幅限制无法把大家名字都列上)!是你们让我慢慢摆脱对新环境的陌生与抗拒,也让我体验到了女高、女中、指挥、团务等多种角色的乐趣。这里是除学习以外的快充站,让我在尽情释放每一次的疲惫与焦虑后,又可以充满电量继续上路。句句青春都停留在歌声里,每一次排练、每一次演出、每一次聚餐都是最最深刻且难忘的回忆!如此平常随着毕业在即,开始变得屈指可数,也逐渐成为奢望…太多感动、不舍与感谢无以言表。总之,谢谢你们给了我梦一样的六年,祝我们都可以活在爱里面!
刘 嘉 瑗
外国语学院2021级本科生
刘嘉瑗(上一)与室友们的毕业合照
感谢30楼404寝室的吴迈、朱雅婷、褚亦婷,我们是大一就一起洗衣服、买桌子的关系。你们是最包容体贴的室友和朋友,让我感觉世上没有什么事是回寝解决不了的,再多的泪水都会在这里变为欢笑。门后满满的拍立得摆成的爱心或许会散开,但我们互相的爱与支持一直存在。
钟 润 文
中文系2022级硕士研究生
左为弟弟钟艺,右为钟润文
感谢我的弟弟,钟艺。虽然他比我小9岁,但他的懂事和对我的关心,远超过我对他的照顾。三年前的致谢里他还是小学生,如今也要初中毕业了。即使面临中考,他依旧很关心我的事情。他会把我几年的照片剪成视频,根据情景配上不同音乐,作为礼物送给我。他会肯定我的每一次尝试,从不会让我感到任何沮丧和失落。“手足之爱,平生一人”,我和弟弟无话不谈,他是我最好的朋友。
张 帆
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
左为戴锦华老师,右为张帆
我们在戴老师的导赏里,看电影,也看世界。更在一次次共读影像的夜晚里,接受了一场真正的北大式教育——它关于理解、怀疑、表达,也关于怎样在复杂世界中仍保持柔软和清明。
“不要惧怕陷落。” “爱是一种冒险。”
“有墙的地方一定有门,门被关住的时候未必就没有通路让我们走向世界。”
我们幸运,有戴锦华这样的老师在二十几岁的时候站在你面前,把一部电影撕开来让你看到血肉和骨头,权力和结构。
我们幸运,有百讲这样的场域,它是银幕,是课堂,是精神栖居之地,是我们在内卷现实和青春迷茫里的避难所和乌托邦。
毕业前回望,我惊讶于自己的成长性——我学会不怕推翻,不怕陷落,不怕有人告诉我“你错了”或者“你之前想错了”。
能被复杂说服,也能从混乱里重建,这种能力,是我这七年最珍贵的收获,也是北大给我最珍贵的礼物。
谢谢戴老师,谢谢百讲,谢谢北大!
王 佳 俊
医学技术研究院2021级本科生
王佳俊(右)与朋友
“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大学四年我绕未名湖走了314圈,要么在湖边跑步,要么在跟她散步。很想感谢相识10年的朋友,她学文,我学理,我们对待事物的看法不同,但对彼此的陪伴却不谋而合。我始终会记得未名湖边,石舫船上,博雅塔下的那杯雅俗共赏的清酒。
徐以舒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21级本科生
徐以舒(前排左三)与排球队友们的毕业合照
感谢在五四遇见的每一个真诚、友善的排球人,大家一起打野球,一起训练,一起吹比赛看比赛,一起合宿,一起聚餐……愿我们不忘初心,继续拼搏在人生的赛场上。
贺 润 东
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
贺润东(前排中间)身着学位服与足球队友们在一起
我最爱的体育运动是足球,在燕园内,我有五四和一体的两片场地,在一体我作为化院足球的一份子在“北大杯”征战了四年,在五四我作为野球常客结交了许多踢球的同学、老师;感谢化院足球队、化院足球畅春64楼分会的好友们,以及“Only 7v7”足球组织的大家聚在一起,共享足球运动的快乐。
喻 铃 茜
社会学系2021级本科生
喻铃茜(右一)与伙伴们在球场
大学四年里,我也会有想要逃避的时刻。感谢五四和邱德拔,你们是我的避风港,球场上恣意的汗水总能很快冲走低谷里的疲惫;感谢羽毛球和排球,在球场上我认识了许许多多的新伙伴,感谢你们让我迅速适应了远在他乡的生活,填满我苦闷和孤独的时刻,也让我成为更加积极向上的自己。
王 艺 瑾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本科生
当敲出论文的最后一个句号,我坐在图书馆那个正好能眺望到博雅塔的座位上,看着高塔巍然矗立,恍然惊觉,这段与燕园相伴的时光,早已将求知的炽热、成长的欣喜与思想的丰盈,凝成心底最珍贵的宝藏。
金 姝 含
新闻与传播学院2021级本科生
感谢百讲。感谢一次次光影里的不期而遇和戴锦华老师周三夜晚的解惑与鼓励。状态波动浮躁的日子里,百讲是一个锚点。为现实中种种琐事烦忧的时候,百讲是一块飞地。困在自己视野一隅之局限时,百讲是一扇任意门。
也感谢大房子的工作人员,百讲群是最灵验的许愿池。感谢我的煜宸宝宝,你不仅是我手速最快的抢票搭子,更一直在生活中给予我陪伴和无限的支持。
成 超 涵
国际关系学院2021级本科生
家里还留着小学来北京旅游时拍下的照片,当时在学校西门和隔壁东门都拍了傻傻的游客照,如今却只找得到前一张,或许也预示了某种命运。即使马上要启程前往陌生的国度,我也会永远记得在百讲看电影时和同学们不约而同的欢笑,去图书馆途经燕南园一地盛放的二月兰,未名湖一年四季变化流转的风景,永远在吐槽但又有点舍不得的食堂,随机掉落的晒太阳的猫猫……感谢北大,感谢你成为所有人的梦想而又垂青于我,感谢你成为我追梦路上最大的底气,感谢你包容了我懵懵懂懂的四年。
蔡 青 检
中文系2021级本科生
特别感谢北京大学法学院。我并非本院学生,却始终在这里感受到真切的包容与支持。作为中文系的辅修生,我原以为只是匆匆过客,没想到竟能如此深度地参与其中。
感谢每一位给予我帮助的老师:俞祺老师在我青涩稚嫩时给予极大的信任与鼓励,白桂梅老师在挑战杯中悉心指导,疫情期间对我和家人亲切问候;张潇剑老师温润儒雅解我初心困惑;张计全老师在公益诉讼比赛中无偿热心协助;葛云松老师则以其风趣睿智、平易近人的风格打动我,让我在“你当然可以试试”的鼓励中,真正萌生了投身法学的勇气。还有车浩老师,哪怕我只是一位外院系的陌生学生,也总是耐心回复我的每一封邮件。
法学院,是我未竟的初志,却以另一种方式陪我走完了北大的这一程。在这里,我看见了人的尊严与理想如何安放。
刘 雨 坤
经济学院2021级本科生
刘雨坤(后排)与同学探讨数学题
大一的时候我就想,如果能在这些于我而言难如登天的数学课的“围剿”下成功毕业,我一定要在毕业论文致谢中郑重写下北大的数学课。大一高数期中46分,甚至有一次概统只考了39分,这都曾让我饱受煎熬,一度陷入极大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但如今想来,它们不仅让我认识到自我的有限性,更锻造了我坚韧的内心,让我更加平和,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
蔡 翔 宇
中文系2020级博士研究生
蔡翔宇(左)与北大猫
感谢我的猫猫朋友们。一见钟情的狗子,温柔宽厚的二胡,陪伴成长的卤蛋,美貌惊人而成为我最佳模特的李美人、小橘子、香波、大狸,憨傻的冉阿让,“系猫”黄小……数不清,总是会漏的,就列到这里吧。无论在猫星、在领养人家,还是仍在园子里生活,愿你们过得好。
董 伯 纲
城市与环境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
感谢北大官微,让镜头成为我观察校园的另一双眼睛。加入摄影组的三年,从构图小白到定格燕园四季光影,在一次次按动快门中磨炼技术,更在光影交织间收获成长。即将告别校园,想用一张特别的光绘毕业照,为自己的北大时光画上一个圆满句点。
一句“谢谢”
总是轻盈,却最珍重
把陪伴定格成影,将回忆凝为诗意
那些字里行间的热爱、那些浓墨重彩的不舍
那些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足迹
与带不走的“一塔湖图”一同
悉数留于这片数载求学的燕园
沉淀为永恒的眷恋
在光影间尽情绽放
求学燕园,挥别在即
毕业,从来不是故事的终点
而是回望、期盼与希冀
更是带着属于少年的温热
翻开下一章节
走向更远未来的起点
愿此去经年
前程似锦,繁花相伴
来源 |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
统筹、整理|朱成轩
图片 | 朱成轩、黄喆、徐治荃、肖康明、郑涛、受访者提供
编辑、排版 | 唐儒雅
责编 | 郭雅颂
<<左右滑动查看栏目>>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京报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京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新京报的立场及观点。新京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