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解构创造力:百年狂热史》| 每日一书
新京报 编辑 李阳 李永博
2025-06-28 15:01
阳光炙热而明亮,空气中弥漫着夏天独有的热烈。我们与你一样,期待着盛夏的来临,也沉浸在阅读的乐趣中。刚刚过去的5月,我们为你精选了16本好书。本篇为其中的《解构创造力:百年狂热史》 。

《解构创造力:百年狂热史》

作者:(美)塞缪尔·富兰克林

译者:王筱蕾 谢璐

版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方寸

2025年3月


推荐理由:

在现代社会,“创造力”是一个绝对意义上的褒义词。学校里的老师致力于培养有创造力的学生,大企业热衷于通过“头脑风暴”碰撞出精妙的“点子”。不过,这个词变得如此热门距今不过是70多年的事。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我们很少能看见哪部著作或是文章专门讨论创造力这个主题。美国文化史学者塞缪尔·富兰克林发现,二战之后,“创造力”一词在英文专著中的出现频率显著提高,与之伴随的,是在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井喷的“创意激情”。


富兰克林富有洞见地指出,在二战后存在错综复杂矛盾的社会,“创造力”成为一种绝佳的观念媒介,平衡了功利主义与超越性、个体与大众社会、精英主义-平等主义等多对极难调和的紧张关系。一方面,在战后的美国社会,人们对战争的反思促成了对盲目服从体系、“从众”的集体批判,创造力成为人们标榜自身独特性的重要思想资源;另一方面,心理学和商业领域将其看作一种可以培养和挖掘的能力,认为“人人皆可有自身的创造力”。可以说,自诞生之初,创造力的这种奇特的两面性,就昭示着现代社会的两面性。


撰文 / 刘亚光

编辑 / 李永博 李阳

校对 / 王心


相关推荐
“茶”话非遗
新京号
“茶”话非遗
新京号
燕园书香四月天:与文字共历千种人生
新京号
第31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闭幕,有哪些精彩瞬间值得回顾?
文化
洪子诚:是文学史家,更是文体家
新京号
丘成桐:数学的最高目标,无过于追求真与美
文化
寻梦东方:“中国风”遍吹芬兰
新京号
王笛:“龙头”和“舵把子”——四川地方社会的权力图腾
新京号
深入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及其内在逻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时事
北大教授的书,获国家级大奖!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