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2日,为期五天的第31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圆满落幕。本届图博会以“促进文明传承发展,推动交流互鉴共赢”为主题,累计吸引80个国家和地区的1700多家展商现场参展,22万种中外图书亮相,举办1000多场文化活动。截至目前的初步统计,本届图博会共达成中外版权贸易协议(含意向)2826项。其中,各类版权输出意向和协议1955项,引进意向和协议753项,合作出版意向和协议118项。11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万人次入场参观。
第31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联合国全球传播事务副秘书长梅丽莎·弗莱明,国际出版商协会主席葛万莎·乔巴娃,马来西亚教育部副部长黄家和等120多位外国政府官员、重要国际组织负责人、国际出版高层;100余位国内政府、行业学协会、出版集团及重要单体出版社负责人,150余位中外文化学者、作家、汉学家汇聚书展。在专业活动方面,“新质生产力”“AI技术”等成为书展最热关键词。北京国际出版论坛,首届国际科学、技术与医学出版商协会亚太会议(STMAPAC),第三届出版与技术创新大会等聚焦人工智能,探索出版产业与人工智能技术的交融共生。
公众展区五大特色场景——BIBF绘本展、BIBF艺术书展、BIBF插画展、BIBF美食书展、世界礼物市集等各具亮点,联动“哈利·波特”书展快闪店形成现象级文化引力场,中外展台化身阅读社交新地标。其中,BIBF绘本展吸引4万余人次,骑士大巴登车超7000人次,“哈利·波特”书展快闪店接待2万余人次。刘震云、麦家、黎紫书等中外名家、网络文学作家,通过“BIBF大使会客厅”“北京作家日”“翻译咖啡馆”“网络文学专题展”等平台,开展精彩纷呈的文学活动,满足读者及观众的热切期待。
那么,回顾这场图书盛会,都有哪些精彩活动值得我们重温呢?
第31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新书发布
1、《一个人的故乡》新书发布
6月22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插画+”系列《一个人的故乡》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举行。作为青年插画师须臾对故乡和童年的回望之作,《一个人的故乡》也是“插画+”系列中第一本以中国乡土情结为主题的图书。
《一个人的故乡》
作者:须臾
版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25年4月
活动现场,须臾分享了她的创作初心,她说:“我一个人走过很多路。走得再远,心里最惦念的,还是故乡那扇熟悉的窗。”须臾从小在江南的乡野长大,放养的童年让她有了更多别样的回忆。故乡的芦花荡、池塘边、田埂上都有着满满的儿时回忆。下河摸鱼、爬树摘果、抓蚱蜢、吃桑葚,这些快乐又不起眼的小时光,很多年后成为须臾生活里无可比拟的浪漫。须臾说:自己在青春得意时远赴意大利博洛尼亚留学,去过十几个国家旅行和生活,走了很多路,最后转身发现,故乡一直在那里,在故乡的日子就像逝去时光里闪闪发光的珍珠,一直在默默地滋养着她、治愈着她。
《一个人的故乡》内页。
在《一个人的故乡》中,须臾用明亮细腻的画笔和温暖治愈的文字,怀念着长大之前在故乡的日子:这里有乡野童年,有四季流转,有他乡远足,有市井生活,更有旧时故人。须臾表示,故乡是一段值得让人一生回味的时光,是家乡的一碗香喷喷的野米饭,是外婆家院前的桃子树,是祖父为她剥菱的温暖大手,是和玩伴无忧无虑的成长记忆……那段时光虽然越走越远,但从小感受到的浓浓亲情与友爱、坚韧的品质会在人的心底生根发芽,愈发茂盛。
2、《小说家与夜的分界线》新书上市
6月21日,接力出版社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现场举行了“舒适推理小说的创作与阅读”——山白朝子《小说家与夜的分界线》新书发布会。三联书店(香港)总编辑于克凌,作家、编剧褚盟,推理博主小玄,作家、资深推理读者卢昌榕,《小说家与夜的分界线》译者王蕙林,以及主办方代表接力出版社总经理、资深总编辑白冰等出席活动,与会嘉宾从创作与阅读两个维度,围绕“舒适推理的演变与破圈”展开深度讨论。
《小说家与夜的分界线》封面。
接力出版社自2022年开始推出“舒适推理”小说,陆续出版了“周四推理俱乐部”系列4部小说——《周四推理俱乐部》《活了两次的男人》《消失的子弹》《“魔鬼”的最后一眼》,第5部作品《小说家与夜的分界线》则将于2025年7月上市,其作者是日本畅销书作家乙一,他用另一笔名“山白朝子”写下这部由7篇短篇小说组成的合集。接下来,这一系列还将推出“周四推理俱乐部”系列作家理查德·奥斯曼新作“W疑案侦探组”系列小说、印尼畅销书作家杰西·苏坦托新作“黄阿姨的推理守则”系列、美国畅销书作家南希·斯普林格的“福尔摩斯小姐探案”系列等“舒适推理”小说。
“周四推理俱乐部”系列。
自2020年起,“舒适推理”小说在欧美图书市场渐成风潮,现在正在影响中国推理小说的阅读风潮。褚盟指出,“舒适推理”并非新概念,其雏形可追溯至“英国推理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引领的推理黄金时代。“阿加莎作品的本质是本格推理,用下午茶般的氛围包裹谋杀案,核心仍是解谜逻辑。但她的女性视角和英式田园氛围为故事增添了‘舒适感’,这种风格在当时仅是调味剂。”他强调,“舒适”元素在日本推理小说发展的过程中发生了质变,衍生出“日常推理”这一独立推理类型;而当下“舒适推理”的内涵已大不相同,推理、解谜元素退居次席,读者不再关心诡计是否精妙,阅读的爽感成为首要目标。
小玄从图书市场的销量趋势中观察到:“近年来的欧美推理小说市场,以理查德·奥斯曼为代表的舒适推理作家,其作品销量已超过硬汉推理小说销量。当下社会焦虑感蔓延,读者厌倦了沉重的社会议题,转而寻求既能提供轻微刺激,又不必承受心理负担的‘松弛阅读’。‘舒适推理’就像悬疑与治愈的混合体,既保留案件外壳,又注入生活趣味。”小玄认为,“乙一的作品能破圈,因为他用作家的孤独、创作的困境等大家的共通情感,取代了传统推理的诡计崇拜。”王蕙林说:“翻译时我很难将其定义为推理小说,它用悬疑手法写作家的内心世界,主角在出版界的挣扎、对创作的迷茫,比推理本身更抓人心。乙一以‘山白朝子’这个笔名发布此书,应该是暗含风格突破的意图。‘山白朝子’以往的作品偏向日本怪谈类,而本书融入动物灵魂、心灵感应等超现实元素,却扎根于现代职场,这种矛盾感反而形成了独特的叙事张力,充满文学的魅力。”
3、《卢拉传》中文版发布
6月20日下午,由译林出版社主办的《卢拉传》中文版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举行,巴西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马嘉良、中宣部进出口管理局副局长赵海云、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李淑静、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社会文化研究室主任郭存海、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徐海、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楠等嘉宾出席活动。
中宣部进出口管理局副局长赵海云、巴西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马嘉良、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徐海出席《卢拉传》揭幕仪式(主办方供图)。
《卢拉传》由巴西资深记者费尔南多·莫赖斯历时十年创作完成,全面记录了卢拉总统从贫困家庭儿童、金属工人到工会领袖,最终成为巴西国家领导人的奋斗历程。书中通过大量一手访谈和珍贵史料,展现了卢拉如何带领巴西走向现代化与社会公平。译林出版社社长葛庆文在主持人致辞中表示:“这部传记不仅是个人奋斗史诗,更是一部巴西现代政治发展的鲜活档案。通过卢拉的人生轨迹,中国读者能清晰地看到巴西这个拉美大国如何走向民族自强。”
《卢拉传》
作者:[巴西]费尔南多·莫赖斯
译者:李武陶文
版本:译林出版社
2025年5月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徐海在致辞中指出,卢拉总统提出的“让每个孩子都能吃饱饭”的理想与中国“民为邦本”的古老智慧高度契合。巴西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马嘉良在致辞中表示,卢拉总统始终致力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全球南方”国家的团结合作,他的故事不仅是巴西的骄傲,也是发展中国家共同的精神财富。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社会文化研究室主任郭存海在发言中回顾了卢拉的政治生涯,特别提到他在2003年启动的“零饥饿计划”以及近年来推动的“全球反饥饿与贫困联盟”。郭存海认为,卢拉的政策实践与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高度一致,这种理念上的相通性为中巴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4、《政通四海:清代公文、驿递和朝贡体系》新书分享
6月19日上午,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旗下大象出版社《政通四海:清代公文、驿递和朝贡体系》新书分享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一楼中原出版传媒展台举行。
《政通四海:清代公文、驿递和朝贡体系》新书分享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政通四海:清代公文、驿递和朝贡体系》一书,由1939年至1941年间费正清和邓嗣禹合作发表在《哈佛亚洲研究学报》上三篇文章结集而成,是美国汉学界系统研究清朝行政制度的早期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北美中国史研究生研究清代政治史的入门书籍之一。中原大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编辑董中山在致辞中表示,《政通四海:清代公文、驿递和朝贡体系》的出版不仅是对“世界之中国”的重新清晰认识,更是为“融通中外”中构建自主性中国论述奠定基础。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张西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左玉河,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教授王学深受邀出席分享会,围绕国际汉学学科发展的脉络与未来、大象出版社国际汉学图书出版的现状与突破等展开了深入交流。
《政通四海:清代公文、驿递和朝贡体系》
作者:[美]费正清 邓嗣禹
译者:王学深
版本:大象出版社
2025年4月
作为该书的译者,王学深介绍,该书集中讨论了清代的三个议题:清代驿站传递系统、公文的流转和朝贡体系的形态。首先,作者研究了清代公文的传递的日常运转模式。他以驿递系统作为研究切入,探究了公文传递的主要传递路线,驿站所发挥的功用,包括:“驿”“站”“塘”“台”“所”“铺”等。“可以说,驿站体系将清王朝联系了起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信息传递网络,是维护清王朝‘大一统’格局的重要一环。”其次,作者研究了清代公文的种类,主要讨论了内阁、军机处对于题本、奏折两类主要公文的处理流程与步骤,以及处理一份公文的耗时,强调了政令通畅对于清王朝国家治理的重要性。最后,费正清以《大明会典》《大清会典》讨论明清时代的朝贡体系,并将明清两朝进行对比,这是费正清最重要的理论论述之一,“如‘朝贡体系中的欧洲国家’一节讨论了朝贡体系本身所蕴含的中华文化思想,思路清晰,观察敏锐。否则,就不能理解为什么清王朝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根本要义,以及清朝帝王坚持海外使臣三跪九叩的历史逻辑。”
5、《冰火之舞——中国冰岛双语诗画集》新书首发
6月19日,《冰火之舞——中国冰岛双语诗画集》新书发布会在第31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中图活动区举办。冰岛驻华大使易卜雷,法国汉学家贝文江,法国翻译家刘伟丽,俄罗斯翻译家马克西姆・阿梅林、阿廖娜・卡里莫娃,海峡出版发行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苇洲,福建省政协文史委委员林彬,福建教育出版社社长江金辉等中外嘉宾共同见证了这场中冰文化交流盛事。
《冰火之舞——中国冰岛双语诗画集》新书发布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海峡出版发行集团董事长黄苇洲在致辞中指出,《冰火之舞》为多语种文学出版探索出一条新路径,且凭借“诗画”这一载体,有望进一步深化中冰两国的民间交往、文化交流,促进文明间的共情共鸣。冰岛驻华大使易卜雷表示,这本书展现了中冰两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共通之处。
《冰火之舞》以中冰双语对照的形式呈现,收录了中国诗人赵丽宏、冰岛汉学家拉格纳尔・鲍德松分别创作的诗歌共40首,其中冰岛文翻译由作者之一的鲍德松亲自完成,作为一部诗画集,该书还收录了赵丽宏的手稿和手绘插画,并呈现了鲍德松女儿、冰岛艺术家白云的17幅前卫画作。活动现场,该书的三位作者——赵丽宏、鲍德松、白云分享了创作缘起和创作过程。赵丽宏提及创作契机时表示,是“世界汉学家看中国·闽韵书香”活动促成了此次合作。而鲍德松则以诗人与译者的双重身份,深入解读了中冰诗歌创作的差异与魅力,展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新书发布会是第31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全新升级后的作家活动“Author Focus”之一。据了解,此次“Author Focus”系列活动更聚焦作家本身,呈现他们的写作与表达,突出“BIBF拥抱世界作家”人文关怀。本届参与作家除了《冰火之舞》的三位作者,还包括马华作家黎紫书、日籍华语作家吉井忍、法国出版人索尼娅·布雷斯勒、中国作家乔叶等。
6、《北大馆藏西文珍本中的老北京图像》新书分享
6月19日,第31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期间,“《北大馆藏西文珍本中的老北京图像》设计美学分享会”在活动区举办。文津出版社副总编辑王忠波、图书设计师林海波及策展人李一凭与读者共话这部“中国最美的书”的诞生历程,揭示百年西文文献如何通过设计与策展焕发新生。
《北大馆藏西文珍本中的老北京图像》一书主要为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稀见西文文献中的老北京图像。活动现场,王忠波介绍了《西文珍本》的学术价值:“这本书系统梳理了北京大学图书馆百年来收藏的145种西文珍本,涵盖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外国人记录的1000余幅北京影像。这些跨越英、法、德、拉丁四语的文献,既有照片、版画,也有水彩画,首次以主题化编纂呈现清末民初的皇家建筑、市井生活、庚子事变等十大门类,为研究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提供了跨文化视角。”他特别提到,书中影像来源多样,既有专业摄影师作品,亦有士兵、学生等业余记录者的视角,“这种多元性让历史呈现更客观”。
《北大馆藏西文珍本中的老北京图像》
编者:张红扬、邹新明
版本:北京出版社
2025年3月
林海波讲述了创作中的“减法哲学”,他透露,超厚书脊与天坛圜丘刷边设计象征历史厚重,而封面颐和园铜亭版画则传递人文温度,“这些元素共同构建出庄重而不压抑的视觉语言,让历史自己说话”。李一凭现场分享了刚刚于PAGEONE北京坊店结束的“西文珍本——北大馆藏西文文献中的老北京图像”试读展,“我们通过定制支架平铺全书,观众可亲手触摸轻薄内页与立体书口烫印的对比;轻纱‘记忆墙’垂落展厅,朦胧呈现数十帧精选老照片;文创区则复刻了书中元素,如北大百年借书卡造型书签、可投射光影的铜版画胶片明信片。”她现场展示了互动装置“前门箭楼透卡”:“观众将半透明卡纸对准窗外,百年前的街景便与现代都市叠映,这种虚实交错正是我们希望传递的历史感知。”
7、《黑白和它的小伙伴们》新书发布
6月18日,在第31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上,由山东画报出版社推出的《黑白和它的小伙伴们》新书发布会举行。
《黑白和它的小伙伴们》是一部由莫斯科国立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吉玉娜、莫斯科国立大学教师曹永杰创作的儿童小说,描写了熊猫黑白的冒险奇遇以及与中俄小伙伴们的相识相交。这部作品是一次对于“跨国组稿”的尝试,其俄文版也即将出版。
《黑白和它的小伙伴们》封面。
山东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申维龙在致辞中表示,《黑白和它的小伙伴们》的故事不仅充满童趣与想象力,也是山东画报出版社主动出击,汇聚多元创意,进行跨国组稿的生动缩影。未来,山东出版集团将让更多优秀创作者加入出版计划,以更具多元化与全球性的视角讲好中国故事,以更具主动性与灵活性的姿态推动文化交流从“单向输出”升级为“双向共创”。 吉玉娜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心得,现场对黑白接下来的冒险之旅进行了预告,并代表莫斯科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与山东画报出版社就深化图书合作达成多项共识,计划共同推动更多优秀作品互译出版。
活动研讨
1、如何用AI为少儿出版赋能?少儿出版创新研讨会举办
6月18日,由中国出版协会少年儿童读物工作委员会和广西出版传媒集团主办,接力出版社承办的“AI时代的少儿图书出版新趋势——少儿出版创新研讨会”在北京举办。7家来自东盟国家的出版机构、6家来自南亚国家的出版机构和国内18家出版机构的代表,与近百位少儿图书出版领域的专家学者、行业领袖等齐聚一堂,探讨AI时代少儿出版的新趋势、新走向,研究如何用AI为少儿出版赋能。
“AI时代的少儿图书出版新趋势——少儿出版创新研讨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敖然分享了数字时代下的出版业变革与挑战。技术革新正深刻重构行业生态,全球近60亿手机用户中,92%通过移动设备接入网络,“数字原住民”对屏幕媒介的依赖颠覆了传统阅读与内容消费模式,AI技术的介入更突破传统边界,从内容复制传播延伸至创作环节,人机协同成为新趋势,AI应用成为标配工具,内容创新与跨平台整合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同时,技术革新对出版从业者提出新要求:需熟练掌握AI工具,将其作为智能辅助生产常态;强化内容创新与跨平台整合能力,兼具跨领域知识融合与质量把控力。未来出版业将从人工主导转向人机协同,出版物形态从静态载体升级为交互式智能体,价值导向从“知识传递”向“能力培养”转变,服务模式从“大众供给”走向“精准细分”。
斯里兰卡海外出版事务联盟主席、国际儿童读物联盟斯里兰卡分会主席、斯里兰卡海王星出版社社长丹尼斯·库拉顿加介绍了人工智能在斯里兰卡的幼儿园和学校活动中的应用情况。斯里兰卡政府联合公共部门和民营机构,在全国学校开展了“AI俱乐部”试点项目。该项目覆盖全国100所学校,试点成功后拟推广至所有学校。在试点项目中,5—8年级学生参与人工智能概念学习、能力发展、应用场景认知,并通过创意项目探索AI在解决未来问题与创新中的潜力。中国武侠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原社长刘国辉以《金波别集》为例,分享了AIGC在童书出版中的插图应用及思考。接力出版社顾问、资深社长黄俭介绍了接力出版社人工智能基础教育融合项目。2019年接力出版社开始搭建人工智能教材平台,开发教学工具硬件和相对完整的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体系化人工智能实验室、人工智能体验馆、AI素养评价系统,以及以竞赛与测评为学习出口的平台,以此完成了人工智能基础教育从教材到课程到活动再到平台建设的完整服务链条。
斯里兰卡悦读出版社首席执行官普拉迪普•加米奇以斯里兰卡悦读出版公司应用AI的实践为例进行了阐述:一是人工智能不再仅仅是自动化的工具,而已成为创作伙伴,可以参与创意生成,提供情节结构建议、适龄词汇推荐,辅助插画家快速完成情绪板、角色设定、场景构图,显著提升了效率。二是在个性化学习方面,AI能根据儿童年龄、阅读水平或兴趣动态调整阅读内容,构建智能阅读系统。三是在引进出版领域,AI在翻译和本地化中的应用使我们能够更快、更经济地翻译和本土化儿童书籍,帮助我们为斯里兰卡的年轻读者出版更多元化的图书。四是人工智能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对于有残疾、学习障碍或书籍获取有限的儿童可以使故事更易于接触。五是要确保人工智能生成或辅助的内容是适龄的、尊重文化的,并且在情绪上是安全的。六是人工智能帮助我们更快速地实现跨国合作,使全球的出版机构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推动少儿出版向更高效、更包容的方向发展。
2、中国—马来西亚少儿出版论坛举办
6月19日,由中国出版协会少年儿童读物工作委员会主办,马来西亚亚洲智库有限公司、马来西亚红蜻蜓出版社和接力出版社共同承办的“大家一起做好书——中国—马来西亚少儿出版论坛”在北京举办。与会嘉宾就中国和马来西亚少儿图书的市场现状、发展趋势和合作前景进行了探讨,为深化两国少儿出版机构的合作提供了参考。
“大家一起做好书——中国—马来西亚少儿出版论坛”现场(主办方供图)。
马来西亚城市书苑副总裁哈斯里·哈森表示,“在马来西亚,孩子们从小阅读马来文、中文、泰米尔文和英文书籍。这种多语言、多文化的阅读环境,与‘大家一起做好书’的精神不谋而合。在中国我也看到了文化的丰富性,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在经典童话与现代故事的浸润中成长,这些故事不断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同理心。”天天出版社社长王薇介绍,天天出版社的原创图画书,特别是传统文化类图画书输出情况较好,展现了与国际接轨的较高出版品质。如《辫子》斩获了第25届布拉迪斯拉发国际插画双年展(BIB)金苹果奖。
马来西亚国家语文出版局政策研究部主任法乌兹拉雅顿分享了中马儿童读物合作的三大策略:第一,中马儿童读物的内容共享与故事共创:建议双方携手打造联合共创绘本,将马来西亚和中国的经典民间传说巧妙融合,以马来文、中文和英文三种文种出版发行。第二,中马儿童读物的互译合作:与中国的出版商及高校开展合作,共同构建一个专注于儿童文学领域的双语翻译培训项目。第三,合作出版与区域推广:建议中马两国出版机构在创作者联动、出版全流程协作、跨区域推广策略三方面共享资源与经验。法乌兹拉雅顿表示,“儿童读物是促进两国合作最温和却最具力量的媒介,为此,马来西亚国家语文出版局做了以下准备:一是搭建双语数字平台,推动内容的数字化传播与跨语言共享;二是组织两国作者与插画师开展交流活动,促进创作理念碰撞与艺术风格融合。”
马来西亚PTS传媒集团董事总经理、马来西亚出版协会前会长阿里夫•哈金介绍,历史上,马来西亚的出版业一直以教材和学校相关的教辅读物为主导。当下,马来西亚的少儿图书市场正在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充满活力且日益重要的行业。以马来西亚文化、民间传说和日常生活为特色的图书非常受欢迎。其中,漫画仍然是增长最快的子板块,教育图书和图画故事书逐渐成为关注学习的父母们的首选类型。马来西亚的线上图书销售增长迅猛,逐渐超越传统书店,使得图书市场能够覆盖到小城镇和农村地区。马来西亚红蜻蜓出版社社长、童书作家许友彬注意到,中文童书市场在马来西亚出现了萎缩,这主要是因为以下原因:一是少子化;二是手机影响;三是英语的使用在马来西亚的华文小学逐渐普遍。
接力出版社总经理、资深总编辑白冰介绍,接力出版社引进了如“巴巴爸爸”“蓝精灵”这样的世界经典,也从马来西亚引进了《孤独者》这样的文学精品,“我们也积极推进中国原创童书的版权输出,近二十年向42个国家和地区输出图书版权1900种,其中有64种图书的版权输出到了马来西亚,图画书占总输出量的55%,儿童文学及其他品类占比45%。”白冰表示,近年来,接力出版社与马来西亚联营出版有限公司、红蜻蜓出版社、有品出版社等开展密切合作,推出的两批“童书合作计划”,马来西亚出版机构均有参与,“《好想好想吃草莓》《长发妹的秘密》《我们的妈妈是狮子》《外婆变成了老娃娃》的马来文版和《别告诉爸爸》《从前有个月饼村》的中英双语版分别由科利提出版社和商务印书馆(马来西亚)有限公司出版。2024年,红蜻蜓出版社参与到了首批“童书联合共创”项目中,《小刺猬也想让妈妈抱》和《快快国和慢慢国》的马来文版和马来西亚简体中文版已在马来西亚出版。”
3、以诗歌连接世界童心:赵丽宏童诗集《天空》法语版签约
6月19日,在第31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中国出版集团区内,作家、诗人赵丽宏的首部童诗集《天空》法语版签约仪式举行。
“世界的孩子共有一片《天空》”——赵丽宏童诗集法语版签约仪式现场(主办方供图)。
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党委副书记吴良柱在致辞中表示,赵丽宏凭借卓越的诗歌创作,斩获国内外诸多重要奖项,其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上广受赞誉,“赵丽宏的童诗集《天空》是一部充满童心与想象力的作品,为孩子们开启了博大、纯真、无边想象的世界……此次《天空》法语版的出版,不仅是中法文化交流的又一里程碑,也为中国儿童文学走向世界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嘉宾对话环节,天天出版社总编辑张昀韬担任主持人,同赵丽宏、汉学家贝文江、作家刘伟丽、法国丝路出版社社长索尼娅·布雷斯勒围绕《天空》的创作与翻译展开深入交流。
由天天出版社出版的童诗集《天空》。
赵丽宏分享了创作这部童诗集的初衷,他希望通过诗歌滋养孩子的童心,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期待这本书很快变成法文,让法国的孩子读到一个中国的诗人,他对世界的想象。”法国丝路出版社社长、哲学家索尼娅·布雷斯勒表示,“通过赵丽宏的诗歌,我们看到儿童眼中的美好的世界,《天空》法语版的出版将为法国读者打开一扇了解中国儿童文学的窗口,促进中法文化的深度交流。”作家、资深翻译、法国欧亚国际交流协会创始人刘伟丽讲述了翻译过程中的挑战与收获,强调了诗歌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独特魅力。刘伟丽表示,赵丽宏的儿童诗歌充满纯真童心,以孩童视角观察自然万象,这一点上《天空》与法国文学一脉相通。《天空》诗韵悠扬如拉威尔钢琴曲,画面感强烈似凡·高油画,寓言性媲美拉封丹的动物哲理诗。
4、“故事沟通世界”——麦家对话30国汉学家
6月20日,由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故事沟通世界——麦家对话30国汉学家活动”在国家会议中心第31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现场隆重举行。中国当代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与来自全球的30余位汉学家、翻译家、出版人齐聚一堂,围绕文学创作、翻译出版、国际传播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共同探讨中国故事走向世界的路径与魅力。
“故事沟通世界——麦家对话30国汉学家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活动现场,麦家分享了他的创作心路历程,并在发言中指出,国际译者和出版人是“能够让他的作品行走在世界上的朋友”,是他们的才华与热爱让自己的作品登陆百余国、译作34语种。他以《解密》为例,揭示中国文学突围之艰。他强调,汉学家与出版人是破解传播困境的关键力量,并呼吁文学沟通弥合文明隔阂。他期待携手国际伙伴,“让母语走得更远,让世界更全面理解中国”。
英国出版人索菲·怀特黑德讲述了编辑出版英文版《风声》《人生海海》的经历,以及中国文学在英国市场的潜力。意大利译者法比奥·祖凯拉阐述了作为译者的感悟,强调了译者搭建文明对话之桥的时代使命。加拿大翻译家王迪伦指出麦家作品《人生海海》以人类共通的情感叙事,为中国文学在西方市场被真正接纳指明方向。罗马尼亚汉学家包心如介绍了将《解密》翻译成罗马尼亚文的挑战与经验,分享了阅读中国文学带来的惊喜。突尼斯汉学家哈利德讲述了中国文学在阿拉伯世界的理解现状与突破,指出中国文学有望在突尼斯和其他阿拉伯国家获得更多的认可,进一步促进双边文化互鉴与友谊。
5、“当‘她’走向世界”:聚焦中国女性书写
6月21日,BIBF展会期间,“当‘她’走向世界——从家庭真相到人生雪山”主题对谈活动在中国出版集团展位活动区举行。
“当‘她’走向世界——从家庭真相到人生雪山”主题对谈现场(主办方供图)。
活动现场,人民文学出版社特邀知名作家姚鄂梅、张天翼,携手西班牙籍翻译家林诗安,以及作家、主持人蒋在共聚一堂,以姚鄂梅的《家庭生活》和张天翼的《如雪如山》这两部成功“出海”的代表作为切入点,共话中国女性写作跨越文化疆域的旅程与探索。
姚鄂梅以其长篇小说《少年前传》《海燕》及中篇集《家庭生活》《摘豆记》等作品广受赞誉。其中,《家庭生活》凭借精巧构思与犀利如手术刀般的笔触,深刻剖析家庭生活的复杂真相,出版后引发强烈共鸣,其国际影响力于2024年显著提升,英文版由英国Sinoist Books推出。爱尔兰重量级媒体《爱尔兰时报》刊发著名作家Rónán Hession的书评,盛赞其为“本年度最好的小说集”,称“姚鄂梅做出了大胆的选择,再现了复杂且真实的人类困境,而非提供安慰性的道德说教”,并给予“强烈推荐”的高度评价。
张天翼的小说集《如雪如山》通过八个女性故事,折射当代女性在明暗交织生活中的种种境遇。2024年,日本著名翻译家、神户大学滨田麻矢教授将其名篇《春之盐》译成日文,发表于顶级文艺杂志《群像》,引发日本文艺界热切关注。同年,日本出版巨头集英社正式签下《如雪如山》日文版版权,滨田麻矢教授担纲翻译。据悉,新书预计于明年与日本读者见面。
6、2025年“北京作家日”开幕式活动举办
6月21日,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老舍文学院与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2025年“北京作家日”开幕式暨北京市文联优秀文学作品翻译工程图书成果发布及六期项目签约仪式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该活动以“北京文学让世界看到北京作家与世界对话”为主题,致力于推动北京文学走向世界舞台。
中外嘉宾共同为2025年“北京作家日”开幕(主办方供图)。
开幕式回顾了“北京作家日”的发展历程。发布了北京市文联优秀文学作品翻译工程图书成果,包括《天·藏》(英文)、《预约死亡》(韩文)、《永远玩具店》(波兰文)、《散文中的北京》(法文)、《我与地坛》(阿文)五部译作。作家宁肯、译者何佳怡(波兰)、出版人穆罕默德·哈提卜(黎巴嫩)分享了创作感悟,以及参与翻译工程的故事。由北京市文联与土耳其红猫出版社合作出版的《北京文学》土耳其文版精选集——《新时代的北京文学》(一期)也亮相发布仪式,第六期项目签约仪式也于现场举行。开幕式后,与会嘉宾还围绕“北京文学:新时代新视野新书写”举办了主题研讨活动。活动由北京大学教授、北京作家协会主席李洱主持,中国作家李敬泽、李东华、文珍与土耳其汉学家吉来、突尼斯汉学家哈利德、意大利汉学家范狄开展深入交流,探寻北京文学传统的演变规律,为北京文学发展提供新思路。
据悉,“北京作家日”活动举办六年来,先后有41位北京作家的51部作品和《北京文学》杂志,翻译成西班牙、法国、德国、意大利、土耳其、俄罗斯等18个国家的13种语言,总计855万字。100余位汉学家围绕北京作家作品开展150场跨国文化交流活动,覆盖49个国家和地区,600部北京文学作品被30家世界知名图书馆收藏,并建立了“北京国际文学院联盟”。2025年“北京作家日”活动安排了七大板块,涵盖优秀文学作品翻译推广工程、北京作家日品牌活动、北京作家图书走进世界知名图书馆、“This is Beijing”融媒体项目、“世界阅读北京”文学沙龙、北京文联作家代表团海外出访,以及“译介北京——北京文学系列外文版海外专架展示”项目。
整合/何安安
编辑/张进
校对/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