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乡土中国:常读常新的文化镜鉴
新京报 编辑 缪晨霞
2025-06-20 11:02
4月23日,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联合新京报社发起的“我重读了一部经典”活动启动。此次活动旨在引导大学生回归经典,再次深入研读文学、哲学、历史等领域的经典作品。新京报将每月对活动投稿作品进行遴选,择优展示。

《乡土中国》以质朴的文字、深邃的洞察,勾勒出中国乡土社会的肌理与脉络。于我而言,无论是高中时的初读,还是如今再次品读,它都不断散发着迷人光芒,给予我新的认知与感悟,恰似一部永不褪色的常读常新之书。


高中时期,初读《乡土中国》,我欣喜于在课外阅读书目中找到了一本有趣之书,恰似在朦胧晨曦中探寻新路。当时的理解多停留在表面,对文中诸如“差序格局”之概念,仅能依稀领会其大意——它有别于西方的团体格局,在乡土社会中,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如波纹般一圈圈逐层递减,以“己”为中心向外扩展。彼时的我,以学生的单纯视角,试图在日常校园社交、家庭伦理简单情境里去印证,却因阅历尚浅,难以深入挖掘其背后复杂深刻的社会意义。


如今重读,恰逢岁月沉淀后的回眸。走出校园,步入更为广阔的社会,历经些许人际波折与生活百态后,再捧起此书,“差序格局”不再是抽象理论,而是化作生活里鲜活的映照。在职场上,项目团队合作时,不同成员依据与核心领导的亲疏远近,往往呈现出不同态度与投入;于亲族间,家族聚会里,长辈对近亲后辈关怀备至,而对远亲则礼数有别,亦遵循这潜在的亲疏逻辑。它精准地揭示出乡土社会遗韵在现代社会肌体中的隐匿脉动,让我惊觉过往诸多习以为常的琐碎日常,实则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


书中对“礼治秩序”的剖析,也随阅历增长在我心中勾勒出全新图景。年少时,以为乡间繁复礼仪皆为古老习俗的机械留存,是社会进步的桎梏。如今回首,方悟在乡土社会的熟人网络里,礼仪是无需强制约束的“法”,它以文化共识、道德传承为基石,维系着邻里和睦、家族稳定。那些婚礼上的繁文缛节,实则是家族荣耀、人际纽带的庄重加固;丧葬祭礼中的哀戚繁复,承载着对先辈的缅怀、对血脉传承的敬畏。它们并非仅为形式,而是乡土社会在漫长岁月中沉淀出的自我调节机制,于无声处浸润人心,调和矛盾,维系着一方风土的安宁有序。


《乡土中国》仿若一部常读常新的文化密码宝典,每一次重读,都似开启新宝藏之门。它让我在成长的每个阶段,都能从中汲取对应的文化养分,以更包容的视野、更深刻的思考,去审视过去、理解当下、展望未来。于岁月漫漫中,它静守书架一隅,却始终在思想的长河里奔涌激荡,绝不因时光流转而褪色,反会在生活历练的雕琢下,愈发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持续照亮我探索人性、社会与文化交融的前行之路。


文/武之越 北京电影学院学生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赵琳


相关专题

“书香青春 阅见未来”2025年首都大学生系列读书活动

相关推荐
徐涛:AI医生上岗,让小地方也能看上“大专家”| 新京报评论
观点
人民日报|文明对话系列活动(金砖专场)走进巴西里约热内卢州立大学
新京号
《何以汉服:重新发现马王堆汉墓服饰》|每日一书
文化
芜湖农民画家作品入选国展!
新京号
“中国好人榜”!唐山1人上榜!
新京号
从唐都长安到雪域高原:一条穿越千年的文明交融之路
新京号
丁学良:二战终战80周年,不忘援华的美国老兵
新京号
我和我的学科 | 杨敏:社会学塑造了啥?毕业生的故事
文化
马上消费重塑长期主义增长模式,从规模驱动进阶价值深耕
财经
目击|“机器人足球赛”团队揭秘
图说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