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科技周系列活动正在进行中,记者5月26日获悉,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在北京市公园科普游园会上集中发布12项市属公园科研成果。部分成果已在实际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对改善城市公园生态环境、增强生物多样性,以及提升公园服务、增强城市居民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
青头潜鸭人工种群已突破百只
青头潜鸭是全球极危物种和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自2019年起,北京动物园联合北京林业大学及多家机构,启动了系统性的青头潜鸭迁地保护工程,专注于攻克人工繁育与野化放归技术。至2022年,北京动物园成功建立了国内首个青头潜鸭人工种群,并在2023年实现了自主繁殖子三代,创下濒危水鸟保护的新纪录。
截至2024年末,青头潜鸭迁地保护工作已扩展至京津冀地区,包括四大保育基地: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雄安新区、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及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融合人工孵化育雏技术、动物行为训练及半自然湿地适应性放归体系,实现了从圈养到湿地生态过渡的重大突破。截至2025年初,青头潜鸭人工种群规模已突破百只,这标志着我国在青头潜鸭迁地保护方面从技术探索迈向了规模化应用,为全球濒危水鸟保护提供了成功的“中国范例”。
另外,记者从天坛公园获悉,基于该公园首次发现的桧柏臀纹粉蚧入侵事件,研究人员通过系统观察明确了其危害对象、年生活史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桧柏臀纹粉蚧在北京地区普遍出现,危害对象主要是圆柏、龙柏等柏科刺柏属植物,一年可发生2-3代,最适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温度范围为23℃至29℃。
研究提出了包括加强植物检疫、物理防治、生物防治、重视水肥管理、合理化学防治在内的综合防控措施,筛选出有效的防治药剂,探索应用中华甲虫蒲螨进行生物防治的技术,并制定详细的防控流程。这些成果为减少桧柏臀纹粉蚧危害、推广防控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科技赋能樱花复壮,为每株樱花精准问诊
玉渊潭公园成为北京春天的“网红打卡地”,背后有“科技赋能樱花复壮”的功劳。研究构建了融合观赏价值、生态适应性、抗逆性的三维诊断模型,以数据化分析,为每株樱花精准问诊,破解传统经验养护困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专为玉渊潭定制的复壮配方使得试验苗的新梢生长量提升32%,根系活力增加50%,大幅节省了苗木更新成本。
观赏海棠作为苹果属植物中极具观赏价值的类群,在国家植物园(北园)得到系统性收集与研究。目前已建成的国家海棠种质资源库和国际海棠范式标本馆,广泛收集了200余个苹果属海棠分类单元,保存800余份标本,被授权为国际海棠品种登录机构“国际海棠品种登录中心”。
陶然亭公园打造海棠繁育与养护新范式,项目团队系统梳理了48种海棠砧木的区域适应性、抗性及繁殖特性,为品种选育、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揭秘《香山路程图》,重现晚清御路及历史风貌
《香山路程图》是独一无二的清内府线装本彩绘交通舆图,从北海团城至静宜园,通过御路串联起众多历史要素,生动展现了晚清北京的历史风貌,其独特的装帧和详实的信息为研究清代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
研究团队经过两年时间,首次对该舆图进行系统解析,并整理出超过5万字的资料汇编。该研究结合历史地理学方法,调研73处遗迹现状,辨识9类古树名木,为历史遗存保护与复原提供重要参考。研究还揭示了一条未被记载的清代御路,填补了“三山五园”御路研究空白,并重新界定舆图绘制年代及其双重功能属性。《香山路程图》的研究成果为老城与“三山五园”的系统性保护助力。
民国时期北京公园史研究也取得新突破。课题组基于文献档案与实地调研,系统梳理了民国时期北京公园开放过程及其发展演进特征;收集并整理了民国时期颐和园、北海公园、天坛公园等14家北京公园的图片、文档、表格等资料,搭建起民国时期北京公园开放资料数据库。系列研究成果为现代公园管理和发展提供重要历史借鉴,填补了近代公园史研究领域的空白。
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副主任张亚红表示,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及市属各公园在园林植物引选育、动物保护、文化遗产研究与科普教育等多个领域的科研成果,体现了科技赋能市属公园创新发展。这些成果不仅为城市园林生态系统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也为公众带来了更加丰富、多元、多姿的绿色生活体验。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柳宝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