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最高法发布案例:随意处分未成年子女财产,父母同样构成侵权
新京报 记者 行海洋 编辑 张树婧
2025-05-15 17:11

新京报讯(记者行海洋)5月15日是国际家庭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涉未成年人家庭保护典型案例。其中一起案例明确,侵害子女财产权益,父母依法承担侵权责任。

 

在“丁小某诉丁某、汪某返还财产纠纷案”中,赵某与丁某离婚,儿子丁小某随丁某共同生活。双方离婚协议约定赵某给付丁小某生活费70万元,同时约定该70万元及丁小某从长辈处受赠的13.8万元应作为丁小某购买房产的产权份额,由丁某代处理买房事宜并在房产证上登记丁小某名字及份额。后赵某按离婚协议约定给付了生活费70万元。

 

同年7月9日,丁某签订房屋买卖合同,支付首付款83.8万元,剩余房款以贷款方式支付。同年7月12日,丁某与汪某登记结婚,并将案涉房产登记至丁某、汪某名下,载明共同持有。

 

随后,丁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丁某、汪某返还人民币83.8万元及利息。审理法院认为,根据查明的事实,案涉房屋首付款83.8万元来源于赵某给付丁小某的生活费以及丁小某受赠的财产。该83.8万元应认定为丁小某的财产。

 

丁某作为直接抚养丁小某的监护人,在购置房产时,未按离婚协议约定登记丁小某名字及所占有的份额,侵犯了丁小某的合法财产权益。案涉房产登记在丁某和汪某名下,双方获得相应利益,应当承担返还款项责任。遂判决丁某、汪某给付丁小某83.8万元及利息。

 

民法典第三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监护人应当按照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履行监护职责。监护人除为维护被监护人利益外,不得处分被监护人的财产”。当下,未成年人拥有的财产种类愈加丰富,保护未成年人的财产权益,是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的重要内容之一。最高法指出,除为维护未成年人利益外,监护人不得处分被监护人的财产,父母作为监护人时也应遵守法律规定,否则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立军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行海洋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瘾君子”父母被撤销监护人资格 最高法加强未成年人综合司法保护
第一看点
男子恶意遗弃幼子被判刑 最高法发布涉未成年人家庭保护典型案例
第一看点
课间踢球意外受伤,学校担责吗?最高法发布多个典型案例
第一看点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第一看点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摘要)
时事
同居财产分割、离婚时房产归属……民法典婚姻家庭司法解释出台
第一看点
涉及财产、赡养等问题 最高法发布老年人权益保护典型案例
第一看点
家暴不能藏在“家丑”身后狰狞,受害者一个人扛不下所有
时事
“消失”的抛物者、难拿到的赔偿,高空抛物“破局”20年
时事
拐卖儿童案怎么追偿?高空抛物如何定责?民法典司法解释来了
第一看点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