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谢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建筑自古以来在世界上就具有重大影响,同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并称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国建筑文化作为中华文明重要标识的历史地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中国建筑文化不仅是历史文脉的赓续载体,更是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增强文化自信的精神动力,需要我们进一步明晰中国建筑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创新之道。
一、天人合一:中国建筑文化的哲学意蕴
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构成了中国建筑最根本的哲学意蕴。从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到明清北京城,从黄土窑洞到江南园林,中国建筑始终将人置于天地系统的有机整体中,形成了“以人合天”的营造智慧。
1.象天法地的空间秩序
“观物取象”,在建筑中体现为对自然规律的具象化表达。北京天坛以圆形建筑象征“天圆”,地坛以方形坛基对应“地方”;紫禁城前三殿后三宫的布局,暗合“六位时成”的宇宙模型。这种空间秩序不仅体现在皇家建筑中,更渗透于民间:徽州民居“五岳朝天”的马头墙隐喻“仁者乐山”,苏州园林的曲径通幽则通过移步换景打破绝对对称,在礼法秩序中保留道家逍遥之趣。
2.阴阳五行的材料哲学
中国建筑对木材的偏爱,堪称“天人合一”最诗意的注脚。相较于西方石构建筑的永恒追求,东方木构体系坦然接受材料的生灭轮回:佛光寺东大殿的千年木构延续唐风温度,应县木塔以柔克刚的抗震智慧印证“柔弱胜刚强”的哲思。五行学说更贯穿营造细节:白色台基属金、朱红梁柱属火、青绿彩画属木、黑色地面属水、黄色琉璃属土,五色流转构成生生不息的生态循环。
3.因地制宜的生态智慧
《诗经》记载周人公刘“既景乃冈,相其阴阳”的选址智慧,发展出“土会法”“土宜法”等相地经验。陕北靠崖窑洞群隐于梁峁沟壑,傣族竹楼通透轻盈纳凉防潮,布依族石板房就地取材抗风化,这些地方性营造技艺将“道法自然”转化为可持续的生态实践。正如《园冶》所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建筑始终追求与山川共呼吸的生命境界。
二、礼乐相和:中国建筑文化的精神传承
中国传统建筑既是物质空间载体,更是伦理精神的外化。从《周礼·考工记》的营国制度到《营造法式》的材分模数,建筑始终承载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
1.家国同构的伦理秩序
北京四合院以“堂”为中心,通过正房、厢房、倒座的序列,构建“父子笃、兄弟睦”的家庭伦理;曲阜孔庙三重飞檐象征天地人三才,九开间规制对应阳数之极,成为儒家“致中和”理念的立体教科书。紫禁城前朝后寝的二元空间,外朝属阳彰显皇权威仪,内庭属阴蕴含生活温情,将阴阳平衡的哲学转化为政治伦理的空间叙事。
2.情理相依的美学精神
中国建筑文化拒绝纯粹的功能主义,在实用理性中注入诗性智慧。斗拱既是力学构件又是艺术符号,藻井星辰图案将苍穹纳入方寸,飞檐曲线模拟飞鸟展翅,这些“制器尚象”的设计语言,使建筑成为“立体的诗、凝固的乐”。李先逵指出,中国传统建筑“以数取象、以象喻理”的象征手法,创造出和谐有序、情理相融的艺术感染力。
3.多元一体的文化交融
中国建筑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熔铸多民族智慧:藏族碉房与汉族合院共生,侗族鼓楼与蒙古毡包辉映,维吾尔族阿以旺与傣家竹楼各美其美。五台山佛光寺的唐风遗韵、泉州开元寺的飞天乐伎,见证了佛教艺术的本土转化;丽江古城将纳西族“三坊一照壁”与中原合院融合,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守正创新:中国建筑文化的时代价值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国建筑文化更需以“与古为新”的智慧实现创造性转化,以“天工开物”的匠心推动创新性发展,让城乡空间既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生态诗性,亦存“檐角勾连千年月”的文化体温。
1.传统智慧的当代转译
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以粉墙黛瓦重构江南意象,玻璃幕墙引入天光云影,实现园林精神的现代转译;王澍的宁波博物馆用旧砖瓦砌筑“时间的层积”,让建筑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媒介。数字技术更赋予传统建筑新生命:2025年春晚《栋梁》节目通过“扩展实现(XR)”技术拆解祈年殿榫卯奥秘,在虚拟空间展现力学之美。
2.城乡更新的文化赋能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启示我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需坚持“活态传承”。成都宽窄巷子将川西民居改造为文化街区,福州三坊七巷活化古厝发展文创产业,这些实践证明:传统建筑不是博物馆标本,而是流动的智慧源泉。乡村振兴中,浙江松阳夯土民居改造、福建土楼民宿开发,将地方性知识转化为特色发展动能。
3.文明互鉴的东方智慧
中国建筑文化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启示:马来西亚“中国角”项目将闽南红砖厝与热带气候结合,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运用“天井院落”改善通风采光,这些实践展现了中国营城智慧的世界意义。正如梁思成所言:“中国建筑之个性,即我民族之性格”,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中国建筑文化将成为文明对话的重要媒介。
从五千年文明深处走来的中国建筑文化,以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意蕴与礼乐相和的精神传承,为现代人提供了解决生态危机与文化断裂的启示。新时代弘扬中国建筑文化,需要以“第二个结合”为指导,在守护中创新,在对话中发展,让凝固的史诗焕发新的生机。当我们凝视应县木塔的斗拱交错,倾听苏州园林的雨打芭蕉,触摸徽州民居的马头墙时,不仅能感受到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更能听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铿锵足音。这既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文化使命,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作者系北京市委党校第68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