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北大学生换岗体验:劳动最光荣!
北京大学
2025-05-01 11:20
进入北京大学阅读更多内容

 

看!照片上的

 

是快递员、食堂师傅

 

是校园里最为可爱可敬的劳动者

 

再仔细看看

 

原来,这些都是北大的同学们

 

在“多重身份”中

 

学习不同岗位工作

 

沉浸式体验“劳动者的一天”

 

这是北大团委、学生会组织的特色活动——

 

“校园换岗”

 

近千名北大同学换上工装服

 

体验食堂师傅、保安员、快递员的一天

 

走近“熟悉的陌生人”

 

收获多维度的生命感知

 

 ⬇️点击视频,来看北大同学们的“角色体验卡”⬇️ 

 

食堂师傅

 

 

从“干饭”到“做饭”“打饭”

 

真正上手食堂工作才发现处处藏着学问:处理青菜时要去掉不新鲜的部分,茭白能吃的部分有哪些;就连舀饭都有门道——手腕得压着铁勺边沿斜插进饭桶,才能保证每勺分量均匀不泼洒。玉米饼制作过程也让我学到知识,叔叔教我面糊稠度要能挂住筷子尖,煎的时候得听“滋啦”声判断火候……

 

这是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王修文写下的一段换岗手记。去年10月,他在学一食堂深度体验了食堂后厨从备菜到出餐的全流程。

 

早上七点四十五,王修文准时来到食堂门口集合。听完负责人的简要讲解后,他跟着叔叔阿姨们走进后厨,开启了忙碌的清晨。

 

开工时,第一项看似简单的清洗便让他感到无从下手:有的蔬菜处理起来“辣眼睛”,有的拿在手里“滑溜溜”,还有的要“火眼金睛”,把蔬菜上面的泥土残余处理充分......白菜、茭白、洋葱,每一样食材的处理,修文一一细致请教着食堂叔叔阿姨们,又一点点上手,在干中学起来。

 

 

 学习洗菜 

 

紧接着,他进入玉米饼制作环节。舀出满勺玉米面,均匀缓慢地将其倒至铁盘上,这一过程,他既要保证倾倒的时候不走形、不粘连,还要及时翻面,保证玉米面熟得恰到好处。一个简单的动作,需要王修文在短时间内进行大量、高效地重复,以此保障出餐顺利。

 

 

 学习打饭 

 

从后厨来到前台,王修文参与到打饭和捞面中。在食堂的叔叔阿姨报出重量数字后,他需要快速反应,迅速盛饭,还得在间隙洗刷舀米的饭勺,便于打饭的连续进行。捞面时,他则要根据叔叔阿姨的指令,从刚出锅的面中夹出合适的量放到碗中,再迅速地加肉称重,确保每一份都一样。

 

“这个过程非常训练手速,也很考验动手能力。”

 

 

 

 参与打饭和捞面 

 

到收款的环节,他则需要迅速地记住各类小食的价钱,尽快算出每一位同学点餐费用,在刷卡机上按下数字。在和叔叔阿姨们的配合默契下,王修文顺利完成就餐高峰期的服务工作。

 

在经历食材清洗、简单制作、打饭、捞面、称重、回收餐具等轮岗工作后,王修文深有感触: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叔叔阿姨们非常包容、支持我,让我感到十分暖心。平日里,我学习知识的渠道往往是书本。走进各行各业,通过实践,我才深刻感受大家常说的那句‘隔行如隔山’。生活中很多需要实践感受的事物,它们看起来简单,但做起来是难的、复杂的。想要把它们做好,需要我们长期的练习,才能渐渐达到熟练的水平。”

 

 

工作中的王修文 

 

社会学系2023级本科生尹理平同样参与到食堂工作当中,他笑称,“教学的叔叔教会了他很多打饭的窍门,是‘食堂课程’中的老师”。刚开始时的不熟悉,让他有些手忙脚乱,但在叔叔阿姨的耐心指导、温和鼓舞和排队同学们的包容下,他逐渐上手,在温暖与感动中,如愿完成了自己的工作。

 

“这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何尝不是一种‘走出象牙塔’,去重新认识我们的‘习以为常’,扩展我们的见识。于其中,我与劳动奉献者的联系不再是简单而飘渺的的‘谢谢’,而是真正的心灵交流。”

 

在理平看来,“校园换岗”的意义就在于,能让身为学生的自己跳出日常生活的脉络,用“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的情怀来看待劳动和生活。

 

快递员

 

 

自己动手,实现“快递自由”

 

三月的一个周五早上,历史学系2023级本科生陆佳元来到近邻宝快递服务中心柜台。她需要在柜台做好发件登记、取件服务。

 

选择参与“校园换岗”,一方面是出于对时常到访地点工作流程的好奇,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她的一门专业课需要围绕快递主题,进行一次非虚构采访写作。

 

或许是周五工作日的缘故,陆佳元的工作并没有想象中繁忙,这也刚好给了她仔细观察思考、与工作人员深入对话的机会。就这样,她详细了解了快递站点的运转流程,也对站点工作人员的日常状态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这让她真切窥见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坚守

 

“那些奔波的身影,用汗水勾勒出逐梦的轨迹。他们的故事,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坚持的力量,也让我在反思中,重新审视自己前行的初心与动力。”

 

 

 

政府管理学院2024级本科生罗梓瑜也曾两次参与近邻宝快递服务中心的志愿工作。

 

去年冬天,罗梓瑜第一次报名参加“校园换岗”活动。彼时,她需要负责快递投柜、信息核对、整理货架等多项工作。

 

在投柜时,她需要根据快递包裹的尺寸,将其整齐地放入货柜中,同时确保快递单号朝上,以便工作人员后续扫描操作更加便捷。投柜完成、信息核对结束后,她还需要进一步分拣快递件,在帐篷区货架上摆放整齐。

 

 

 

 整理货架 

 

投放快递、整理货架,都需要重复地弯腰、垫脚,这对于身体而言,是比较累的。但我们整体工作氛围非常好!近邻宝工作的哥哥姐姐们非常耐心地教我操作步骤,团队小伙伴也积极主动地承担工作,即使身体有些疲惫,但在精神上,我想是无比丰盈的。

 

首次充实且愉快的体验让她萌生了第二次参与的想法,再次看到活动推送时,她便毫不犹豫地填写了报名问卷。不同于之前的岗位,这一次,她被分配到了前台服务区。对于新工作,在仔细学习流程细节后,她再度迅速进入了工作状态。

 

 

 

两份不一样的职责,同一份对劳动的致敬。在亲身融入快递服务全链条的过程中,罗梓瑜深深感受到:无论是分拣员在晨光熹微时将包裹精准归类,还是快递员精准投柜,每份职责都是劳动中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每一次快递的顺利抵达,都是许多劳动者们汗水、耐心与智慧的聚合。

 

保安员

 

 

今天我来站好岗

 

 ⬇️点击视频,看北大校园换岗“安保篇”⬇️ 

 

三月的一个周六,医学部基础医学院2023级本科生田宇航与保卫部的工作人员们一同,照着规定路线巡逻校园南区。在这个过程中,他需要配合整理停放不规范的自行车、调整路障位置、提醒规范停放汽车……

 

“在‘换岗活动’中,保卫部大哥对我特别热情、特别关心,不仅为我准备了水、手套、防风衣,还尤为关心我冷不冷,让我感到特别暖心。”

 

 

除了暖心的关怀,在整个巡逻过程中,工作人员也一直在为田宇航耐心讲解工作中的要点,还分享了不少工作趣事。通过实际工作体验,宇航发现,保卫部的职能远超“安保”,他们还维护着校园的秩序和环境,提供了送医就诊、行李搬运等众多便利服务。

 

“可以说,你如果在学校中突然遇到了难以处理的困难,都可以联系保卫部寻求帮助。”

 

在交流过程中,宇航发现,在严肃认真的工作氛围中,保卫部的工作人员们十分善于找到乐趣。从校园美景,到各种生灵……都可以成为他们日常讨论中的趣事话题。在工作中捕捉生活的乐趣,也成了这场特殊的“换岗”体验中,田宇航学到的最为生动而宝贵的一课。

 

 

与田宇航的工作职责不同,外国语学院2024级本科生郭子恒则主要负责校门处的站岗与引导。“换岗”工作期间,郭子恒向前来咨询的游客解答了各种类型的问题,帮上了不少忙。

 

“校门可以说是外界对北大的第一道印象。穿上红色的志愿马甲,站在北大的‘第一道印象入口’,我感到十分荣幸。而能够在实际行动中,做出一些具有真实正反馈的事情,更让我感知到劳动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郭子恒的“换岗”体验结束了,但这份成长还在继续。

 

在2024年春季学期,“校园换岗”活动学生负责人、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22级本科生宋海博在活动结束后,组织当期参与服务的志愿者同学与保卫部相关负责老师,展开了一场线下交流。郭子恒就是参与同学之一。

 

对宋海博而言,在组织活动、协调工作的过程中,他一遍遍地体会“服务”的宗旨和“劳动”的意义,与同行者共勉,也被校园里的温暖深深感动。

 

“‘校园换岗’活动或许不曾波澜壮阔,但它从细微处落笔、赋予微尘以光芒,让我们看到了一片更加真实的、动人的属于劳动者的天地。”

 

 ⬇️点击视频,听宋海博谈走近“最熟悉的陌生人”⬇️ 

 

这一学期,这份流淌在北大学子与劳动者之间的“温暖”,传到了新任学生负责人、经济学院2023级本科生常桉文手中。带着新的愿景,他将新一期的活动主题定为“换个视角看校园”,期盼着它能搭建起一座桥梁,让同学们有机会走进校园后勤劳动者的日常,在工作与生活中拉近距离,在共同劳动中交流对话。

 

当越来越多的同学主动为校园贡献力量,这座校园必将成为一个紧密相连的温暖共同体,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共同书写属于我们的校园故事。

 

 

上手一试,方才恍然

 

那些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便利

 

都是身边劳动者日复一日的汗水辛劳

 

每天与我们擦肩而过的平凡身影

 

都在用行动诠释着“爱岗敬业”

 

他们是“身边的光”

 

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

 

让“劳动最光荣”在校园生根发芽

 

这个五一国际劳动节

 

换位体验,以劳育人

 

亲历其境,以心传情

 

岗位互换间,方知点滴皆不易

 

将心比心处,始觉平凡即伟大

 

向劳动者们致敬!

 

 

来源 |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共青团北京大学委员会、北京大学学生会

 

采访、文字 | 张祺祺

 

编辑、排版 | 唐儒雅

 

责编 | 王嗖嗖

 

 

 

 

 

 

 

 

 

 

 

 

 

 

 

 

 

 

<<左右滑动查看栏目>>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京报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京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新京报的立场及观点。新京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推荐
看汉服大赛,来定陵观礼,第五届明文化节贯穿清明小长假
北京
今天,北大又招新了!
新京号
招新 | 北大电视台,等你加入!
新京号
北大学生的「春节时刻」
新京号
做细供水“小服务” 优化营商“大环境”
新京号
2025,北大学生想干的事
新京号
“北大学生讲新思想”即将举行,“最佳人气奖”由你定!
新京号
“青言青语”话青春故事,理论思想“声”入人心——“北大学生讲新思想”活动举行
新京号
“同学们,这是我在北大的最后一堂课”
新京号
北大汇丰,20岁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