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京报讯(记者张璐)五一国际劳动节将至,中国科学院工会委员会近日在京举办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中国科学院第六届科苑名匠发布活动,6名个人和13个团队获得“科苑名匠”称号,其中包括为世界沿海国家赤潮治理提供“中国方案”的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俞志明,出色完成“中国天眼”(FAST)建设、调试及运行任务的“中国天眼”团队等。
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秘书长孙晓明为科苑名匠代表颁发奖牌。受访者供图
当天,部分科苑名匠代表进行演讲,分享了他们在科研道路上的初心使命和奋斗故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江俊长期致力于发展融合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智能化学研究,研制“理实交融”的机器科学家平台,探索物理化学应用领域中的实际问题研究。主持研制了全球首个数据智能驱动的机器化学家平台,开发并集成移动机器人、智能化学工作站、高通量计算系统与智能化学大脑,广泛应用于高熵材料、能源催化剂、贵金属纳米材料、发光分子等领域并提升创制效率2-5个数量级,例如,将试错开发高熵催化剂所需的1400年缩短为5周。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俞志明长期从事海洋生态环境领域研究。针对赤潮这一全球性海洋生态灾害的治理难题,历经30多年的理论创新、技术突破和推广应用,在国际上首创了改性黏土治理赤潮的技术与方法,攻克了长期未能解决的国际难题,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该科研成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列入我国沿海13省市赤潮应急预案,在我国大规模应用,有效避免了赤潮给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各种损失。
近代物理研究所低能量强流高电荷态重离子研究装置(LEAF)研制团队面向学科前沿与国家重大需求,专注低能量强流高电荷态重离子束产生和精确操控研究,为核天体物理、原子物理等前沿基础研究及新型核能材料研发等国家重大需求提供了国际领先的实验研究条件。
盐碱地改良与利用创新团队来自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面向我国大粮食安全重大需求及盐碱地综合利用战略布局,研发耐盐碱饲草育种和盐碱地生物改良的关键核心技术,为我国盐碱地综合利用与解决饲料粮短缺提供科技支撑。团队针对我国北方盐碱荒地治理难题,构建了“生物改良-生态修复-资源利用”一体化技术体系。
“中国天眼”(FAST)突破传统望远镜的百米工程极限,开创建造巨型射电望远镜的新模式,是当今世界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团队专业领域覆盖天文、力学、测绘、控制、电子学等多学科专业,多年来围绕“中国天眼”工程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工作,在超高疲劳性能钢索研制、望远镜测量与控制方法等领域突破一系列世界技术难题,出色地完成了“中国天眼”的建设、调试及运行任务,实现我国射电天文望远镜从追赶到领先的跨越。截至2024年11月,FAST已发现脉冲星1040余颗,超过同一时期国际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数量的总和。
■第六届中国科学院科苑名匠名单
一、第六届中国科学院科苑名匠(个人)(按姓氏笔画排序)
朱建喜 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江 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俞志明 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郭寅龙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国家大型仪器中心上海有机质谱中心主任、研究员
黄立华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
蒲吉斌 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海洋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
二、第六届中国科学院科苑名匠(团队)
国家天文台“中国天眼”运行和发展中心
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盐碱地改良与利用创新团队
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机载合成孔径雷达研制团队
电工研究所高温超导线带材研究团队
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智能生物制造中试平台团队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热控涂层课题组
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微纳加工技术创新团队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光学精密仪器研制技术与工艺团队
水生生物研究所长江江豚保护研究团队
光电技术研究所跨尺度矢量光场调控研究团队
地球环境研究所环境过程示踪团队
近代物理研究所低能量强流高电荷态重离子研究装置研制团队
北京中科科仪股份有限公司重大装备核心零部件产业化团队
编辑 张磊
校对 刘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