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喵星人”为什么对人类喵喵叫呢?大概是在训练照顾者
新京报 编辑 罗东
2025-04-29 19:54
在遥远的过去,猫进入了人类的生活和历史。无数古人、现代人为之着迷。从一声“喵”开始,它们成功吸引了人类。那么“喵星人”,你们为什么对我们人类喵喵叫呢?本文经出版方授权节选自《喵星语解密手册》一书相关章节。

在动物界,距离人类最近,也最迷人的声音大概是由猫发出的,从一声“喵”开始,它们成功俘获了无数人的心。这些可爱而古怪的家伙,因此也有了“喵星人”的大名。虽然大多数时候,它们不过只是重复“喵”叫声,但是因为节奏、长度、轻重等方面的差异,其含义又是丰富的:有时是在求救,有时是在招呼人给加水喂食,还有时是叫“铲屎官”该处理排泄物了。


那么,它们为什么要对人喊出那一声声让人情绪浮动的“喵”?是为了训练人类成为它们的照顾者吗?在弄清楚这个问题前,人类可能已经发现,与它们相处久了,连自己说话也可能不自觉受了它们的影响,比如不知不觉变得轻言细语,用的叠词似乎也多了。


做动物研究的莎拉·布朗曾经在学校见到一只流浪猫,学校管理员指着教学楼下面的一个洞口对她说:“那只躲在那里的小崽子,只会坐着朝人嘶吼。”当她靠近,它立刻以全力发出嘶吼声。后来,她和同事们把它送到救援中心,做了绝育手术,再之后转移到一个农场。她每天去农场喂养它。慢慢地,彼此建立起了信任,“对我的嘶吼越来越少,更多地发出了家养宠物猫那种友好的声音”。这引起了她的兴趣。


下文经出版方授权节选自《喵星语解密手册》一书,内容为近代以来对猫的语言的研究变化。摘编有删减,标题为摘编者所起。注释见原书。


原文作者|[英]莎拉·布朗


《喵星语解密手册》,[英]莎拉·布朗著,许可欣译,张劲硕审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方寸,2025年2月。


1.解读猫的语言:无稽之谈,或科学研究?


在历史书籍的深处,有一则可以追溯到1772年3月21日的记录,那不勒斯的阿巴贝·加利亚尼(Abbé Galiani)在其日记中写下了关于猫类发声行为最早的一些记录见解。


“我正在抚养两只猫,并研究它们的习惯,这完全是一个全新的科学观察领域……我养的是一只公猫和一只母猫,我将它们与邻近的猫隔离开来,并密切地观察它们。你相信吗——在它们恋爱的几个月里,它们一次都没有喵喵叫过。由此我们了解到,喵喵叫并非它们表达爱意的语言,而更像是向不在场的对象发出的一种信号。”


电影《流浪猫鲍勃》(A Street Cat Named Bob,2016)剧照。


加利亚尼当时并未意识到,他关于两只猫从不互相喵喵叫的观察实际上已经领先于时代。猫发出“喵喵”声的真实目的直到几个世纪后,随着对猫类进行大规模科学研究被广泛接受才得以揭示。


在这段漫长的岁月中,有关猫的研究文献开启了一场探索猫类语言天赋的奇妙旅程。作家们大多试图按照人类语言的方式来定义猫的发声行为,识别其中的辅音、元音以及某些类似人类语言的音节。18世纪的博物学家杜邦·德·内穆尔(Dupont de Nemours)在比较猫和狗的差异时写道:“猫也有其优势,它们拥有一种语言,与狗所发元音相同,此外还多了6个辅音,即m、n、g、h、v和f。”


一些作家更进一步,甚至描述了猫使用人类实际词语的情况。1895年,身为音乐家和爱猫人士的马文·R.克拉克(Marvin R.Clark)出版了一本有趣又奇怪的书籍《猫与她的语言》(Pussy and Her Language)。书中包含了一篇名为“关于猫语惊人发现的论文”,据称是由法国教授阿方斯·莱昂·格里马尔迪(Alphonse Leon Grimaldi)撰写。在文中,格里马尔迪声称已经明确解析了猫的语言,并对猫如何运用元音和辅音(据称被猫“优雅地”使用),猫语的语法、单词和数字进行了深入分析。


纪录片《猫谜》(Cats - Caressing The Tiger,1991)画面。


格里马尔迪的论文中有一份列表,包含了他认为是猫科动物语言中最重要的17个词语,如其中一部分:Aelio喵呜-食物;Lae吱儿吱儿-奶;Parriere喵嗒-开门;Pad啪嗒-脚掌触地声;Yow呀唔-消灭。


他进一步阐述:“在猫的语言中,通常将名词或动词放在句子的开头,以便让听者对接下来的内容有所准备。”仿佛这还不够高超,格里马尔迪还认为猫有计数能力。他整理了一份详尽的列表,其中“Aim”代表数字1,“Zule”则表示百万。


格里马尔迪的这些“翻译”自然引发了各种不同的反响,许多作家认为它们纯属无稽之谈。然而,在他那些看似滑稽的观点中,确实包含了合乎逻辑的洞见。例如,他对愤怒猫的行为描述便能得到很多人的共鸣:“猫会以爆发性方式怒吼出‘yew’这个词,这是它最强烈的表达仇恨和宣战的方式。”


1944年,米尔德丽德·莫尔克(Mildred Moelk)通过深入研究自家家猫发出的声音,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猫语世界的认知。她的方法是根据猫发声时口腔的状态将其分为三大类:首先是猫闭嘴发出的声音,如呼噜声、颤音、啾啾叫以及低语声,这些声音通常代表猫感到舒适、满足或者想进行友好的交流;其次是当猫张开嘴巴并逐渐闭合时发出的声音,其中包括了“喵喵”叫声、公猫和母猫的求偶呼唤以及表示攻击性的长嚎;最后是持续张嘴发出的所有声音,一般与猫的攻击性、防御性或疼痛有关,包含了咆哮、怒吼、尖叫、嘶嘶声、喷气声、更为激烈的交配呼唤以及痛苦的尖叫声。


这种声音分类的难点在于,猫发声时存在着巨大程度的变异,不仅不同猫之间存在差异,即使是同一只猫也会在其叫声库中展现出多样化的表达方式。正如莫尔克所阐述的那样,“家猫与人类不同,它们无需遵循任何传统语言模式,也无需符合任何发音标准”。自从她的研究问世以来,其成果一直被用作分析猫类发声行为的基础。一些研究者尝试按照莫尔克的语音学标准对猫的叫声进行分类,而另一些则专注于研究这些声音的声学特性或聚焦于其在特定行为情境下如何展现。


2.猫的“喵喵”声


新生小猫一出生即拥有发出呼噜、喷气以及几种简单“喵喵”声的能力。至少在我们听来,这些声音很简单。不过我们人类听起来会觉得更像吱吱声,实际上这包含了小猫一系列不同的叫声。


纪录片《猫咪物语》(2006)画面。


除了在饥饿时会哭泣外,小猫还有一种因焦虑而发出的求救叫声,其音调、长度和音量会根据它们不安的原因而变化。寒冷时的小猫叫声最高;离开窝时的叫声最为响亮;最紧急且持续不断的叫声则出现在它们被困住的时候。还有一种叫声经常出现在母猫侧身躺下为小猫哺乳但不小心压到了小猫的时候。根据小猫不同的叫声,母猫会采取相应的行动,如找回走失的小猫或稍微改变自己的姿势等。母猫给一窝小猫哺乳时调整身体位置可以鼓励那些从没叼住乳头而且感到很冷的小猫重新依偎过来,或者让被压住的小猫挪动出来。


一项由魏贝卡·孔尔丁(Wiebke Konerding)及其同事进行的研究更深入地观察了成年公猫和母猫对两种不同类型的幼猫叫声录音的反应。一种叫声是在作者描述为“低唤醒”情境下录制的,这种情况下幼猫仅仅是与母亲和猫窝在空间上分离;另一种则是在“高唤醒”情境下录制的,除了与母亲分离外,实验人员还抓住并限制住了幼猫(被束缚/被困)。


当听到这些录音时,成年母猫相比于那些不太紧急(远离猫窝)的叫声,更快地朝发出较紧急(被困)小猫叫声的声源(扬声器)方向定位,这表明它们能够区分这两种不同的叫声。而且这一现象并不受母猫是否生育过的影响。公猫虽然对小猫的叫声同样有所反应,但对这两种不同类型叫声的反应并无显著差异。因此,母猫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识别幼猫求救叫声的内在机制。研究还表明,每只小猫都会发展出自己独特的叫声,并且年龄增长后这些叫声仍会保持不变。至于母猫能否仅凭叫声就识别出自己的某个幼崽,目前尚不清楚。


纪录片《罗马的猫》(2007)画面。


相应地,母猫在与幼崽互动时会使用一种非常特殊的叫声。这种声音通常被描述为啾鸣声或嘁嘁喳喳声,莫尔克将其在语音学上记作“mhrn”。这是一种精致、欢快的声音,19世纪作家拉夫卡迪奥·赫恩(Lafcadio Hearn)将它形容为“一种柔和的颤音咕噜声,一种纯净如爱抚般的音调”。


对人类而言,所有母猫发出的这种迷人的叫声听起来都没什么区别。然而,小猫在只有4周大的时候就能识别出自己母亲的独特啾鸣声。它们不仅能将其与自己母亲的喵喵声区分开来,还能辨别不同母猫的啾鸣声和喵喵声。


研究人员通过录像并分析4周大小猫群体听到自家母猫和其他母猫声音时的反应发现了这一现象。当一只母猫不在房间内时,实验人员在屏幕后向其仍在窝里的幼崽播放录音。他们播放了小猫自家母猫的喵喵声和一声问候式的啾鸣声,同时也播放了一位陌生母猫在同一育幼阶段所发出的喵喵声和啾鸣声。通过对小猫的反应进行观察,研究者发现它们对啾鸣声的警觉速度比对喵喵声更快。而且,在听到自己母亲的啾鸣声时,它们保持警觉的时间更长,更快接近声音来源(扬声器),并且在声源处停留得明显更长。小猫在刚刚开始四处活动、探索世界的这个阶段就能做到这一点,这表明它们的认知水平非常高。在野外环境中,这可能是适应生存的一种表现,因为母猫外出狩猎或寻找食物时,往往会把一窝小猫藏在看不到的地方。当她返回时发出的那令人安心的啾鸣声,则让小猫们知道现在可以安全现身了。


纪录片《猫夫人与700只猫》(The Lady with 700 Cats,2015)画面。


随着小猫逐渐长大并发育出成熟的声带,它们那微弱的吱吱声会逐渐演变为我们所描述的更为复杂的“喵喵”声。在研究医院和农场猫一段时间后我才意识到,像1772年的加利亚尼的观察一样,我也从未听到过它们之间相互喵喵叫。它们偶尔会发出嘶嘶声,坐在一起时可能会发出低低的呼噜声,但这就是它们叫声的全部。后来的研究证实了这一发现——成年猫标志性的喵喵声几乎完全用于与人类的互动中。


在远离人类家庭舒适环境的野外,小猫越来越独立,而它们发出的喵喵声也随之逐渐减少。然而,对家养猫来说,喵喵声无疑是对人类最常发出的声音表达。我们的宠物猫常常会在喵喵声中加入额外的声音,如颤音或呼噜声。就像人一样,有些猫比其他猫更喜欢“说话”。某些纯种猫,尤其是像缅甸猫和暹罗猫这样的东方品种,就以“话痨”性格而著称。尽管如此,许多非纯种家猫(通常称为“土猫”)也会整天对着主人撒娇喵喵叫。


3.它们为什么对人喵喵叫呢?


那么,它们为什么对我们喵喵叫呢?看来它们是在与我们相伴的约10000多年间,已经发现我们并不能理解它们通过气味、尾巴抽动和耳朵摆动所传达的微妙语言。为了吸引我们的注意,它们需要发出声音,而且是大量的声音。对于善于适应环境的猫来说,还有什么比使用幼年时期就能有效吸引母猫回应的叫声更符合逻辑的做法呢?


纪录片《猫咪的狂野一面》(Wild Side of Cats,2014)画面。


要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并不容易,不同人的解读也有差异。康奈尔大学的尼古拉斯·尼卡斯特罗(Nicholas Nicastro)对喵喵声及其含义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复杂地描述定义了喵喵声的声学特性:


……一种具有至少一个声带共振特性增强的音调能量频段的准周期性声音。这种叫声的持续时间介于几分之一秒到几秒钟之间。音高曲线通常呈拱形,共鸣变化常常体现在共振峰位移上,使得叫声具有类似双元音的元音品质……这种叫声类型通常包含无调性特征和装饰音(如颤音或低吼),这些特征可能在感知层面上有助于区分不同的叫声。


在瑞典隆德大学的“猫语”(Meowsic)项目中,苏珊娜·肖茨(Susanne Schötz)及其团队给出了一个稍微简单、更具语音学特点的喵喵声定义:“……一种通常通过开闭口部发出的声音,包含两个或更多元音音素(如[eo]或[iau]),并可能以[m]或[w]起始……”城市词典(Urban Dictionary)对喵喵声的定义更加简洁明了:“喵喵是猫发出的声音。它也是人类模仿猫时所发出的声音。”


电影《为什么猫都叫不来》(2016)剧照。


对于人类的耳朵来说,喵喵声可以听起来友好、有要求、悲伤、坚决、有说服力、坚持、哀怨、抱怨、讨人喜欢,甚至恼人。一些研究者试图将喵喵声细分为不同的类别,但喵喵声在不同猫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甚至同一只猫在不同时候发出的喵喵声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分类工作颇具挑战性。尽管如此,在各种语言中似乎都有表示“喵喵”这一声音的词,从丹麦语中的“mjav”到日语中的“nya”。


无论我们选择如何表达或拼写,猫喵喵叫的声音都是无可混淆的。除非你认为听到的喵喵声实际上是一个婴儿在哭泣,这两种声音都是由喉部声带震动产生的,并且从声学角度看,两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尤其是在所谓的基频方面,也就是每秒钟发出的声波数量。对于听者来说,这个频率被感知为声音的音高——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多项研究表明,健康婴儿的哭声平均频率在400~600赫兹,表现为随着哭声持续下降或上升-下降的模式。尽管家养成年宠物猫的喵喵声变化巨大,但尼卡斯特罗的研究发现其平均频率约为609赫兹。其他研究者如肖茨也报告了类似的数据。


由于音高处于相近的水平,猫的喵喵声和婴儿的哭声似乎特别难以被忽视。经过大量研究,婴儿哭声已被证明能引发成年人的警觉和不安。事实上,多伦多大学的乔安娜·杜德克(Joanna Dudek)及其同事已经证明,听到婴儿的哭声会影响我们执行其他任务的能力。目前尚未有人测试猫的喵喵声是否也有类似效果,但考虑到它们与婴儿哭声在声学上的相似性以及猫的机敏特性,我们可以合理推测,猫的喵喵声很可能也具有分散注意力的效果。


所以这就是猫难以被忽视的原因吗?它们是否以某种方式“控制”了我们的大脑,以至于我们不得不像对待婴儿一样回应它们的紧急需求呢?答案可能是肯定的,但并非猫有意为之。在驯化过程中,我们可能无意识地选择了那些叫声最具说服力、更接近人类婴儿哭声的猫。尼卡斯特罗的研究表明,相较于非洲野猫(家猫的祖先),家养宠物猫的喵喵声对人类来说听起来更为悦耳。这很可能与它们发声时的不同音高有关,野猫的叫声平均频率为255赫兹,而家猫则高达609赫兹。


另一项研究探讨了流浪猫和家养猫喵喵声的声学特性,发现流浪猫的喵喵声频率也远低于家养猫。这项研究中的流浪猫叫声更接近尼卡斯特罗研究中野猫的叫声。这表明社会化以及与人类相处的经验以某种方式改变了家猫的喵喵声。


有趣的是,人类与它们相遇之初,它们几乎不会喵喵叫,但救助人员经常报告说,随着与人类相处时间的增加,流浪猫会提高其喵喵叫的频率。甚至在我观察农场上的部分流浪猫时,它们每天只在我准备食物并即将离开时短暂接近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也开始逐渐学会发出少许喵喵声。猫的学习速度真的非常快!


4.听,它们在讨论


当我们聆听猫的叫声时,是否能从它们发出的那些可爱的喵喵声中辨别出它们的需求呢?许多人觉得在听到猫叫的时候能够理解它们想要表达的意思。


然而,在科学实验的严谨检验下,我们发现仅凭猫的喵喵声人类可能无法完全解读其真实意图。在一项开创性的实验中,尼古拉斯·尼卡斯特罗记录了猫在5种不同情境下的喵喵声:请求食物、因被梳理而不悦、请求关注、要求外出以及在汽车上感到不适。他将这些录音回放给人们听,并发现尽管参与者识别喵喵声情景的表现优于随机猜测,但在缺乏视觉提示的情况下(比如看不到正在发声的猫),人们很难准确判断猫叫声的具体含义。后续相似的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动画片《猫猫的奇幻漂流》(Straume,2024)画面。


这就意味着猫的喵喵声主要是吸引人的注意力,并传达它们的某种需求或欲望,而不是向人类详尽地传递它们想要什么的具体信息。正如尼卡斯特罗所指出的那样,猫可能通过喵喵叫“来激发而非明确指定一种反应”。一旦猫通过喵喵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它们通常会利用额外的视觉或触觉手段来进一步说明迫切需要什么,比如用头和侧腹蹭我们的腿,然后又蹭到食物储藏柜,或者直接盯着后门坐着示意。


多年来,科学家对狗吠声也有类似的认知。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人员逐渐意识到,狗叫声的声学结构会根据其产生的不同情境而变化。例如,当门铃响起时,狗发出的吠叫通常比它们在玩耍或独处时更刺耳、更低沉、更长且更具重复性。


所以猫的喵喵声真的只是毫无意义的吸引注意的声音吗?就像小猫用尖锐的叫声一样,成年猫似乎也拥有各自独特的喵喵声“曲目”。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们难以区分不同情境下的喵喵声。


一些科学家提出,这些变化可能类似人类不同的方言和语言。尼卡斯特罗进一步深入探究发现,猫叫与狗叫都不是简单的信号。他的研究结果显示,与猫接触的经验可以提高人们识别喵喵声情景的能力。莎拉·埃利斯(Sarah Ellis)及其合作者后来的一项研究也表明,猫主人在听自家猫的录音时,相较于陌生猫的录音,更能成功分辨出喵喵声的情境。其他研究人员还发现,女性参与者在识别不同类型喵喵声的情境方面表现得更好,这可能与她们对猫的共情程度较高有关。这意味着虽然猫的喵喵声最初可能是简单的注意力获取手段,但随着个体差异、经验积累以及对特定猫的熟悉度上升,我们就能从中解读出更丰富的内容。


总之,识别喵喵声的含义虽然不太容易但并非完全不可能。随着相处时间变长,宠物猫会随着主人逐渐熟悉并能够识别它们各自的叫声含义而改变其喵喵声。尼卡斯特罗将此称为“交互行为清晰化”,这是一个通过重复社会互动,两个物种逐渐塑造彼此行为的过程。


原文作者/[英]莎拉·布朗

摘编/罗东

导语部分校对/柳宝庆

相关推荐
乔思雪:漫游在蓝色草原
文化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