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不建议将导师挂为“一作”,祛除学术研究权力依附 |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 编辑 马小龙
2025-04-29 19:13
当期刊不再默认权力对署名的干预,学术评价才能真正回归到研究内容本身。

▲资料图:《天府新论》杂志封面。图/《天府新论》官网


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日,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主办的学术杂志《天府新论》发布投稿提示,“不建议在读硕士生、博士生将导师挂名为第一作者”。这一举措直指学术界长期存在的权力依附顽疾,被不少网友称为期刊界的一次“主动亮剑”。


长期以来,研究生将导师列为第一作者的现象并不罕见,甚至成为个别学科的“默认规则”。在一些场景中,导师凭借学术权力和资源分配权,往往要求学生“让渡”署名权,而学生为了让论文顺利发表以及与之强关联的毕业、评奖,也需要依附导师署名。这种畸形的学术生产关系,不仅扭曲了科研评价体系,更助长了学术不端风气。


作为学术生态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期刊理当肩负起打破传统束缚、促进积极变革的使命。在“导师一作”成为个别场景下的潜规则的背景下,前述期刊的改革举措无疑是对学术公正的坚守,利于促使学术活动回归到以贡献为本的原则。


事实上,这一改革明确反对仅凭身份而非实际贡献的导师挂名现象,其意义不仅在于纠正个别案例,更在于挑战那些根深蒂固的学术权力结构。


首先,这维护了学术的公正性。都知道,署名权应当基于实际贡献,而非个人的权力地位。涉事期刊通过主动设定明确界限,遏制“学术搭便车”的行为,确保真正从事研究工作的人获得应有的认可。


其次,这也保护了青年学者的权益。研究生是科研工作中的重要力量,但在一些时候,其可能会因为地位上的弱势而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研究成果。因此,涉事期刊的这一举措为学术界的新生力量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更重要的是,这一改革促进了学术活动的去行政化——当期刊不再默认权力对署名的干预,学术评价才能真正回归到研究内容本身,而不是基于人际关系或资历的深浅。


通过明确署名规范,既保障了青年作者的权益,又强化了其学术责任,实现了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这种制度设计不仅有助于厘清学术贡献的真实边界,更能激励科研人员以更加严谨的态度对待研究工作,从根本上促进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


除署名问题外,该期刊对“一稿多投”的宽容态度同样值得肯定。当前,核心期刊审稿周期动辄数月甚至逾年,而科研评价体系又极度依赖论文发表,学者被迫陷入漫长等待与发表焦虑中。涉事期刊主动表示“不将一稿多投纳入黑名单”,既是对学者时间成本的尊重,也是对低效审稿机制的倒逼。


这一改革针对作者投稿的现实痛点,弹性管理“一稿多投”,体现了出版社的“用户思维”,使学术出版更加趋向人性化,让学者以更加从容的心态潜心研究。


当然,要彻底打破学术署名的乱象,还要进一步构建多维度协同治理体系。在机制层面,一方面,要优化传统同行评议流程,引入预印本平台的开放评审模式,试行“先发布、后评议”的动态机制;另一方面,要建立署名争议快速仲裁通道,由学术共同体组建第三方调解委员会。


在技术层面,不妨加快研发符合中文期刊特点的学术身份认证系统,制定细化的贡献分类标准。而在评价体系层面,也可以在科研绩效考核中建立“质量-贡献”二维评价矩阵,改变“数论文”的粗放统计模式。同时由顶尖期刊牵头组建改革联盟,将署名伦理纳入学术共同体自律公约,同时推动高校在导师评价、学生培养方案中强化科研伦理教育,从根本上重构健康、公平的学术生产关系。


学术风气的净化,既需要“亮剑”的勇气,也需要“创新”的智慧和“推进”的恒心。作为科研诚信的重要守护者,学术期刊应当勇立改革潮头,从被动“守门人”转变为主动“破局者”。


从舆论的反馈看,公众乐于见到这场始于《天府新论》的改革能够引发“涟漪效应”。当个案突破能够催生制度性变革,中国学术界必将迎来从形式合规到实质正义的深刻转型。


说到底,学术期刊不仅是科研成果的传播载体,更是学术伦理的守门人。这场关乎学术治理的期刊自我革新,对内有助于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治理体系,对外能够促进中文期刊与国际标准接轨,走向世界。这值得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工作者共同为之努力。


撰稿 / 萍水(学者)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李立军

相关推荐
新闻多一度丨盗版LABUBU频现 这些大热IP产品曾经被“山寨”
时事
我和我的学科 | 杨敏:社会学塑造了啥?毕业生的故事
文化
心理疾病的污名化与过度美化堪称另一种“疯狂”|活动回顾
文化
那些父母离世的年轻人
文化
对话卜卫:她的田野
新京号
运动场内外:近代女性争取的不只是运动的空间
文化
因为偏见与傲慢,人们认为“职校”输送的就是产品
文化
文科“青椒”,在学术外寻找意义
文化
“二手职场”带来的滤镜,无法帮你看清真实职场
文化
中国AI大模型测评报告:公众及传媒行业大模型使用与满足研究
科技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