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绝对安全?量子通信迈出实验室,这次动真格的了!
果壳
2025-04-25 14:19
进入果壳阅读更多内容

大家能用上量子通信的日子,或许真的不远了 。

 

不过,先别想着它能让你上网更快,它现在的“超能力”是制造绝对安全的“密钥”——也就是密码本。有了这种靠物理定律作保、谁偷看谁暴露的量子密钥,我们的信息传输才能真正高枕无忧。

 

就在不久前,德国的科学家朝着这个目标,干了件大事:在法兰克福和凯尔镇之间,他们用253.9公里长的普通商用光纤,成功演示了这样一次“密钥制造”过程 ! 

 

 

德国科学家部署的量子通信系统 | 《自然》

 

跟“墨子号”量子卫星动辄上千公里的星地传输,或者2021年东芝在实验室专用光纤里创下的600公里记录相比,这距离似乎不算特别突出。

 

没错,但这次实验的真正突破,在于它的“实用性”!

 

这项由米尔科·皮塔卢加(Mirko Pittaluga)和他的团队完成、并发表在顶尖期刊《自然》杂志上的成果,并没有依赖那些极其昂贵、需要特殊条件的“实验室装备”,比如庞大笨重的超稳激光器,或者需要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零下270℃左右)的超导探测器。相反,他们用非常巧妙的技术,让脆弱的量子信号在充满噪声的现实世界光纤网络中稳定了下来。

 

他们使用的核心器件,比如激光器和光子探测器,更接近我们现有的通信设备——特别是探测器,只需要适度冷却(比如零下几十度,高级“冰柜”就能做到),而不需要极端低温。

 

这意味着,这套系统的成本、体积、功耗都大大降低,更容易集成到我们现有的电信机房和光纤网络中

 

 

光纤管道 | FOA光纤协会

 

正是这种将尖端科技“拽”出实验室、融入现实基础设施的潜力,让这项成果意义非凡。

 

它为未来构建更安全的网络通信,甚至畅想中的量子互联网、量子中继和分布式量子计算,都铺设了更坚实的一步。

 

如果这样的技术能够推广,我们或许真的可以拥有理论上绝对无法被破解、无法被窃听的安全通信方式了。

 

 

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Mirko·Pittaluga | wave photonics

 

那么,这种“绝对安全”的底气从何而来?这就要说到“量子”本身了。

 

“量子”,在物理学上,指的是构成物质和能量的、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单元——比如,一束光里单独的一个光子,就是一个量子。而这些微观粒子,遵循着一套与我们宏观世界截然不同的、甚至有些古怪的规则。

 

其中最关键的一条规则就是:对于一个脆弱的量子态,任何“偷看”(测量)的行为,都必然会干扰它,甚至改变它。这就像你试图悄悄碰一下一个悬在半空的肥皂泡,哪怕再小心,也一定会留下痕迹,甚至可能直接让它破掉。量子世界的粒子就是这么“敏感”和“害羞”。

 

正是利用了量子的这种特性,科学家设计出了量子密钥分发(QKD)的巧妙方法。下面我们用一个简化的故事来理解一下(别担心会看不懂,后面还有更精简的版本)。

 

隔空造“密码本”的故事

 

爱丽丝(Alice)和鲍勃(Bob)住在两个山头,隔山相望。他们想要讲些悄悄话,既嫌下山麻烦,又不愿意被偷听,有什么好办法呢?

 

 

上山容易下山难 | Giphy

 

他们十分谨慎,决定使用最靠谱的量子通信,建立一条绝对安全的通信线路。他们不需要直接用量子信号传递信息内容,而是要先一起“造”一个只有他俩知道的、足够长的随机密码本(密钥)。

 

他们俩约定,各自随机生成一大串0和1的数字。然后,根据自己手里的数字,分别向中间山谷里的查理(Charlie)发送一连串极其微弱的“量子光脉冲”。这些光脉冲的状态(比如光的相位,可以想象成光波的“步调”)就携带了他们想表达的“0”或“1”的信息。

 

关键来了:查理的任务不是去解读这些脉冲到底代表0还是1。他只需要在他那里,让来自爱丽丝和鲍勃的成对光脉冲相遇,看看会发生什么样的干涉(就像两排水波交汇)。查理只需要记录下每次干涉的结果——比如,某个探测器亮了还是没亮——然后把这个结果公开告诉爱丽丝和鲍勃。

 

听到查理公布的结果后,爱丽丝和鲍勃比对一下自己当时发送的是什么,就能判断这一次“脉冲相遇”是否有效。比如,可能只有当查理说“1号探测器响了”,他们才把各自对应的那个随机数字保留下来,作为密码本上的一位。而查理公布的其他结果,对应的数字就作废。

 

这样一来——

 

查理不知道密钥:他只知道干涉结果,不知道爱丽丝和鲍勃各自发出的是0还是1,更无法拼凑出最终的密钥。

 

偷听者会被发现:如果有人在半路上(爱丽丝到查理,或鲍勃到查理)试图拦截、测量这些脆弱的量子光脉冲,就一定会干扰它们的状态。这种干扰会导致查理那边观测到的干涉结果发生异常,或者让爱丽丝和鲍勃最终生成的密码本对不上。只要他俩在生成密钥后,随机挑一小部分进行比对,就能立刻发现错误率是否过高。一旦发现异常,就说明刚才有人偷听,这对密钥不安全,需要立刻废弃,重新再来一次。

 

 

在量子加密下,再怎么藏也无所遁形 | Giphy

 

看到了吗?量子密钥的安全性,不是靠数学计算的复杂性,而是靠物理规律来保证“一偷听就暴露”。

 

长距离传输的挑战

 

不过,既然量子态这么“娇气”,想让它们穿越几百公里的光纤而不“变形”,可就太难了!

 

光纤本身并不是一个安静的通道,温度的微小变化、周围环境的震动,都会让光纤发生微小的拉伸或挤压,这就会干扰在其中飞驰的光子的“步调”。如果爱丽丝和鲍勃发出的光子到达查理那里时,“步调”乱了,干涉就不会准确,密钥也就生成不了,或者错误率高到无法使用。

 

这就是为什么长距离的光纤量子通信如此困难。以前要想实现几百公里级别的传输,要么借助几乎没有干扰的太空(比如量子卫星),要么就得在实验室里,动用非常复杂和昂贵的设备来创造极其稳定的环境,比如把探测器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

 

 

墨子号量子卫星,能实现上千公里的量子通信 | 《科学》Science

 

而这次德国团队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们找到了一种在普通、嘈杂的商用光纤里稳定传输量子信号的巧妙方法。

 

他们的核心技术之一,叫做“离带相位稳定”(Off-band phase stabilization)。简单理解,就像是在发送脆弱的“量子信号”的同时,还发送了一束能量更强、波长略有不同的“导航”或“校准”信号。

 

这两束光一起在光纤里传播,经历的扰动几乎是一样的。在接收端(查理那里),系统可以实时监测这束强的“导航信号”的相位漂移了多少,然后通过一个快速反馈系统,反向补偿这个漂移。因为量子信号和导航信号经历的扰动相同,补偿了导航信号,也就等于间接补偿了量子信号的相位漂移,让它能保持精准的“步调”,顺利完成干涉任务

 

 

就用不同频率的激光来稳定光量子吧(示意图) | Wikipedia

 

再加上前面提到的,他们使用了更实用的雪崩光电二极管(APD)探测器,只需要零下几十度的制冷,大大降低了对极端低温环境的依赖。 

 

正是这些技术的结合,让他们在现实世界的光纤网络中,实现了254公里距离的稳定量子密钥分发

 

太长不看简化版

 

你可以把量子密钥分发想象成——

 

爱丽丝和鲍勃在两头,各自拿着一根极其脆弱的“量子绳子”,同时向中间的查理抖过去。

 

 

这样甩也行 | Giphy

 

查理只是一名记录者,只看两根绳子在他那里相遇的“姿态”(干涉结果),然后大声喊出来。他并不知道俩人在两端如何看抖动绳子。

 

 

这样甩也行 | Giphy

 

爱丽丝和鲍勃根据查理喊的结果和自己怎么抖的,来生成用来加密的密码本,并决定要不要保留。

 

如果有别人想中途抓住绳子看看,跳绳的甩动就会被瞬间扰乱(状态被破坏),查理那边的结果就不对了,爱丽丝和鲍勃一对暗号就知道:“刚才有人捣乱!这次不算!”

 

 

莫伸手,伸手就被抓 | Giphy

 

而这次研究的突破,就是找到了一个好办法,让这两根脆弱的“量子绳子”能在几百公里长的、不安分的普通光纤里传输,而不会轻易“断掉”。

 

那么,啥时候能用上?

 

这次的成果意义重大,因为它证明了在现有电信设施上部署长距离量子通信的可行性。如果这项技术能进一步成熟和推广,未来我们在进行网上银行转账、远程控制智能家居、或者使用云计算服务时,安全性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你的银行账户更安全了 | Giphy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目前的局限性。这种量子密钥分发技术,目前的主要瓶颈之一是速率还比较慢。这次实验实现的密钥生成速率大约是每秒 110 比特(110 bit/s),换算一下,大概每秒钟只能生成十几个英文字母长度的密钥。

 

这个速度对于实时更新加密密钥来说是足够的(比如几秒钟换一次高级别加密算法的密钥),但如果你想用它来直接传输文件或者在线看视频,那估计会卡到让你怀疑人生

 

所以,现阶段它主要是配合传统通信来使用的——量子负责安全地“递送”密码本,经典通信负责用这个密码本来加密传输具体内容。 

 

 

这个网速的体验不会很美好 | Giphy

 

而且,我们必须记住,技术永远只是安全链条中的一环。即使有了理论上无法破解的量子加密,信息安全中最薄弱的一环,往往还是“人”——比如你的密码设置习惯、是否点击了钓鱼链接等等。

 

所以,即便未来用上了量子通信,基本的安全意识也不能丢哟!

 

参考文献

 

[1] Mirko Pittaluga et al, Long-distance coherent quantum communications in deployed telecom networks, Nature (2025). DOI: 10.1038/s41586-025-08801-w

 

作者:深思

 

编辑:Steed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京报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京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新京报的立场及观点。新京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推荐
两会院士说|王赤:建议推进空间天气保障能力建设
时事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
第一看点
关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第一看点
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新京号
全文发布|政府工作报告
新京号
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第一看点
北京打造量子科技产业高地,创新与孵化协同发展
科技
“芯”潮澎湃 智“翼”飞翔 科技创新是武汉的底色
科技
从低空到深空从量子到核能 “创新天地”合肥是怎样炼成的
科技
当追星的甜抚慰当妈的苦
文化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