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京西山村里,香椿芽在洪水和大风之后重生
新京报 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2025-04-22 19:42
如今,大水的痕迹已经渐渐消失,整理之后的田中,老树和新苗错落生长。

春风掠过京西门头沟的深山里,山谷里香椿,冒出了紫红色的新芽,村里来来往往的人开始多了起来,进山的村民和游客在树林里徜徉,满山红头香椿,又到了采摘的季节。

 

4月20日,谷雨时节,门头沟区雁翅镇泗家水村,新一年的香椿采摘节开幕,这个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的野菜和特产,在老去的村庄里,在洪水和大风之后,重新发出新芽,装点村庄和山林,也改变了村民们的生活。

 

泗家水村举办香椿采摘节。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深山新芽,老北京的第一口春菜

 

在没有温室大棚的年代,香椿是老北京人记忆中的第一口春菜,吃了一冬天白菜萝卜的人们,只用一根带着钩子的竹竿,轻轻一钩,就把春天的新鲜味道,带到了餐桌上,凉拌、油炸、炒鸡蛋、拌豆腐……

 

北京的城市和郊区,到处都有香椿树,而京西深山里,泗家水村的红头香椿,是最有名的品种之一。

 

82岁的张万田还记得,小时候的村里,每年春天,山上的香椿是春天最受欢迎的味道。那时候粮食是最重要的,山坡上稍微大一点的平地,都种着粮食。但香椿依然在悬崖峭壁上,在山石缝隙里,悄悄地扎根生长,不用施肥,也不用浇水,在春天自然而然地就能长出一树美味。

 

82岁的张万田正在采摘香椿。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到了粮食能吃饱的时候,山里的人们,开始有意地种植香椿。把香椿变成了村里的商品,增加一份额外的收获。45岁的张文军,年轻时的记忆中就有走街串巷收香椿的商贩,那已经是二三十年前了,每年春天,都有人到各个村里收香椿,一斤大约有十来块钱,在那时候,这是一笔不菲的收入。但村民们很少出山去卖,人家收多少就卖多少,卖不掉的,就任由它们在枝头变老,变成遮阴的树叶。

 

村庄老去,从一棵树开始改变

 

香椿喜阴,多长在阴面的山谷中,不与粮食争地,山谷中又往往避风利水,泗家水村所在的整个沟域中的多个村庄,都出产红头香椿。这种紫红色的香椿,生长缓慢,发芽时间晚,但味道更加浓郁,放在水里一焯满屋都是香味。早在2014年,泗家水的红头香椿,就成了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

 

泗家水位于门头沟雁翅镇南雁路北部,毗邻昌平区南口镇,从城区出发,无论从门头沟区还是昌平区过来,都可以到达这个山里的村庄。

 

门头沟区雁翅镇副镇长、泗家水村村支书郭章峰介绍,泗家水沿线山区为特殊的红紫砂岩地貌,山上多砂质褐土,土质肥沃,富含各种矿物元素,气候适宜,普遍比城区低3℃左右,境内山区沟壑纵横,有许多适宜香椿生长的区域。在成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前后,泗家水的香椿产业开始发展,村里注册商标,建立合作社,开始打造新的产业。

 

郭章峰和村民们一起采香椿。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几年前,当时担任泗家水村第一书记的郭章峰,就开始整理和挖掘当地红头香椿的历史,拓展香椿产业链条。泗家水是一个小山村,180多户人家,总共不到300人,常住的人口只有一半,许多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过去几十年间,这个位于深山的村庄里,年轻人们一批又一批地进入城市,在城市里工作、生活,把满山的香椿树留在身后。

 

百年老树,和村庄一起重新出发

 

香椿是中国独特的春菜,有上千年可考的食用历史。而在泗家水,有600多年的栽培史,村民们喜欢老树,但并不让它长得太高,尤其是在老龄化逐渐加剧的今天,人们把树锯掉头部,让它在主干上重新发出新芽,既增加产量,也方便采摘。

 

从泗家水村进山,沿着平整的硬化路上山,两侧有登山步道分布。数年来,村里整理山林,修造梯田,让长满山谷的香椿变成了景观。

 

泗家水村的香椿树。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泗家水的香椿,曾面临许多困难。郭章峰在村里调查时发现,一些红头香椿老化、退化,许多优质资源陷入危局,尤其是2023年那场暴雨和大水中,不少山谷中的香椿树遭遇涝害,需要救助和保护。

 

如今,大水的痕迹已经渐渐消失,整理之后的梯田中,老树和新苗错落生长,又保留着原本不施肥、不打药的种植方式,生长出绿色生态的香椿芽。郭章峰介绍,泗家水的香椿已经获得有机产品认证标识。

 

香椿最好的部分,是顶头的新芽,在泗家水,树枝两侧的芽多不采摘,以此保持品质。郭章峰打算在村里建一个红头香椿种质资源的原生境保存库,以保护这些珍贵的资源。

 

张文军在自家的香椿地里,介绍泗家水香椿的种植方法。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张文军家里有十多亩山坡地种着香椿,每年春天忙一阵,能采2000多斤香椿芽,平常时候,偶尔锄草、种植新的香椿。新种的香椿,都是本地的原生品种,只是产量提升,还需要时间累积。

 

我有嘉宾,在村民的笙音里踏春

 

如果沿着永定河进山,到达门头沟雁翅镇,转入南雁路,一路往北,沿途6个村庄,都是红头香椿的产地,有六百多年的古村落苇子水,有红色村庄田庄,还有松树村、高台村、淤白村,以及最北端的泗家水村。

 

泗家水村是红头香椿种植面积最大的村庄,大约有1500亩,过去五年,年产量均在27吨左右,这可以为村里带来65万元左右的收入,村里种植香椿的农户,户均收入6000元左右。更重要的是,对农民来说,种植香椿,付出的劳动远低于其他作物。如56岁的张万义,常年在市区打工,但香椿采摘的时候,会回到村里,他种得不多,每年可以采200斤左右,卖给村里的合作社,可以得到四五千元的收入,而这仅仅需要耗费几天的时间。

 

每年收获香椿那几天,就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候。4月20日,谷雨,泗家水村的香椿采摘节正式开启。村里的小广场上,村民们搭起舞台,带着各自的乐器,用大鼓和古笙迎接游客,清晨的云雾环绕在山峰之间,村民们的笙曲,回荡在峡谷和村庄里。《短歌行》中的诗句照进了现实中,“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人们在笙曲里拥抱春天,品尝春的味道。


香椿采摘节上,现场制作炸香椿鱼。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广场的一侧,架起了柴火灶。一桶油倒进大铁锅中,点燃灶火,油很快就热了,刚刚采摘的香椿,已经洗干净,裹上了面糊,放在油锅里转个圈,热气和烟雾就开始蒸腾。炸好的香椿鱼码在盘子里,无论是游客还是村民,都可以随意品尝。

 

来自城市的游客,涌进山村。有人停在广场前,欣赏村民们的演出,有人围在灶前,等待新鲜的美食出锅,也有人一路进山,去寻找山中的野趣。

 

张万义带着刚采的香椿下山。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82岁的张万田,一手提着袋子,一手拿着竹竿,慢悠悠地穿过村庄,登上步道,身影渐渐隐没在云雾中。山路上,张万义和他擦身而过,背后的竹筐中,装着刚采的香椿。山下的树林里,游客在步道和树林中穿梭,穿着汉服的姑娘,正在用长长的竹竿,采下一簇树顶上的新芽。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立军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周怀宗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在门头沟,一场与14级大风的较量
新京号
暴风眼中,一个京西村庄的日与夜
北京
新闻多一度丨大风最强时段持续至22时 北京多商圈免费停车避险
时事
“职场精英杀入捡垃圾领域”,步行6小时,他们把200多斤垃圾扛下长城
北京
门头沟12级大风亲历者说:守了一夜,村庄无恙
新京号
在门头沟山里,12级大风亲历者说:守了一夜,村庄无恙
北京
在京西灵山脚下,赶一场热闹的冬日大集
北京
在长城脚下,再造一个新的家园
北京
新高速通车,“又快又美”深山路
北京
山里的人们,今秋再次迎来丰收
北京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