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老龄化社会,警惕打着民政部名义的养老骗局 | 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 编辑 何睿
2025-04-22 15:35
我们不可能阻止每一个骗子编故事,但我们可以让真相的声音更大一点、让靠谱的养老服务更多一些。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产业发展迅速,一些骗子也盯上了老人们的养老钱,尤需警惕。图/IC photo


“民政部从未设立或批准设立‘一脉养老’‘惠民工程’项目,未推出任何类似产品或软件。”


据报道,4月22日,民政部发布公告,对“一脉养老”“惠民工程”项目予以澄清。同时提醒,该项目涉嫌诈骗,请广大公众提高警惕,不要轻信来源不明的信息和不实宣传,避免上当受骗,如已参与,请及时报警。


在网上搜索“一脉养老”,可以看到不少模仿官方媒体新闻报道口吻的宣传文章,编造出“财政部拨款万亿资金”“民政部联合22个部门发布”等权威措辞,捏造项目启动时间、合作单位、负责人表态等细节。


“一脉养老”文案配上P出的“电视新闻截图”,仿佛民政部的新闻发布会真的提到了“一脉养老”项目;其又将某地民政局的会议图片P上“一脉养老融合建设”的字样,仿佛这个项目真的由民政部门自上而下推广。


此外,“一脉养老”还以所谓“一脉养老工作小组”的名义发布声明,强调“一脉养老App由民政部推出,绝不可能被定义为传销”,声称要追究造谣者的责任,整出“贼喊捉贼”的戏码。


这样的话术,除了形式上仿冒新闻通稿、政府公告很有迷惑性,内容设置也极具针对性,紧扣“老龄化”“养老难”“政策支持”“惠民工程”等公众高度关注的议题。要不是民政部及时公告澄清,怕是难免有人会上当受骗,“惠民”成“坑人”。


什么样的谣言最难辨别?就是这些半真半假的信息。就像前段时间所谓“上海2.3万元保姆机器人热销”的谣言一样,也是在国家建立养老机器人标准这个真实信息的基础上编出来的故事。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成了高频话题,相关产业也在快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良莠不齐的养老机构、价格不菲的养老市场和参差不齐的护理水平,也给社会带来了焦虑情绪。


养老市场上的骗子们,也正是精准踩中了这一社会情绪软肋,把骗局包装成“机会”,把传销扭曲成“红利”,让不明真相的人一头扎进陷阱。


就像“一脉养老”擅自打上民政部旗号一样,这些骗局大多刻意迎合老人群体对“国家兜底”的期待,话术里常见“政府补贴、政策倾斜、绿色通道、全民共享”,这些让人听上去既安心又体面的词汇。


更麻烦的是,这类骗局总是利用社交平台的裂变传播机制,借助微信群、熟人推荐、短视频平台,传播所谓“用户好评”“亲身经历”,制造“大家都参与”的虚假参与感,进一步加剧人们的误判。


面对如此精心伪装的骗局,仅靠简单辟谣往往难以有效遏制。对发布和传播不实信息的网络账号,相关平台应建立常态化的监测和快速反应机制,第一时间予以封禁和处罚。情节严重的,应移交公安部门追究法律责任,以儆效尤。


民政部门发布公告澄清事实的同时,也可以加强主动出击力度,形成跑赢谣言的舆论优势。比如,可否建立一个权威统一的信息查询验证热线,方便人们通过可靠的方式,随时查询养老政策与服务的真实性,主动占据信息传播高地,使虚假消息难以冒充权威。


只有当真消息跑得比假消息快一步,才能让那些辛勤劳作一生的老年人不再被一纸空文、一款子虚乌有的App轻易骗走信任和积蓄。


此外,考虑到数字传播中的“信息茧房”问题,还需要线上线下多部门合作,尤其是发挥社区、街道、基层组织的作用,通过线下宣传、面对面沟通的方式,让相关信息精准触达老年人群体。


在老年大学、社区夜校等老年学习机构中,也不妨在数字技能培训课程里,增加信息识别和防骗能力的训练,逐步弥合因数字鸿沟而造成的信息割裂。


客观上,我们不可能阻止每一个骗子编故事,但我们可以让真相的声音更大一点、让靠谱的养老服务更多一些。我们不仅要告诉老人们什么不能信,更要告诉他们什么是真正值得托付的。


撰稿 / 马青(媒体人)

编辑 / 何睿

校对 / 刘军

相关推荐
交40元入会享几十万扶贫回报? 19万人被骗700万
时事
借口腔医院集资,精准围猎老人的骗局能少点吗
观点
借口腔医院集资,围猎老人的骗局能少点吗
综合
民政部发提示:这类诈骗有的已骗到上千万,一定要警惕
时事
警方发布“龙绥国际”诈骗预警
时事
被抓了!谎称解冻民族资产,两年诈骗6000余万元
时事
一月三地金融监管部门发声,借以房养老行骗如何让老年人房财两空
财经
非法“送养”暗黑链条:中介宣称领养落户一条龙(下)
时事
四部门发布风险提示:防范4种养老领域非法集资形式
时事
借“以房养老”名行非法集资,继北京之后深圳打非办再“发声”
财经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