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植入式迷走神经刺激系统”临床试验启动,助力患者恢复肢体运动
新京报 记者 戴轩 编辑 刘梦婕
2025-04-20 14:57

新京报讯(记者戴轩)近日,第二十二届中国脑血管病论坛(CFCVD2025)暨第三届全国神经介入继续教育大会在北京举办。记者获悉,“植入式迷走神经刺激系统”临床试验正式启动,将作为我国“百万减残”工程重点推广项目。


脑血管病是我国第一大致残疾病。目前,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40万例,现存患者超1300万。其中60%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甚至无法自理。国家“百万减残”工程通过 “早筛查、早干预、早治疗” 策略,在减少新发残疾病例的基础上,帮助因脑梗死致残的患者恢复生活质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吉训明介绍,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国31个省份有245个城市和3270家医院开通了卒中急救地图。2024年从呼救到患者到院时间缩短,中位数为41分钟,已初步实现“黄金1小时救治转运”目标。


本次大会上,“植入式迷走神经刺激系统”临床试验正式宣布在全国启动。此技术可促进脑卒中中重度功能障碍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作为我国“百万减残”工程重点推广项目,有望成为我国卒中后残疾防控的关键突破点。


迷走神经电刺激是一种微创手术,在颈部迷走神经上微创缠绕电极并埋置电脉冲刺激器,术后在肢体主动运动时打开,以特定参数刺激迷走神经,辅助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数据显示,该技术能够在卒中后康复黄金期6个月以后,帮助患者持续重建神经功能,明显改善患侧肢体运动功能。国际上已经有部分国家将其作为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常规的辅助治疗手段,但该治疗方式在我国尚未开展。


此次,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牵头,应用我国医药上市公司自主研发的迷走神经电刺激器在全国多中心开展临床试验,将推动“植入式迷走神经刺激系统”在我国落地,为国内超过700万因脑血管病致残的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本次大会有国内300多家医院近1700位神经外科、神经内科、放射科、介入科、病理科、影像科等相关科室的专家学者参与,围绕脑血管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介入和手术技术的最新进展、个体化治疗方案的探索以及多学科协作等热点议题,开展学术讨论和经验分享。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赵琳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戴轩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5例患者植入,“北脑一号”智能脑机系统进入临床验证阶段
北京
憧憬“神奇疗效”的人们,上医院应募脑机接口
北京
脑机接口技术会让人脑无所不能吗?专访北京脑所所长罗敏敏
北京
世界帕金森病日|帕金森病能否通过手术治愈?专访神经外科专家
时事
助力瘫痪和渐冻症患者,“北脑一号”智能脑机系统进入临床验证
北京
脑机接口迎多重利好 医用市场规模有望达400亿美元
健康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25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清单》的通知
新京号
测卒中、评抑郁、做手术,“机器人医生”还有多少技能?
北京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