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法贝热彩蛋:见证王朝兴衰的瑰丽传奇
文明杂志
2025-04-20 10:06
进入文明杂志阅读更多内容

 

供图、支持/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

 

闻名遐迩的法贝热彩蛋曾是沙俄帝国奢侈珠宝的代名词。在极致奢华的彩蛋器型之下、在深藏不露的层层机关中,可一窥罗曼诺夫王朝昔日的奢华与荣光。在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岁月烟尘里,或许深藏其中的爱与永恒依然留存。

 

1885年,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第十三位皇帝亚历山大三世为了慰藉从丹麦迎娶过门的皇后、丹麦公主玛丽亚·费奥多罗夫娜的思乡之情,在复活节当天早上,为她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一枚精心设计的复活节彩蛋。

 

这枚彩蛋同普通鸡蛋一般大小,看似平平无奇,内里却大有玄机。“蛋壳”以白色珐琅制成,打开后一半的凹槽可以盛香水,另一半则是蛋黄造型的珐琅盖板;将“蛋黄”打开,镶满钻石的内槽里竟然坐着一只精致生动的金母鸡,鸡肚子里还放置了一顶迷你钻石王后冠冕和一颗微型红宝石鸡蛋吊坠(遗憾的是后来冠冕和鸡蛋遗失了)。这暗含的数层机关无疑让玛丽亚欣喜不已、爱不释手。因为这与其娘家、丹麦皇室收藏的一枚18世纪古董彩蛋十分相似,那曾是玛丽亚儿时最喜欢的玩具。

 

 

在亚历山大三世的要求下,此后数年,每至复活节,都会有承载着皇室成员热烈期盼的彩蛋呈送宫中,造型各异且创新不断,成为一项特别的皇室传统。而这也让其制作者、珠宝匠人彼得·卡尔·法贝热(Peter Carl Fabergé,以下简称法贝热)开启了正式成为皇室珠宝供货商的人生道路,无数枚闻名遐迩的“法贝热彩蛋”也因此诞生。

 

 子承父业  才华出众 

 

其实,当时的法贝热在业内已小有名气,他的发迹与同为珠宝匠人的父亲古斯塔夫·法贝热分不开。

 

19世纪正是沙俄帝国的全盛时期,此时的帝国统治者罗曼诺夫王朝堪称俄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彼得一世的革新让俄国由东欧一个闭塞小国,扩展为欧洲乃至世界范围的强国,而其首都圣彼得堡作为当时欧洲颇具影响力的政治文化中心,对全世界各行各业的人才有着巨大吸引,古斯塔夫·法贝热即是其中之一。他在圣彼得堡师从数位著名金匠,研习珠宝技艺,1841年获得了圣彼得堡珠宝行会的大师称号与资质后,便在这里开了以家族姓氏命名的珠宝店,专门加工金、银、宝石等珍贵原料。

 

 

从小的耳濡目染及与生俱来的天赋,小法贝热渐渐显露出优于常人的艺术品位和珠宝制作技艺。1867年,才20岁出头的法贝热得到了进入冬宫修复古代金器和珠宝的机会,正式成为一名珠宝修复师。心思巧妙的他,手艺在同行里首屈一指。

 

24岁那年,法贝热继承家业,在父亲指导和帮助下经营自家商铺。他年少时曾留学德、意、法、英等国,热衷游历各国博物馆,从那些久经历史沉淀的珠宝珍藏中汲取灵感。法贝热擅长思考,设计大胆,为当时俄国主流社会较为保守的配饰风格注入了一股清新之风。

 

法贝热:俄国奢侈珠宝的代名词

 

1882年,莫斯科举行全俄展览会,那也是年轻的法贝热崭露头角的关键一刻。他携带参展的展品,无论是从工艺还是品质来看,都是无可挑剔的精品,很快就在展会上得到众人青睐,用“引起轰动”来形容欧洲各国皇室争相购买的场面也不为过。也是自那一次之后,亚历山大将复活节彩蛋的订单全交由法贝热负责。在献给玛利亚皇后的小母鸡复活节彩蛋获得赏识后,法贝热更是名声在外,在短短五年的时间里即被授予“陛下的珠宝鉴定师”头衔,可自由进出宫殿,不受约束。

 

但他并未止步于此,有了皇室的支持,法贝热开始放眼国际市场。1900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他和宝诗龙(创办于1858年的法国顶级珠宝和腕表制造商行)的创始人弗雷德里克·宝诗龙等人同为评审团委员。在这场展示了19世纪整个西方社会技术成就的大会上,法贝热带去的参展作品,如皇室冠冕微缩模型等,玲珑剔透、造型精巧,再次征服众人,这也让他将法国最高奖章——荣誉军团勋章收入囊中。

 

 

从此,“法贝热”这个名号一跃成为俄国奢侈品珠宝的代名词,大量海外订单纷至沓来。这一成功也让他意识到扩大经营范围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随后,他在莫斯科、基辅、敖德萨,甚至伦敦都设立了分店,事业版图愈发扩大。法贝热旗下拥有由诸多优秀员工组成的团队,这些设计师、工匠乃至零售商常聚集在同一屋檐下工作,因为法贝热相信这样效率更高,也能让彼此间的合作更具创造性。

 

1903年在伦敦开业的分店是唯一一家海外店铺。选址伦敦是因为当时这里是世界主要金融中心之一、奢侈品零售业聚集地,加之英王爱德华七世和其王后也是法贝热珠宝的忠实拥趸。法贝热的商品在这里受追捧程度毫不亚于在俄国,亦成为上流阶层礼尚往来和炫耀财富的社交通货,除了皇亲贵胄,英国的社会名流、印度王公和一些新兴的金融家也成为这一奢华商品强有力的购买者。

 

“最忠实的客户”:罗曼诺夫家族

 

不过,在法贝热诸多热销商品中,最受追捧的依然是复活节彩蛋。每年春分月圆之后第一个星期日的复活节,是西方传统节庆,复活节彩蛋则象征着生命的开始与延续。人们相信,蛋有两次生命,第一次是由母鸡产下的那一刻,是为“新生”;第二次则是小鸡破壳而出,是为“重生”。绘制彩蛋是斯拉夫民族的传统习俗,俄国人更是将这一富含艺术气息的习俗流传许久。 

 

每年复活节前一周,法贝热都会收到大量的彩蛋订单,预订的客户非富即贵,对于所订商品也有着较为苛刻的标准和大不相同的喜好。这其中,自然少不了俄国皇室。在制作了那枚得到亚历山大三世和皇后欢心的小母鸡彩蛋后,俄国皇室便成为法贝热彩蛋“最忠实的长期客户”。对待这些皇室彩蛋,法贝热每年都会在设计上推陈出新、极尽奢华之能事。样稿一旦确定后就要夜以继日赶工,毕竟一颗彩蛋的制作要花费近一年的时间。

 

 

1888年10月,由于铁路工作人员的失误,亚历山大三世搭乘的列车脱轨,虽然他死里逃生,但这一造成23人死亡和19人受伤的严重事故给亚历山大三世留下了无法抹去的心理阴影。不久他就一蹶不振、酗酒成瘾,终日郁郁寡欢,六年后病逝。丈夫的离世对玛利亚皇后的打击很大,她陷于沉痛的哀伤中,终日以泪洗面。

 

为了让母亲早日走出阴霾,她的长子、继位后的尼古拉二世决心延续订制彩蛋的传统。虽然尼古拉二世对于臣民来说算不上一位明君,但对玛利亚来说,却称得上孝子。相比父亲充满爱意的趣味彩蛋,尼古拉二世订制的彩蛋则满载回忆,在法贝热的巧思下,也绵延出更温馨的家族情感。

 

比如一些彩蛋上绘有亚历山大三世和玛利亚的王室纹章;还有一些彩蛋中心部分呈心脏形,打开是象征幸运的三叶草造型相框,镶嵌着一家人的肖像照,意在减缓母亲内心的痛楚;还有绘制了丹麦王室纹样的彩蛋,顶端嵌有一只大象,彩蛋内则是丹麦国王的微型头像,也是为了缓解母亲的思乡之苦。

 

 

尼古拉二世每年在法贝热那里订制的两枚彩蛋,一枚献给母亲,一枚则赠予皇后。彩蛋不仅寄托一位儿子对母亲最真挚的爱,还可以是一位丈夫对妻子忠贞爱恋的见证。尼古拉二世的妻子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外孙女亚历山德拉·费奥多萝芙娜,每年,彩蛋的制作样稿会先送到沙皇和皇后手中,供其参阅。

 

在诸多彩蛋中,最令人惊艳的当属1898年那枚尼古拉二世赠予亚历山德拉皇后的幽谷百合彩蛋。这枚彩蛋高约10厘米,以淡淡的紫红色瓷釉打底,四株润白的幽谷百合以珍珠制成,花瓣上镶嵌着碎钻,朵朵小巧精细,在翠绿枝叶的映衬下更显生动,细微的光泽不时闪耀。底部支柱作纽索纹,沿蛋壳向上延伸至顶部的镶钻皇冠。更巧妙的是,当旋转顶部的镶金珍珠按钮后,皇冠会缓缓升起并展开一枚三叶草造型的小相框,内镶有尼古拉二世和两位小公主(奥丽加和塔季扬娜)的细密画,细腻生动的画风与彩蛋相映成趣,也将沙皇家族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表露无遗。

 

后期,得益于团队中有两名得力干将——首席珠宝大师米哈伊尔·佩钦和亨利·维格斯特伦,法贝热渐渐不再亲手制作彩蛋。但独具匠心的“法贝热彩蛋”依然盛名在外,俄国皇室必备的复活节元素,它们不仅是宫廷奢华生活的见证,也展示了俄国当年在艺术文化上的至高成就。

 

王朝消逝  珍宝永存 

 

除了彩蛋,法贝热的产品线涵盖了珠宝配饰和家居工艺品等领域,如果负担不起高昂的费用,还有迷你彩蛋吊坠或其他工艺品也是不错的选择,如八音盒、火柴盒、糖果盒、鼻烟盒、家居小摆件等,同样制作精良。那些看似简单的小盒子里总是暗藏惊喜,如寻宝一般,打开会看到孩童的小玩具、女士的装饰品、男士的袖扣和领带夹等,满足着不同人士的刁钻需求。

 

但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到来,残酷的战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法贝热也无法幸免。政局不稳、民心越发不安的背景下,其公司从生产精美的器物转向了军需品,昔日用来制作珠宝和贵金属的精密工艺被用来生产铜、黄铜和钢。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冲击下,法贝热位于伦敦的工坊停止运营。

 

随着罗曼诺夫王朝的覆灭,法贝热也遭到厄运。失去客源的公司急速衰败,法贝热家产被充公,部分还遭到洗劫。在留下最后一枚尚未完工的复活节彩蛋后,法贝热与其家人登上了最后一趟前往里加(拉脱维亚首都)的列车离开故土。漂泊流离于瑞士几年后,法贝热于1920年病逝于洛桑。而其品牌也几经改名易手,渐渐湮灭在历史尘埃中。

 

 

据统计,法贝热为俄国皇室共制作了50多枚复活节彩蛋,另有十几枚为其他贵族订制。俄国十月革命后不久,彩蛋和其他珠宝流出宫廷,散落世界各地,部分于1927年在伦敦佳士得进行清盘拍卖。现仅有十枚藏于克里姆林宫,其余的藏于西欧和美国。2004年,俄罗斯石油大亨维克多·维克塞尔伯格斥巨资从美国收购了九枚法贝热彩蛋及许多法贝热的工艺品,让这些失落的珍宝回归故土。

 

2013年,圣彼得堡的法贝热博物馆成立,典雅的装潢风格让人仿佛梦回19世纪的俄国宫廷。打开一枚枚依旧华光璀璨的彩蛋,仿佛打开一段段尘封已久的回忆,玲珑万象中透着无可避免的末世气息。在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岁月烟尘里,或许深藏其中的爱与永恒依然留存。

 

 

本文节选自《文明》2022.03月刊

来源:文明杂志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京报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京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新京报的立场及观点。新京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推荐
“北非明珠”突尼斯(5.1-6),感受古罗马的辉煌与迦太基的悲怆
新京号
大戏看北京3月24-30日文艺资讯丨京剧《齐白石》展巨匠人生
娱乐
帝国间的世界:古代中东的艺术与身份
新京号
支棱时刻:精神锚点建造指南|2025北京图书市集沙龙预告②
文化
大戏看北京3月17-23日文艺资讯丨话剧《赵氏孤儿》诉说命运
娱乐
大戏看北京4月文艺资讯丨《长城》音乐会以旋律传递精神
娱乐
120+摊主集合完毕!2025北京图书市集春季场图书摊主介绍
文化
120+摊主集合完毕!2025北京图书市集春季场图书摊主介绍
文化
大戏看北京12月16-22日文艺资讯丨胡廷江作品音乐会将启
娱乐
大戏看北京12月文艺资讯丨评剧《咫尺千里》展文脉传承家国情怀
娱乐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