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京报讯(记者吴为)4月18日,《中国医疗保障支付方式改革发展报告(2023-2024)》蓝皮书在京发布。据国家医保局介绍,我国按病种付费模式已基本覆盖全国所有统筹地区,患者住院自负费用稳中有降,就医经济负担持续减轻,医保基金使用效率与医疗机构收入结构同步优化。
蓝皮书就当前的医改重点回顾了我国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进展成效,精选部分国家和地区医保支付方式的先进改革经验,并对下一阶段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形势和重点进行展望,提出相关对策建议。首都医科大学国家医保研究院执行院长、蓝皮书主编应亚珍介绍,当前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顺利收官,各地积累了改革实施经验,改革成效逐步显现。改革成为医保基金安全、有效的重要杠杆和手段,有助于参保人实现合理支付费用和享受同质化服务,也助力医疗机构开展分级诊疗。
国家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副司长徐娜表示,支付方式改革目前已取得积极成效,我国已初步建立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按病种付费基本实现全覆盖,形成全国“一盘棋”。
截至目前,全国393个统筹地区中,实施按病组(DRG)付费191个、按病种分值(DIP)付费200个,天津与上海兼具两种付费模式,实现了统筹地区全覆盖、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全覆盖、病种覆盖率达到95%、医保基金覆盖率达到80%。“支付方式改革成效初显,医、保、患三方初步共赢。”徐娜说,改革后,医保基金运行平衡、使用效率提升;医疗机构获得更多医保结余,内部收入结构改善;患者就医经济负担减轻,住院自负费用稳中有降。
此外,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纳入按病种付费管理稳步推进。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除了6个省级统筹省份和11个不作为就医地的统筹地区以外,23个省份的235个统筹区开展了省内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纳入按病种付费管理,177个统筹区已实际付费。
“改革实施中还存在困难和问题,改革提质增效面临着新挑战。”应亚珍说,例如医保筹资、待遇保障和医药费用之间存在“三角”不均衡;医疗服务供给侧处在运行变化期,监管难度加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迈入深水区,深层次矛盾凸显等。深化支付方式改革需从理论、政策、技术、方法等层面持续完善、不断探索,着力提升按病种付费实施质量、全面实施多元复合支付方式、推进“三医”协同发展治理。
编辑 张磊
校对 李立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