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进一步提升平台算法透明度,推动平台工作透明化和算法向上向善。图/IC photo
从信息资讯的推送,到电商平台的商品推荐,再到社交平台的内容呈现……近年来,随着平台经济的兴起与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与算法紧密相连。
然而,这个过程中,诸如“算法究竟是什么”“算法是怎样运营的”等疑问却始终萦绕在公众的心头。尤其在公众多元化信息获取需求愈发增强、对“信息茧房”“兴趣化推荐”等的讨论日益增多的背景下,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算法的运行逻辑。
对此,去年11月,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要求优化检索、排序、推送等规则的透明度和可解释性,预防和减少争议纠纷。同时要以适当方式公示算法推荐服务的基本原理、目的意图、主要运行机制等,确保简单、清晰、可理解。
这些要求为平台算法的完善治理提供了基本的指引。《通知》发布后,相关平台逐步开启了自身的算法透明化工作,试图以公开透明的方式,让公众对算法二字不再感到陌生甚至恐惧。比如,去年12月至今年1月期间,诸如抖音、美团、微博多家平台企业就相继宣布,拟推出相应措施,进一步提升平台算法透明度,推动平台工作透明化和算法向上向善。
毋庸讳言,推动平台算法的透明治理,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对平台而言,这是一项需要持续推进的长期性工作,平台更需因时因势推动这项工作。在这方面,一些平台确实在积极践行相应的举措,试图以更大力度推动普通公众对于算法的了解。
公开信息显示,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准备工作后,3月30日,抖音安全与信任中心网站上线试运行,首次公开抖音推荐算法原理。这一消息再度引起了公众对于算法透明度的讨论。平台通过持续提升算法的透明度,助力公众更好了解算法的运作原理。
而在最近,这项工作又有了新的进展。据新京报报道,抖音算法工程师刘畅在4月15日的抖音“安全与信任中心开放日”上公开了最新的抖音算法原理。从公开信息看,目前,该平台算法已几乎不依赖对内容和用户打标签,而是通过神经网络计算,预估用户行为,计算用户观看这条内容获得的价值总和,把排名靠前的内容推给用户。
这种系统推进平台算法原理公开的做法,有利于廓清人们对短视频与算法的迷雾。举一个例子,在人们的印象中,在短视频平台上,似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个爆火的网红。面对这种现象,曾有观点认为,网红的“轮番走红”是人为或技术操纵的结果,也即,这些观点认为,网红“轮番走红”背后其实是“平台在用算法造神”。在日常生活中,诸如此类的观点曾获得了不少认同。
但有了算法公开的动作后,人们其实就可以对算法有一个更客观的了解。基于对算法的神秘化想象,不仅不准确,反而忽视了创作者的个人努力。像刘畊宏、董宇辉等网红的大火,本质上还是基于自身的特质,平台其实无法实现“从0到1”的扶持,能做的只有在“1”的基础上做好运营和服务,继而接住泼天的流量。
其实,从商业逻辑的角度出发,出于对用户黏性的重视,平台其实是最想规避“信息茧房”的一方。毕竟,从长远看,唯有多元而丰富的内容,方能持续吸引用户留存。
在信息过载时代,算法其实是解决信息分发问题的趁手工具,有利于人们高效获取信息,因此,本质上,这是一套高效的信息过滤系统。当然,平台算法的透明度越高越好。
而无论是个体创作者、企业还是地方政府,其实也可以在新的认知下更加注重运用推荐算法的积极功能。比如,积极利用推荐算法助力信息高效分发和连接,帮助小众内容、小城文旅、濒危戏曲、宝藏商家等被大众看到,以更好促进“地方特色文旅”发展等,都是不错的方向。
说到底,算法运营逻辑的主动公开,无疑有利于揭开公众对相应现象的认知迷障。也即,平台公开算法的举措有利于用户和创作者、公众更了解平台算法,为公众营造可信可靠信息环境。同时,这其实也是对社会公众关切的积极回应。积极主动的算法公开,可以更多些。
撰稿 / 苏士仪(媒体人)
编辑 / 王言虎
校对 / 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