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扶持民营经济发展,账期问题绝非小事。图/IC photo
为民营企业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是近年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主题。这其中,破解账期问题,则是减轻企业压力、激发企业活力的重要一环。
今年以来,这一议题持续得到聚焦。年初国新办举行的“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2025年要推动落实解决民营企业账款拖欠问题;2月份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也强调,要着力解决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
就在前不久,为了促进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及时支付中小企业款项,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修订通过。新《条例》明确了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的付款期限,强化了监管和处罚力度,将于2025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
相关动议的密集出台,鲜明释放了一个信号:拖欠欠款,不仅关乎企业生存发展,更关乎经济循环畅通、营商环境成色以及市场信心根基。对于经济运行中突出存在的企业欠款问题,到了必须亮剑的时候了。
所谓账期,最初其实是指商业行为中的信用贷款到期日条款,后来被普遍认为是从生产商、批发商向零售商供货后,直至零售商付款的时间周期。而对电商而言,这又具体表现为消费者付款到商家收到货款之间的时间差。近年来,随着平台经济规模的持续壮大,电商领域中的账期问题,也逐渐成为众多商家的共同痛点。
公开信息显示,目前业内平台对商家的账期从3天到近60天不等,有的电商平台平均账期达近两个月。如果只是几天时间,对商家可能不会产生多大影响,但如果账期长达数月,无疑就会对中小商家的日常经营造成巨大压力,甚至会让其产生关门闭店的风险。
都知道,与大企业或者链主企业不同,中小企业现金流有限,融资能力孱弱,一旦资金流出现裂痕,可能就会遭遇灭顶之灾。而且,当前市场环境正在经历激烈重塑,增量有限,中小企业只能在存量蛋糕上进行残酷竞争,生存可谓相当不易。
不论是平台还是大企业,如果延长账期,其实就是将经营压力与市场风险转移到中小企业头上,这不仅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环境,削弱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最终影响的是整个产业链的稳定与经济生态的健康发展。
还有一种隐形的伤害不易察觉。一些大平台以账期长著称,压着资金欠款不还,反而搞起所谓供应链金融,“我借钱给你,但你要付我利息”。这种商业模式,实质上是用“无息负债”支撑新业务扩张,有着严重的资金爆雷的风险。而一旦爆雷,中小企业就会成为连带受害者,承受无妄之灾。
因此,优化营商环境,扶持民营经济发展,账期问题绝非小事。中央多次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稳链固链强链。这需要企业更加努力做好产品与服务开拓市场,同时也需要塑造一个健康公平的商业生态,为不同生态位上的企业提供生存空间,更好托举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不论是旧版还是修订版,《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一个核心精神就是强调“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的责任。这意味着,在解决欠款问题上,这类主体应该有所作为、积极作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账期问题是持久战也是攻坚战。大企业、大平台要做好表率,但说到底,最终离不开制度托举。相关部门要通过加快构建全链条制度约束体系,健全政府常态化督导机制,将恶意拖欠纳入企业信用评级,才能尽可能压缩欠账空间,切实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资金“生命线”。
撰稿 / 余本鲁(媒体人)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