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手即可撕开的“手撕钢”、细如发丝能制成防护服的“蚕丝钢”、在复兴号列车上应用的刹车片……4月17日上午,在北京科技大学73周年校庆即将到来之际,该校第九届传统文化节正式开幕。作为本届传统文化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赓续精神、铸就脊梁”为主题的钢铁文化展也正式开展,50余件展品展示了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历史中的众多精彩瞬间以及一代代北科大人为钢铁事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记者了解到,此次展览将持续至5月,该校师生和校友可预约观展。同时,此次展览还设置了线上展,公众可以进入“北京科技大学”微信公众号,点击“公共服务”菜单中的“钢铁文化展”开始线上参观,一起感受大国钢铁力量、重温钢铁工业发展路上的北科力量。
北京科技大学钢铁文化展设置了众多实物展品。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钢铁工业发展史 激发青年“钢铁精神”
新中国第一炉高温合金钢、新中国第一批精密合金产品、新中国第一炉稀土硅铁合金、新中国第一块被称为“争气钢”的高强度桥梁板……当天正式开展的钢铁文化展介绍了新中国钢铁工业历史上的众多“第一”。
记者了解到,此次展览共分为废墟起步——从零构建钢铁工业体系、改革发展——点燃经济发展的钢铁引擎、新时代新征程——大国钢铁逐步引领世界、北科力量——淬炼强国建设的钢筋铁骨、钢铁战士——与国同行的中国钢铁人、赓续精神——铸就新时代钢铁脊梁、中国钢铁——回望中国钢铁工业史上“第一”七个单元。
现场还展出了50余件实物展品。比如曾记录下我国钢铁工业发展重大历史性事件的老报纸,上面载有新中国成立之初,鞍钢复产,武钢、包钢建设,改革开放宝钢打下第一桩,邯钢、重钢、首钢率先改革等记录历史的新闻报道等。与此同时,此次展览还展出了该校教师参与的重大科研成果,比如高铁刹车闸片、嫦娥四号伸缩杆、太空舱泡沫铝、超高强钢等。
展览上展出的“复兴号”动车组制动闸片。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作为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所钢铁工业高等学府,北京科技大学因钢而生、依钢而兴,被誉为“钢铁摇篮”,毕业生被称为“钢小伙”“铁姑娘”,学校也积淀出钢铁特色鲜明的精神文化。
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尹兆华表示,目前社会以及部分学生对钢铁行业存在刻板印象,有些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知钢、懂钢、爱钢、干钢的劲头不足,基于这样的情况,此次展览回顾了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史,呈现了代代中国钢铁人的集体品格和价值追求,即“矢志报国、百炼成材、铸就脊梁”的钢铁精神。“北科大也积极构建以‘钢铁精神’为内核的新时代‘钢筋铁骨’特色育人模式。”
“无工业,不大国。无钢铁,不强国。”尹兆华表示,展览一方面希望学生看到钢铁不仅是支撑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更是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锻造大国重器过程中,比如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甚至电子芯片制造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学生身临其境观展的方式,来打造一堂特殊的思政课和一次特别的文化浸润体验,引导青年学生自觉赓续钢铁精神、淬炼钢筋铁骨。
学生现场“手撕钢”,5G钢录取通知书展出
双层文具盒、水瓢、漏斗、铁质熨斗、手电筒……记者在现场看到,此次展览中出现了不少常见的生活用品。此次展览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做好此次展览,特意收集了很多老物件,“你看这个水瓢,以前把手都是通过铆钉连接的,水瓢底部是包边的形式,现在就完全不需要了,是一体成型的水瓢。用这种对比的方式让学生们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钢铁行业的发展对日常生活带来的改变。”
曾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的该校“5G钢录取通知书”也是此次展出的展品之一。记者了解到,2023年起,北京科技大学本科录取通知书全面升级为由5G钢制作。5G钢又称蝉翼钢,厚度最薄可达0.07mm,主要为5G基站信号接收器、信号发射滤波器、集成电路板等用钢。北科大教师团队和首钢校友团队携手研发、持续攻坚,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最终实现高品质超薄钢的自主生产。
“太羡慕了,特别想拥有一个。以前听说过,也在网上看到过图片,但是没有摸到过实物。”站在“5G钢录取通知书”前,该校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研一学生张同学告诉记者,自己的研究领域是铝合金,虽然领域不同,看到工作者能研制出5G钢、“手撕钢”“蚕丝钢”还是觉得很震撼。
学生在体验细如发丝能制成防护服的“蚕丝钢”。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北京科技大学表示,此次展览得到了很多行业骨干企业的支持,展出了很多高精尖明星产品,比如世界领先的高应力幅天眼钢索、抗腐蚀轨道钢等,让学生看到钢铁广泛应用于国家建设的各个方面。为了让学生有更直观感受,此次展览特意设计了体验活动,学生们可以用细如发丝的“蚕丝钢”在钉板上绕出一个字,也可以现场体验用双手就撕开一片“手撕钢”。
学生现场体验“手撕钢”。图/北京科技大学官方微信
“我报考北京科技大学的时候就知道它的前身是北京钢铁工业学院,但是在我的印象里,钢铁一直是以坚硬的形态存在的,这次看展才知道,原来钢铁也能变柔软、变精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大一学生陈南宇是此次展览的讲解员之一,“给同学们讲这些的时候我觉得特别自豪,希望越来越多的同学能了解我们钢铁发展的历程和国家钢铁工业取得的成就。”
亲手触摸高科技元素满满的钢铁产品、认真阅读前辈故事,学生们在参展中也更加坚定明确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并坚定钢铁报国、科技兴邦的理想追求。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大一学生宋同学表示,看到这么多的钢铁成果,十分心动,期待自己有一天也能做出很厉害的科研成果。
四大类型14项特色传统文化活动将陆续上线
记者从活动现场了解到,此次展览是北京科技大学第九届传统文化节的一部分。尹兆华在开幕式上介绍,今年该校的传统文化节有两大特色,一是突出学校的文化底蕴,将同步开设传统工艺大师论坛、传统文化论坛等,“我们请到的传统工艺大师来自各个领域,有研究陶瓷、中国古代冶金、青铜器范铸工艺的大师等等,跟学生们分享中华文明不同领域的优秀成果。”
第二,今年该校的传统文化节将更加注重互动,设计了众多沉浸式的文化活动。“我们将在以往的基础上为大家带来文化展演、讲座论坛、学习竞赛、实践体验四大类型14项特色活动,比如传统文化游园会、诗词大会、传统文化论坛、戏剧节、中外学子共话实践、世界遗产等系列活动。”
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彭庆红表示,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前沿阵地,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重任,要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聚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源不断地为时代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近年来,学校深入推进中华优秀文化和钢铁精神传承。传统文化节就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学校全面深化“钢筋铁骨”特色育人模式改革的有效行动。
彭庆红提到,希望全校师生厚植文化自信,做文化的守护者与传承者,深挖中华文明的特质,将礼敬中华的自觉融入日常学习与生活,也要探寻钢铁精神的内涵、讲好钢铁故事。同时,要做文化创新的探索者和践行者,把握数字文明时代的机遇,在文化传承活动中善用创新技术,让传统金属工艺在网络阵地活起来。还要做文明互鉴的传播者与连接者,以文化为纽带,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编辑 缪晨霞 佟娜 校对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