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京报讯(记者冯琪)“我好像忘了碱基的配对规则,你能告诉我吗?”“当然可以!让我们回顾一下……”4月27日,北京市第十中学上线AI学伴智能体,正式投入高一年级的生物教学实践,第一阶段将为90名学生开启个性化自适应学习。
北京市第十中学学生体验AI学伴智能体。受访者供图
近期,北京市教委发布的《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利用AI学伴、AI教研助手等智能体,开展人机对话式学习、个性化自适应学习”。在这一背景下,北京市第十中学与相关公司携手研发AI学伴智能体。
北京市丰台区教委副主任兼北京市第十中学教育集团校长曲兆军表示,AI学伴智能体研发起源于2024年10月。“我们初衷是构建一个融合多元人工智能大模型优势、汇聚优秀教师智慧结晶、精准对接师生需求,进而助力实现极致个性化学习体验的AI智能体,其核心是助力学生达成时时、处处、人人的高效学习体验,同时减轻教师教学负担,提升教学效能。”
该校课程中心主任李磊告诉记者,该智能学伴可以紧密围绕学生的兴趣与需求,提供定制化的学习建议和资源;同时,可以随时回答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实现自适应性的学习,进而实现千人千面的学习体验。教师可以通过智能学伴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建议;学生也可以通过智能学伴向教师反馈学习问题,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支持。
据介绍,该AI学伴智能体具有4大核心功能。一是采用“问题驱动+自主探索”的模式,通过苏格拉底式对话,培养学生从现象溯源本质的科学思维;二是知识图谱与智能导学,涵盖生物全学科的精细化知识图谱,提供可视化的思维导图学习路径,帮助学生构建完整且互联的知识网络;三是多模态资源库与拓展学习,整合包括教材、PPT、视频在内的多种类型的学习资源,供学生按需选择使用;四是全场景互动答疑,学生通过随时框选教材、课件或视频中的难点进行提问,AI学伴智能体会以“亦师亦友”的风格引导解题过程。
此外,该AI学伴智能体可以依据学生学习行为、知识掌握程度、兴趣偏好等多维度数据勾勒精准画像,智能推荐契合个人的学习路径,满足差异化需求。教师端的“智能学情诊断与教学辅助”,能实时提供详尽学情分析,助力教师精准定位班级共性及个人薄弱点,据此灵活调整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质量。
下一步,学校表示,一方面通过收集师生教学反馈,结合AI大模型技术进展进行版本迭代,另一方面拓展智能体应用场景至全学科、全学段,并在丰台全区大力推广这一创新成果。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刘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