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人形机器人“跑团”备战正酣,赛事保障用上“千里眼”“顺风耳”
新京报 记者 吴婷婷 李木易 编辑 张磊
2025-04-17 22:38
机器人和人同场竞技,这在全球尚属首次。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本周六上午将在北京亦庄鸣枪起跑。4月17日下午,新京报记者来到机器人“跑者”驻地,无论是大个子机器人,还是“小短腿儿”机器人,它们都在工程师的带领下备战正酣,以最佳的竞技状态迎接比赛的到来。

 

除了机器人将跑上赛场,参加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的选手们也将和机器人站上同一赛场。机器人和人同场竞技,这在全球同样尚属首次,如何实现精准、高效地调度?本次比赛,赛事组织方用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为比赛保驾护航。

 

半马线路串联亦庄多处景点、打卡点

 

本次比赛以南海子公园一期南门为起点,通明湖信息城为终点,全长21.0975公里。4月17日下午,南海子公园一期南门附近,比赛的起点位置已经初现雏形,工作人员正在紧锣密鼓地为本次比赛做最后的冲刺,无论是运动员的赛道,还是机器人赛道,都已经基本就位。

 

比赛当天,运动员和机器人“跑者”同时起跑,但分赛道比赛,两个赛道之间有一定间隔。机器人“跑者”和运动员们将从南海子公园南环路出发,围绕南海子公园畅跑,感受“燕京十景”之一的南囿秋风在春季的别样风光。沿途还将经过亦庄新城滨河公园、泡桐大道、通明湖公园,感受生态与人文交织的赛道魅力。4月17日下午,记者途经泡桐大道时,鲜花已经绽放,远远望去如一簇簇淡紫色的烟云。


4月17日下午,在人形机器人“跑者”驻地,清华通班队在调试“夸父”人形机器人。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依凉水河而建的亦庄新城滨河公园,是跑者们将途经的第二座公园。一条绿道向前延伸,栈桥下流水潺潺,不远处白色大风车与木质水车相互呼应。机器人“跑者”和运动员们在奔向终点的过程中,将远眺坐落在通明湖畔的经开区国家信创园,这里正在建设全功能亲水商圈。

 

机器人“跑团”铆足劲儿一展身手

 

4月17日下午,在人形机器人“跑者”驻地,不少机器人正在工程师的带领下练“体能”,它们有的高大健硕,腿长臂长,跑起步来精气神十足;有的腿短但步频快,呆萌可爱。开赛的时间日益临近,无论是机器人“跑者”,还是负责训练它们的工程师,都铆足了劲儿,准备在赛场上一展身手。


4月17日下午,在人形机器人“跑者”驻地,不少机器人正在工程师的带领下练“体能”。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天工Ultra”:在奔跑速度上极具爆发力

 

本次人形机器人半马中,“天工Ultra”将作为“天工队”的主力“选手”出战。“天工队”发言人魏嘉星介绍,“天工Ultra”在高密度一体化关节和机器本体的散热技术、运控算法的鲁棒性以及能源系统的效率等多方面已具备很高水平,正在进行最后的调试,目前“天工Ultra”的备战状态良好,“我们非常期待‘天工’在本次半马中取得好成绩。”

 

此次马拉松赛,无疑是对人形机器人在真实环境中综合性能的一次系统性检验。魏嘉星介绍,“天工Ultra”因其大功率的一体化关节、低惯量腿部结构设计,在奔跑速度上极具爆发力,是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最适合奔跑的“选手”。有了这些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工程师们还要解决“天工Ultra”本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关节发热等问题。

 

机器人奔跑时,双脚交替重踏地面,持续的冲击和振动给机器本体带来极大的强度和疲劳损伤。“天工Ultra”通过结构的持续优化,找到轻量化与刚强度的平衡点,加上巧妙的缓冲结构,实现腿足的刚柔耦合设计,最终达到长距离奔跑本体不损坏。此外,通过结构的轻量化设计、关节导热技术以及风冷散热技术,使关节达到热平衡,让机器人可以长时间持续奔跑。

 

■行者二号:预计不换电池跑完全程

 

行者二号机器人身高1.7米,但体重只有28公斤,是相近高度人形机器人中的“瘦高挑”。它穿着黑色“软猬甲”,手戴拳击手套、脚蹬橡胶垫,一眼看上去,如同一位武林高手。

 

除了形象出众,行者二号的续航能力更加优秀。行者二号团队总负责人李清都告诉记者,据估算,它预计可以不更换电池完成21公里的半程马拉松。从记者前期的采访来看,不少机器人参赛队在赛程中均需要给机器人更换电池,或者更换机器人,以完成比赛。那么行者二号如何实现全程不换电池?

 

李清都解释说,该团队的机器人行者一号在10年前曾以0.8度电不间断行走了134公里,创造了足式机器人行走最远距离吉尼斯世界纪录。十年来,团队尝试了多种技术方案,最终通过材料和算法优化解决了双足机器人的续航问题。“目前,行者二号可以实现动态6小时续航,并且能够维持步态轻盈的跑步,这在长距离比赛中是非常重要的优势。”

 

行者二号机器人采用肌腱(绳)驱动机制,也就是说它模拟生物肌腱的运动特性,使机器人具备更高的安全性和灵活性。同时,绳驱机器人的负载能力远优于其他技术路径。“绳索驱动对增加负载、降低自身重量非常有效,已被广泛应用于各行业,尤其是在超重负载和负载自重比大的场景中。”李清都说。


4月17日下午,在人形机器人“跑者”驻地,一款机器人在训练场内依照划定路线进行训练。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赛事调度亮点:“千里眼”+“顺风耳”,赛事状态尽在掌握

 

机器人和人同时开跑半马,这在全球尚属首次,如何实现精准、高效地调度?本次比赛,赛事组织方用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

 

4月17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比赛终点附近的赛事调度中心,这里是赛事指挥的“大脑”。北京经开区营商环境建设局副局长付哲介绍,本次比赛将开展全国首次“天、空、地、人”一体化动态赛事跟踪监测,“我们充分利用经开区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的路侧感知设备,结合高精度三维实景数据,实时融合引导车、配速员手环等智慧监测设备,为赛事全程保驾护航。”在短短21公里的赛程里,可以随时跟踪引导车的轨迹,全面掌握赛道周边人口热力、车流量等情况,精准跟进各种配速队伍选手和机器人赛队的周边动态。


4月17日下午,赛事调度中心,这里是赛事指挥的“大脑”。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在万人同场竞技的马拉松赛事中,选手突发倒地、晕厥、铁马倒地等意外突发事件是最大安全挑战之一。本次比赛,组委会通过视觉大模型技术,自动识别人员倒地、烟雾预警等6种突发事件,并智能匹配该路段的段长,及时进行事件派发。近600个天眼设备就像600位“智能巡检员”,它们每隔几分钟,就可以对马拉松全线周边进行自动巡检,一旦发现异常情况会迅速报警。赛事调度中心的工作人员收到信息后可及时派单,第一时间由现场工作人员处置。

 

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编辑 张磊 校对 杨许丽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吴婷婷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李木易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热门评论
186****6630
6天前
高科技竞赛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