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新能源车“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严在哪?| 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 编辑 徐秋颖
2025-04-16 17:39
动力电池安全标准的提升最大获益者,当然是消费者群体,但对整个新能源产业市场的扩大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资料图:2024年9月4日,重庆,一辆出租车在新能源汽车充电换电站换电池。图/IC photo


据红星新闻报道,近日,工信部正式发布GB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以下简称“新国标”),将于2026年7月1日实施,新国标首次提出因内短路发生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的要求,被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而根据宁德时代对媒体的说法,此项要求也是在全球首次提出。


所谓“新国标”,是相对于现行的2020年版国家标准而言。在原规定中,热扩散测试考查电池单体内短路导致热失控后的安全防护能力,要求为“着火、爆炸前5分钟提供热事件报警信号”,“新国标”则明确把标准提高到“不起火、不爆炸(仍需报警),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


新国标对测试方法增加了“内部加热”,并进一步明确待测电池温度要求、上下电状态、整车测试条件。此外,“新国标”还有其他一系列新增内容,比如新增底部撞击测试以考查电池底部受到撞击后的防护能力、对超快充技术也做出安全规范等。


毫无疑问,动力电池安全标准的提升最大获益者,当然是消费者群体,但对整个新能源产业市场的扩大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此前,新能源汽车因碰撞导致起火造成人员遇难的事故,一个重要争议点就是碰撞后电池发生爆燃到底算不算产品问题。“新国标”的落实必将大量减少这类争议,未来新能源汽车电池如因内短路发生热失控后起火、爆炸,都将属于产品质量问题。


“新国标”的实施肯定会增加新能源车厂商的产品成本,对已处于红海竞争中的各大厂商来说更增加了几分经营压力,但从消费者权益乃至市场发展的长远利益考量,这一步总归是无法避免。


因为在市场上,安全因素正是把大量消费者拒之门外的拦路虎。《2024新能源车险发展报告》显示,根据2022年1-11月新能源车起火事件报道统计,22.67%的车辆在充电过程中发生自燃,16%的车辆在行驶时发生自燃,38.67%的车辆在静止停放时发生自燃,9.33%的车辆因碰撞引发起火,其他原因导致起火占比为13.33%。


如果“新国标”落实,能够大大缓解安全疑虑,新能源车的潜在消费群体必将大幅增长。


“新国标”的出台也考虑到了对市场的冲击问题,因此明确规定正式实施时间在一年多以后,其中针对新申请型式批准的车型,新国标从2026年7月1日起执行;已获得型式批准的车型从2027年7月1日起执行,对于后者,有两年时间进行技术改进。


那么,厂商在实际生产中能不能做到?根据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对媒体所言:“目前主流动力电池企业的技术储备都能达到新国标的要求。”2024年2月,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车辆分技术委员会对36家整车和电池企业进行了调研,已有78%的企业具备动力电池不起火、不爆炸的技术储备。


换言之,也就是还有22%的被调查企业不具备相应的技术储备,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只有一到两年的时间窗口完成达标,再考虑到还有其他标准的提升,围绕“新国标”引发新一轮市场洗牌恐势不可免。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新国标”提升了电池安全标准,但并不能理解为今后的新能源车必然能做到碰撞后的不起火、不爆炸。因为,决定车辆是否会爆燃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整车制造商责任重大,亦应有相应的技术和标准提升加以配合。


从“旧标准”到“新标准”实施,其间只有六年时间,这也反映出新兴产业发展迅速,而监管也要及时跟上的历史规律。可以说,在快速发展的产业中,在局部时间内,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监管空白实属常态,而技术进步,就是发生在监管与技术突破不断的你追我赶之中。


撰稿 / 信海光(媒体人)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李立军


相关推荐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那个让购物单变成诗歌的人
文化
我国机动车驾驶人总量突破3亿
时事
低速电动车等待“逃离”灰色地带
汽车
反垄断不仅关乎“听歌自由” 更关乎市场公平竞争
第一看点
黄灯亮后 刹车过线停住不处罚
综合
2018年科技圈留下的回忆和思考
财经
垃圾分类搅动创投圈:有机构称怕错失机遇 提前两年布局
财经
土味文化越流行,食物的危机越深重 | 专访严海蓉
文化
蓝天逆袭记|回看十三五
北京
“9·11”20周年纪念:平凡人的坠落与重生
文化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