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1517:全球视野下的“奇迹之年”》|每日一书
新京报 编辑 张婷
2025-04-16 15:43
喧嚣与嘈杂、厚重与虚无、被遗忘的爱情与被湮没的内心,就像脚下不知不觉生出的野草,或许你在踩到它们的一瞬间,会感到脚下那种无言无声而蓬勃的生命力——这便是阅读的力量。我们向读者推荐3月好书,本篇为​其中《1517:全球视野下的“奇迹之年”》。

图片

《1517:全球视野下的“奇迹之年”》

作者:[德] 海因茨·席林

译者:王双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5年2月


推荐理由:


1517年,并非历史上重要的一年,尽管在这一年的10月31日,马丁路德将自己的九十五条论纲钉在了维滕贝格教堂大门上,这被视为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因此被后世称为“奇迹之年”。但事实上,正如当时的一位不甚有名的作者在自己的笔记中所描述的那样,那个时代的大多数老百姓既不会读,也不会写,他们只会被震撼的视觉图景或是煽动性的夸张言论所引动——尽管在今天看来,这多少有些冒犯性,但在1517年,这却是事实。历史的走向,以及万千个体的命运,都取决于某些人,特别是那些识文断字的权力执掌者与影响者们的意志,他们的观念与行为塑造了那个时代的潮流,而潮流的开端以及它的影响,需要时日才能显现出来。


在《1517:全球视野下的“奇迹之年”》的开篇,作者海因茨·席林讲述了一件发生在异闻:意大利北部贝加莫地区维代洛的民众见证了一场“天军之战”,两支幻影般的军队在树林前开阔的空地上谈判,最终金鼓齐鸣,如地狱般厮打血斗,当一切归于平静后,一些胆大的人近前一看究竟,却只看见数不清的野猪在原地打转,最后消失在森林中。如果不是作者写出来的话,那么今天的读者对这桩五百年前的异闻可以说一无所知,尽管当年它出现在大量小册子中,传扬到欧洲各地。同样,也在这一年,一支葡萄牙使团来到广州海面,希望觐见中国皇帝。对中国人来说,这一年是正德丁丑年,而这支欧洲的使团则被视为来朝贡的蛮夷。蛮夷们被要求演习中国礼仪,带到北京,却因为“不恭”,在北京的馆舍留滞一年后又被遣送回国。关于这支使团的记录,在中国的史书笔记中只得寥寥两页而已,他们的到来,并未对当时如日中天的大明帝国产生任何实质上的影响,只是一支连声音都听不到的微末插曲而已。


1517年,世界尚未连成一体,东是东,西是西。当欧洲学者为了一本名叫《蒙昧人书简》的讽刺小册子而站队选边论战不休时,中国的文士却要应对任性的正德皇帝的游行无度,以及阳明心学的强势冲击。地球的两端关心的不是同样的议题,面对的也不是同样的难题,但历史所谓的“奇迹”,正是在那千丝万缕看似毫不相干的人与事,跨越时空连接在一起,而连接的点,在当时却浑然不觉,直到它们成为历史,才能发现其中的意义。


撰文/李阳

编辑/李阳 张婷

校对/刘军

相关推荐
北京市市长殷勇: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北京篇章
新京号
北京市市长殷勇: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北京篇章
北京
2025年,北大社有哪些值得期待的书!?
新京号
叶芝为何爱用玫瑰来象征时间?
文化
大戏看北京9月9-15日文艺资讯丨2024展演季精彩继续
娱乐
“大戏看北京”9月9-15日文艺资讯 | “大戏看北京” 2024 展演季,精彩继续
新京号
被球迷群嘲的英格兰主帅,或许才是最适合国足的教练?
新京号
这条云南短线必收藏!600公里,解锁横断山最具代表的休闲穿越!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