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春节档“熊出没”电影票房收获20亿元,同时还在国内拥有数量最多主题公园的华强方特文化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华强方特”),却面临“赚钱难”的盈利压力。
4月14日,华强方特发布2024年年报。数据显示,华强方特2024年营业收入约为69.1亿元,同比增长3.62%;但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7.11亿元,同比下降11.19%;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4.26亿元,同比下降21.19%。
数据显示,报告期内,华强方特已投入运营40余个主题公园,以主题公园为主的文化旅游项目数量位列全国第一。公司的两大核心业务,文化内容产品收入增长显著,但占收入约八成的主题公园业务却出现营业收入下降和营业成本上涨的情况。
占收入约80%的主题公园业务盈利能力减弱,运营毛利率下降21个百分点
据了解,华强方特收入主要来自两大块,分别是文化科技主题公园和包括数字动漫、特种电影业务的文化内容产品。
其中,文化内容产品收入增长40.8%至11.11亿元,但营收占比仅为16%;而真正占大头的主题公园2024年的业绩并不理想。数据显示,约占总营收80%的主题公园业务,去年营业收入为56.53亿元,同比下降3.06%,其中运营收入为46.14亿元,同比下降4.18%;运营成本反而同比增长9.17%,导致运营毛利率下降了21个百分点,盈利能力大幅减弱。另外,2024年新拓展业务“其他文旅业务”带来收入1.24亿元,同比增长438.84%。
图/华强方特2024年年报截图。
2024年国内旅游发展迅速,华强方特也趁势加速主题公园在全国的布局。截至去年年底,新开业了9个主题公园,还有多个城市的主题公园项目在建设中。但是,新主题公园并未带来预期的盈利增长,根据华强方特2024年财报,主题公园运营板块的个别子公司出现了持续亏损。不仅如此,华强方特的折旧和摊销费用达15.72亿元,这块费用应该都是体现在主题公园运营业务上。
与主题公园业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华强方特的文化内容产品收入增长显著。其中,数字动漫收入约6.33亿元,同比增长25.56%,主要是熊出没系列大电影票房收入增加;特种电影设备销售收入约4.78亿元,同比增长67.82%,主要是特种电影设备验收交付数量增加。无疑,超级IP“熊出没”依然是最大功臣,但财报数据也凸显了华强方特存在过度依赖“熊出没”IP的问题。据了解,2024年春节档上映的熊出没系列第十部大电影《熊出没·逆转时空》虽然带来20亿元票房,但整体动漫收入仅6.33亿元。由此可见,华强方特虽然也在不断丰富动漫IP矩阵,但尚未形成稳定收入来源。
快速扩张的同时,负债率居高不下
2024年国内旅游业恢复迅速,数据显示,国内出游人次达到56.15亿,出游总花费5.75万亿元。但主题公园的生意并不好做。
根据财报,2024年海昌海洋公园收入约18.18亿元,与2023年的18.17亿元基本持平;但归属于母公司拥有人的净亏损约7.4亿元,亏损同比扩大275%。另一家拥有欢乐谷等主题公园的企业华侨城财报显示,文旅板块2024年收入272.99亿元,同比下滑13.03%,毛利率较上年减少4.76个百分点。调研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0月,国内共有385家主题公园,包含87家特大型和大型主题公园,当中22%处于亏损状态。
对于运营40多家主题公园的华强方特来说,可谓强敌环绕。一方面,除了上海迪士尼、北京环球影城等头部国际主题公园企业外,欢乐谷、长隆、海昌海洋公园以及新入局的泡泡玛特都是强劲对手;未来随着小猪佩奇、乐高乐园的落地,主题公园市场的“厮杀”或将更加激烈。
另一方面,华强方特“下沉式布局”策略也成为一把双刃剑。与迪士尼、欢乐谷等主题公园主攻一线或新一线城市不同,华强方特更青睐三四线城市。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华强方特主题公园布局选择的城市中,近50%是三线及以下城市,在建和拟建的城市中,三线及以下城市占比上升至70%。财报显示,2024年新开业的主题公园及在建和筹备项目,多位于临海、鹰潭、宜春、济宁、徐州等三四线城市。资深旅游及主题公园从业人士钟辰表示,该布局模式虽躲开了与迪士尼、环球影城、欢乐谷、海昌海洋公园等的正面交锋,但也面临下沉市场人流量和消费力不足的压力。
在快速扩大规模的同时,华强方特还存在负债率居高不下的痛点。财报显示,该公司至今仍有上百亿元的负债,负债率为54.18%。华强方特在财报中指出,公司现有的特种电影、动漫产品、主题演艺等文化内容产品和服务已经形成体系,并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然而,该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对比高达10亿元的销售费用,华强方特实际投入的研发金额仅为1.9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2.85%。在“IP+主题公园”商业模式下,IP的持续创新和吸引力是关键,华强方特能否摆脱门票经济,让IP成为主题公园的真正盈利利器,仍具不确定性。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曲筱艺
编辑 陈莉
校对 刘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