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极端大风之下,北京的一次应急大考
新京报 记者 吴为 周怀宗 裴剑飞 王景曦 张璐 吴婷婷 编辑 刘梦婕
2025-04-13 21:01
迎接“极端大风”的考验,对于一个超大城市来说,既是一件大事,又是一桩细活。

“我没见过。”——4月12日,在气象直播间里,北京市气象局气象高级工程师尹炤寅坦言,这场大风,他在北京从未见过。局地达到14级的“极端大风”,对内陆城市北京来说,极为罕见。

 

自大风橙警发布以来,许多北京人都在“等风来”,看看这场大风威力几何。然而,对城市的管理者来说,“等风来”绝不是一件轻松的差事。

 

从天气会商到发布预警,城市应急指挥体系要处置的情况涉及方方面面,既要考虑排查风险隐患,减少大风带来的影响,又要对可能出现的后果有充分的预判,一旦出现突发情况,要有人、有物资、有应急力量。

 

迎接“极端大风”的考验,对于一个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的超大城市来说,既是一件大事,又是一桩细活。新京报记者从北京市多部门获悉,本次极端大风天气应对过程中,不少举措尚属首次。

 

指挥:全员在岗,六部门联勤值守

 

“平谷吗?刚刚收到的信息,我们已经报送了。”4月12日,在北京市应急指挥中心,信息管理岗的工作人员一边接着电话,一边核对报送信息的处理情况。

 

在他们身旁,是指挥中心的指挥人员、工作人员座席和大屏幕。大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各区、各部门应急人员的视频情况,两旁则可以显示相关点位监控情况或城区道路交通情况。

 

4月12日,北京市应急指挥中心,大屏幕里可以看到各区、各部门应急人员的视频情况,以及相关点位的监控情况等。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这是北京市应急指挥中心这几天的工作场景。12日,是本轮极端大风天气的最强时段。

 

“调度是持续性的,针对不同情况、不同阶段持续开展。”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应急指挥专员王欣告诉新京报记者,对于每个报送的信息,都有工作人员进行核实、报告、研判及处置。遇有复杂情况,就会增派力量资源、组织协同处置,也可能会升级处置措施。

 

为应对此次极端大风天气,早在4月10日北京发布大风橙色预警前,市应急指挥中心的全体干部就已停休在岗。而实际上,为了保证各区、各部门应急力量在岗可随时调度,指挥中心在平时的日常应急过程中也会经常抽查点名。

 

除了视频调度各区、各部门,这次应对极端大风天气,还有6个部门的应急工作人员在指挥中心现场联勤值守。这些部门都是为了有针对性地应对大风天气可能造成的情况而参加的。

 

比如卫健委,一旦有人员受伤需要救治,他们就可以调度院前急救力量到现场进行处置。


大风来临,具体怎么应对?这实际上是一项有严格预案规定的应急处置工作。《北京市大风天气应急预案》规定了大风防范应对的组织机构与职责,谁担任总指挥,谁担任副总指挥,都有明确规定。


各区、各部门在应对大风天气及引发的各类突发事件中要履行什么职责,也有明确规定。应急预案规定了市教委、市公安局、市城市管理委、市交通委、市园林局等部门的职责。预警发布后,各部门要按照预案开展工作。

 

比如在应急预案中,发布大风橙色预警时,市住建委会要求相关单位停止一切室外施工;市文旅局会要求旅行社调整行程,尽量减少外出游览;市园林绿化局则要求严禁一切野外用火行为。


“对于预案中没有规定的特殊情形,相关部门结合实际研究决策、科学应对,也会结合实际效果修订完善预案。”北京市应急管理局预案处副处长王新华说。


大风来临前,园林工作人员对树木进行修剪,减少倒伏风险。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供图


预警:近10年来首个大风橙警提前发布

 

天气预警,既是应急调度的重要一环,又是各项应急措施的重要依据。


4月9日晚10点34分,北京市气象局在媒体群里发布一则重要天气提示信息——平原地区阵风9至11级,山区局地阵风13级以上,市气象台将于10日上午提前发布大风橙色预警。


提前预警,对于有着多年报道经验的气象记者李珊来说,似乎从未见过。早在上周一,李珊就看到社交媒体上有博主发布相关信息,本周六的北京大风可能是史上最强。

 

其实,这场极端大风早就在气象部门的重点关注行列。

 

一份精准的天气预报,需要结合大气运动规律、监测数据等,通过模型预报,经过十分庞大的计算得出具体预报信息,最后,通过预报员的经验积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天气是一个预报科学,也是一个概率科学。

 

针对本次极端大风天气,北京市气象部门一直在动态追踪。

 

新京报记者获悉,早在10天前,北京市气象部门就发现了此次天气系统的演变,并持续跟踪关注。一周之前,此次大风天气过程被列入气象局严密监测范围。


进入春季之后,天气系统变化非常快,有时候7天之前看着可能是发展很旺盛的天气系统,7天之后可能又减弱、消失,这十分常见。临近时段的天气往往有很大调整,气象部门需要通过密切关注来保证预报的相对准确性。市气象局专家要关注的是,系统是不是稳定,强度有没有变化。临近的预报同样重要。

 

“去年有一个台风,说是路径会影响北京,后来突然转向了。我们当时很快把信息发布出去,最后虚惊一场,不过,我们庆幸台风没来。”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一位气象专家就提到,极端天气是最难预报的,因为历史上没有过,大家都无法预判它会发生什么风险,可能就会以最高级别来进行风险预报。


4月10日10时30分,北京提前发布大风橙色预警。这是近10年来,北京发布的首个全市大风橙警。预警时段在11日17时至12日20时。


12日当天,气象部门开启一天的直播实时解读,并逐小时发布天气实况和安全提示。12日20时,伴随天气变化,气象部门发布分区域大风橙警,除了延庆、怀柔等区,7区降级为黄色预警。


在当天直播的结尾,面对网友提问,北京市气象局气象高级工程师尹炤寅表示,本次大风天气基本符合此前的预报过程。

 

预报准确,是部署出应急举措的关键前提。


4月12日,海淀区中关村东路,电子屏滚动播放着大风预警信息。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调度:需要什么力量,随叫随到

 

在北京市应急指挥中心,大风橙色预警发布前后,市领导已多次现场调度,对大风应急的各方面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连接这个“应急中枢平台”的,是各区、各部门,甚至各街道乡镇的应急力量。

 

4月11日下午4点30分,门头沟区政府内的应急指挥部,全天的调度会仍在继续。一排排电脑上,显示着遍布门头沟区各处的监控画面,街道、社区、村庄、山林……

 

距离大风到来还有最后一点儿时间,窗外一片宁静,窗内的人们却越发紧张了。


“所有的房屋都检查了吗?有没有遗漏的风险点?”

 

面对指挥部的提问,屏幕另一边,一位乡镇负责人回答:“各村都已经检查多次,有风险的房屋已提前修补,目前仍在不间断地巡查。”

 

类似的场景不断出现,“应急物资准备了多少?还在筹备增加吗?”“风险区域的人员都转移了吗?没有转移的是否真的安全?”每一个问题解决之后,都会有新的问题跟上,森林防火、城市运行、房屋安全、交通出行、生产生活……大风到来之前,再多的准备也不嫌多。


会议从早晨持续到晚上,从部署到调度,预警中的时间点逐渐接近,参会人数也在逐渐减少。调度过后,一个个区、镇的干部和工作人员下沉到各自包片的镇街、社区、村庄,他们从调度会的参与者,变成了深入基层的应急队员之一。


门头沟区的调度,是北京各区、各部门应对“极端大风”的一个缩影。层层调度的根本,是北京应急体系的机制健全、运行畅通。用王欣的话说,需要哪个区、哪个部门的力量,就能随时联系上,随叫随到。


应急:公园、地铁不是一关了之

 

应对大风,各部门该怎么做,应急预案规定得清清楚楚,可谓“有章可循”。但如何最大化减少极端天气对人民群众生活的影响,同时又尽可能周全地考虑到具体场景中方方面面的情况,考验的是一个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和韧性。

 

大风橙色预警发布以来,北京公园景区的开放范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并及时向社会进行告知。4月10日傍晚,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发布通知称,全市公园景区停运室外游乐设施。当晚,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表示,北京市属公园将适时对公园景区内院落、桥梁、险路、林区等采取临时封闭管理等措施。


4月11日早上8点,处于山林景区的三家市属公园率先发布闭园公告——国家植物园、香山公园、百望山森林公园表示,公园属于山林景区,为保证游客人身安全,公园自4月11日17时至13日24时临时关闭,14日恢复开放。随着对形势的研判,4月11日下午,多家公园相继发布暂时闭园的通知,包括北京温榆河公园朝阳段、位于通州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等。

 

不过,公园绝不是一关了之,一些公园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关闭范围。比如,4月11日下午,景山公园表示,园内展室展厅将视情况关闭。而随着大风预警的变化,一些公园也第一时间调整开放措施。例如,北海公园依据西城区降级为大风黄色预警,宣布自4月13日中午12时起恢复开放,不过因大风并未完全停止,室外游船仍继续暂停运营。


4月13日中午12时起,北海公园恢复开放。当天下午,园内游客络绎不绝。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一些公园不仅考虑到市民游客的安全,还想到了文物的安全。

 

圆明园在绮春园鉴碧亭北侧天心水面景区常设了室外展区,展出“圆明园流散回归的文物”,文物被玻璃罩保护着展出。4月10日,大风来临前,天心水面流散文物的玻璃罩就已卸除,相关文物搬运至库房内进行保管。


圆明园天心水面展区原本陈列着一批流散回归的文物,这些文物都配有玻璃保护罩。大风来临前,园方将文物转移到安全地点。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除公园外,城市交通、铁路也第一时间响应,采取应急举措。

 

4月12日,北京实行“15条轨道交通地面高架线路区段停运”,共涉及106座车站、216公里。不过,地下段及不涉及地面高架线路的其他轨道交通线路照常运营。大兴机场线则结合大兴机场客流情况及线路保护区安全情况,及时采取降速、停运措施。

 

在应对极端恶劣天气过程时,北京轨道交通领域采取如此大范围的停运措施,尚属首次。但轨道交通也绝不是一停了之,而是要既考虑到人民群众的出行安全,同时最大限度地照顾到出行需求。


值得一提的还有一则“破例”故事。

 

4月11日晚上6点24分,296名小学、初中学生研学结束,集中返京。北京北站“破例”打开东门,允许11辆大巴车开进站前广场,让孩子们以最快速度上车回家。

 

原本,出于交通秩序和人车分流的考虑,并不允许大巴车进入,站区东门也是不开放的。北京北站地区管理办公室负责人认为,在这样的大风天气下,孩子们的人身安全肯定是第一位的。最终,这批孩子以班级为单位顺利登上了车。当晚7点多,孩子们全部安全离开,北京北站的东门又关闭起来。

 

“这是个不情之请,我们就是随口一问,也没提前打招呼,没想到这么快就给了我们回复,还为我们破了例。”研学机构负责接站的老师冯琳十分感激,“不然大风天气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互助:社区基层展现“携手同行”的力量

 

应对一场极端天气,不仅需要城市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转,基层的应对,也体现着城市的文明。


4月11日晚,朝阳区委组织部发出《关于加强党建引领 动员各类社会资源应对大风极端天气的倡议书》,号召全区各街乡党(工)委、各社会单位党组织、新兴领域党组织携手同行,加强协同配合,共同做好此次大风防范应对工作,打赢这场应对极端天气的硬仗。


倡议书发出后,朝阳区餐饮行业党委就迅速响应,把要求传达到各大商圈、各餐饮企业。4月12日一早,在姚家园附近送餐的外卖员李良就在微信群里收到外卖早餐劵海报——一家餐馆为外卖骑手提供两天专享免费早餐,在全市几十家门店都可以使用。

 

“外面风大,大家可以坐里面吃,需要打包的可以随时打包拿走。”12日早上6点半,这家餐馆的店长谌满珍招呼着进店的外卖员李良和他的同事们。


此外,朝阳区各大商圈、园区也开放地下车库,为市民免费提供3.3万余个停车位。


除了朝阳区的互助倡议,不少基层党组织提前考虑、不间断巡查,和群众一起应对这场“极端大风”。


4月12日,朝阳区双桥东路,市民走在大风中。工地外墙上张贴着大风预警的相关提示。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在海淀区北下关街道娘娘庙社区,极端大风天气来临前,社区网格员就上门走访独居老人,帮助检查门窗安全性,并叮嘱老人大风天气减少外出。社区还为老人留下应急电话,确保他们有需要时能及时联系到人。

 

4月11日上午,西北旺镇西玉河社区发现大牛坊四区对面的路面围挡存在被风刮倒、压到停放车辆的风险。西北旺综合行政执法队队长李金军立即与西玉河社区书记联系,出动1台工程车和5名工作人员,仅用15分钟就将存在风险的围挡拆除。

 

基层党员和群众,在应对“极端大风”中,展现出“携手同行”的力量。

 

13日,随着风力逐渐减弱,北京降级发布大风黄警,部分区域降为蓝警。当天下午,北京市气象局发布统计数据显示,此次大风过程极端性强,北京13个国家气象站极大风破纪录,全市极大风速出现在门头沟高山玫瑰园,达14级。


4月11日17时至13日16时极大风实况图。北京市气象局供图


一场大风,无疑是一场大考,检验了北京应急处置的能力,也透视出超大城市应对气象灾害的治理水平。“大风预警信号解除以后,我们就会转入正常的应急值守。后续,我们还要做一些复盘总结工作,也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应对处置这种情况的能力。复盘总结,争取打一仗、进一步。”王欣说。

 

(文中李珊系化名)

 

新京报记者 吴为 周怀宗 裴剑飞 王景曦 张璐 吴婷婷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卢茜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吴为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周怀宗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裴剑飞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王景曦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张璐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吴婷婷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视频丨应对极端大风,北京市朝阳区全面启动应急机制
视频
应对极端大风|国网北京电力4300余名应急抢修人员待命
北京
应对极端大风丨国网北京电力启动应急响应,北京电网整体运行平稳
北京
北京一在建楼房屋顶起火,7人被行拘!
新京号
大风极端天气企业安全生产提示
新京号
走进极端大风应对指挥中心:六部门联勤值守,随时调度应急力量
北京
应对极端大风|华北空管局启动特殊天气应急保障预案
北京
极端大风周末袭京,非必要就别出门了 | 新京报快评
观点
从“等风来”到“迎风战”,在细节里看到大城善治 |新京报快评
观点
@慈善义工|请避免露天活动,北京将出现“陆地罕见”极端大风!
新京号
热门评论
186****6630
7天前
大城善治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