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尚福林:金融业应用人工智能 应关注效率提升与风险加剧双重效应
新京报 记者 潘亦纯 编辑 陶野
2025-04-12 11:15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潘亦纯)4月10日,在国民财富发展研究合作平台2025春季峰会上,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理事长、原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应关注人工智能提升效率与加剧风险的双重效应。


尚福林认为,当前,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总体态势良好,正处在加强人工智能布局、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历史机遇期。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人工智能的算法“黑箱”、数据污染、模型缺陷等潜在风险问题不容忽视。特别是在金融行业应用时,应关注人工智能带来的效率提升与风险加剧的双重效应。


尚福林表示,人工智能让数据的应用价值凸显,也让数据的安全防护变得更加复杂。一方面,持续加强数据的隐私安全保护。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需要共同研究数据在采集、存储、传输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要在保障安全和隐私的前提下,推动金融与公共服务领域信息互联互通,释放数据要素潜能。另一方面,关注数据污染。金融机构每天都在处理海量的数据和复杂的交易,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在金融行业,信息污染风险同样存在。如果虚假信息被灌入训练模型,有可能污染模型的训练数据。一旦部署到金融交易、风险分析当中,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尚福林进一步表示,深度学习模型目前还存在不可解释性,输出的结果难以解释和追溯,增加了监管的难度。训练数据中的偏差会导致算法输出的不公平或错误。人工智能工具是根据过去的数据进行训练的,可能无法准确反映现实和预测未来。人工智能驱动的高频交易提升市场反应速度的同时,也放大了波动性。当多数人工智能策略采用相似风险模型时,这种同质化响应可能会加速放大负面反馈循环,进而加剧金融脆弱性。此外,在模型训练中,还要充分体现国家的政策导向和相关要求。


因此,尚福林建议,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一方面,在技术上强化垂直领域的专业性,在技术基座基础上针对金融行业特点进行精细训练,对生成内容及时进行交叉验证,提升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监管机构应密切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动态,增强对智能算法风险的穿透式分析能力,健全智能算法的规则制度,提升算法的可解释性、透明性、公平性和安全性。


编辑 陶野

校对 穆祥桐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潘亦纯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算法的尺度:人机共舞的世界,如何找到和谐共生的法则?
文化
两会院士说|袁亮:智能化、无人化是煤矿深部开采发展方向
时事
两会民企谈|刘庆峰:拥抱AI时代,但不要过度焦虑
科技
两会院士说|金之钧:统筹好保供与转型,避免“运动式”减碳
时事
两会大家谈|靳东、雷军深受其害 AI深度伪造风险如何治理
科技
2025年网络安全十大发展趋势发布
新京号
国产大模型应避免“重应用、轻安全”误区
新京号
红旗文稿 | 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
新京号
“AI幻觉”:一场人机之间的认知博弈
时事
聚焦两会 | 聚热点、话民生、谋发展——听北大医学代表委员两会声音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