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真爱遗事:中国现代爱情观的形成》|每日一书
新京报 编辑 王菡
2025-04-10 14:11
喧嚣与嘈杂、厚重与虚无、被遗忘的爱情与被湮没的内心,就像脚下不知不觉生出的野草,或许你在踩到它们的一瞬间,会感到脚下那种无言无声而蓬勃的生命力——这便是阅读的力量。我们推荐3月好书,本篇为​其中《真爱遗事:中国现代爱情观的形成》。

《真爱遗事:中国现代爱情观的形成》,[英] 潘翎 著,宋菁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5年3月。


推荐理由:


1969年,张爱玲在致友人的信中说:“我们中国人至今不大恋爱,连爱情小说也往往不是讲谈恋爱。”


从今人的视角看,这话或许偏颇,但揭示出一个关键性的问题:“爱”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质疑孔子和儒家的潮流以前,中国人的爱情很少是个人化、浪漫的,而更多内嵌在家庭秩序之中。著名的东方主义者亚瑟·韦利更是认为,早期中国的男女关系缺乏神秘感,只是一种实用而功利的身体满足。


本书正是以文艺著述与文人生活为线索,讲述了明末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爱情在中国的发展史。从郁达夫、徐志摩、张爱玲等人的身上,我们会窥见“爱”的复杂性,西方意义上的“浪漫爱”并非普遍与天然的,但这种对爱情的理解在中国也逐渐与传统思想相结合生根,流行于现代生活之中。


撰文/刘亚光

编辑/李阳

校对/刘军


相关推荐
北京春季书市将于4月22日开启,长达14天,涵盖“五一”长假
北京
临终关怀之难,从医学到哲学层面
文化
大戏看北京元宵特刊丨国家大剧院歌剧《茶花女》演绎爱情经典
娱乐
从“女娲补天”开始:神话告诉我们什么?
文化
“大戏看北京”春节特刊暨2月文艺资讯丨新春舞台奏响华彩乐章
娱乐
漫谈“闽人智慧”的文化根基
新京号
2024,走入世界“不确定”的深处
文化
【中央、省级媒体看阜南】新华社对话“希望的田野”!点赞阜南利民村
新京号
新华社对话“希望的田野”!点赞阜南利民村
新京号
新华社今日聚焦福建:鸾峰桥见证——闽东宁德振兴启示录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