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9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鲁医健康说”东营卫生健康系列体重管理服务年专场新闻发布会,邀请到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张娟,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贾振华,市体育局四级调研员燕东广,市疾控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田兆芳,胜利油田中心医院副院长(挂职)、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王淑萍,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张娟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健康状况不断改善的同时,超重和肥胖问题日益突出。超重肥胖与许多疾病风险有着密切的联系,容易导致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甚至部分癌症也和体重异常有一定的关联。根据我市2023年监测显示,全市成人超重率达到了39.8%,肥胖率达到了22.73%,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肥胖者,超重肥胖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亟需加强干预,予以改善。
健康体重是全民健康的核心指标,体重管理是慢性病防治的核心策略。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明确指出体重管理不是一两年就能马上见到成效的,需要持续推进。去年,市卫生健康委、市教育局、市体育局等12个部门联合下发了《东营市“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2024-2026年)》,共同启动了为期三年的“体重管理年”活动,这是一项旨在倡导和推进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全民科学体重管理理念,预防控制超重肥胖,推动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的重要举措。我们积极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专业机构支持、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学体重管理知识科普宣传,推动医疗机构开设减重门诊,注重防治结合提供个性化服务,组建56人的健康体重专家库,开展医务人员体重管理技能培训,组织职业人群健步走和八段锦培训推广活动,举办健康减重大赛和“大手拉小手”家庭健康减重活动,免费发放控盐勺、控油壶、腰围尺等健康支持工具,致力于帮助居民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今年,为了进一步深化落实体重管理年工作,市卫生健康委等11个部门在全市共同开展“体重管理服务年”活动。针对全市超重肥胖人群,实施体重管理服务,实现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提供体重管理及肥胖症诊疗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开展体重管理科普宣传的县区覆盖率达到100%,健康单位工间操覆盖率达到60%,不断提升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有效提高医疗机构体重管理能力,初步形成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
“体重管理服务年”活动深入落实上级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和前期工作基础,将围绕科学普及体重管理知识、提供体重管理专业服务、建设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等开展12项活动内容。
一、加强体重管理知识科学普及
结合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爱国卫生月、全民营养周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体重管理宣传活动,推动体重管理科普宣教进家庭、进社区、进学校、进医院、进单位、进商超、进宾馆、进餐厅食堂等,扩大体重管理知识普及的覆盖范围,全市科普宣传活动不少于500场次;在全社会普及“一称一尺一日历”等适合居民使用的体重管理工具;充分发挥健康积分的激励作用,提高居民参与健身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居民主动了解自身体重状况,自觉进行体重管理,推动体重管理逐步形成社会共识。
二、提供体重管理专业服务
发挥医疗机构专业优势,在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建成体重管理门诊或肥胖防治中心,提升体重管理技能和肥胖症治疗服务水平;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健康体重医防融合中心,将超重肥胖及其合并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慢性病共管共防共治。调整充实市、县两级健康体重管理专家库成员,全市培训500名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或体重管理师,深入社区、单位开展体重管理指导,提高全市健康体重管理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依托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组织、公共卫生委员会和村居公共卫生委员会,组建不少于500个体重管理小组,提升公众自我体重管理意识;发挥中医药在体重管理中的优势和作用,健全中医药干预服务体系;扩大健康小屋在健康细胞的覆盖范围,鼓励居民定期测量,及时上传体重测量数据,医疗机构为超重人群提供个性化健康指导。
三、营造体重管理社会支持环境
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积极建设健康食堂(餐厅),主动提供“三减”菜品,商超设立“三减”专柜,社区设立运动健康中心,建设健康支持环境;全市至少500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宾馆、酒店、食堂、超市配备体重秤;推广普及工间操,继续在全市开展八段锦培训推广活动,逐步提高工间健身活动覆盖率;发挥部门、行业的牵头作用,组织开展不同级别、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减重比赛,开展职业人群健走激励大赛,组织暑期青少年自我健康管理活动,营造全民健身氛围,引导公众用实际行动进行健康体重管理;以家庭健康生活方式培养为重点,鼓励家庭成员共同参与体重管理,降低聚集性家庭肥胖风险。
健康体重,一起行动。下一步,我们将紧密结合东营实际,认真贯彻国家、山东总体部署,加强与爱国卫生运动、健康中国行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等活动以及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的有机结合,持续做好有关慢性病防控和体重管理方面的知识宣传,为进一步推动卫生健康工作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全面推进健康东营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学生是体重管理活动的重点关注人群之一。请问,我市中小学生体育运动开展情况如何?
贾振华:
提高人的健康素质,青少年是黄金期。保障学生足够的体育活动时间,是综合防控中小学生超重肥胖、促进全面发展的关键。市教育局高度重视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等文件精神,制定了《东营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提升行动方案》,督促指导各地统筹用好体育课、课间和课后服务等时间,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有效减少“小胖墩”等问题的发生。
一是落实体育课程刚性要求。明确体育课教育内容,提升课程质量,开齐开足体育课,坚决杜绝随意挤占体育课时等情形发生。聚焦“教会、勤练、常赛”,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推动学生在校期间掌握1-2项运动技能,养成终身体育运动习惯。二是丰富课间活动形式。各学校发挥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对学生体质健康的促进作用,将阳光体育大课间作为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进学校体育活动一体化建设,与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如,广饶县实验中学开展“阳光实验”大课间学生体质健康提升项目,将大课间活动的内容与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相关联,以期实现体能与技能的共同提高。在班级特色活动中,体育教师、班主任、体育骨干根据课堂教学、班级优势体育项目、学生兴趣来编排一些小游戏,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在全省中小学阳光体育大课间展评活动中,我市中小学取得优异成绩,成果斐然,有效展示了我市学校体育工作成果。三是提升小课间活动质量。各学校充分利用小课间,打造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项目,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奔向操场,享受阳光,让课间动起来,让校园活起来,让学生更加阳光健康。本学期起,东营区瀚文小学正式推行“阳光课间2.0”改革计划,率先将传统小课间升级为15分钟,打造“多维成长空间”。学校课间微课程集体育休闲类、实践动手类、探索发现类、素养提升类、社交互动类游戏活动为一体,让课间成为滋养学生身心的“能量补给站”,开创校园碎片化时间“以体育人”新模式。四是完善体育课后服务内容。课后体育服务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延伸,各学校致力于满足学生多元化的体育需求,精心设计个性化的教学课程,完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如,市春晖小学将足球作为体育课程教学和校园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纳入课后延时服务,成立足球社团,组织足球文化节和比赛活动,取得了足球运动成绩和增长足球文化知识的双丰收,实现了“以球育德、以球健体、以球促智、以球育人”的校园足球目标。
上周,市教育局制定印发了《东营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提升行动方案(2025-2027年)》,将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行动作为年度改革创新突破项目和重点课题,以确保学生体质健康工作推进有力、任务落实有效。该方案聚焦“优化课程体系、强化体育活动、弱项补强计划、营造共育生态、强化师资建设、探索评价体系、落实工作责任”7项重点任务,明确提出25项具体措施。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鼓励小课间延长至15分钟,组织“三大球”班级赛,举办全员参与的体育节和运动会,形成“班班有比赛,人人都参与”的局面,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确保学生“身上有汗,眼中有光”,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俗话说“管住嘴 迈开腿”是保持健康体重的两大法宝,如何运动,怎么运动,在哪里运动是广大市民热切关心的问题,请问市体育局在促进居民运动健身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有哪些计划?
燕东广:
运动健身是保持合理体重的重要手段,“能健身、爱健身、会健身、健好身”也已成为全社会当前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这方面,市体育局积极回应群众关切,以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抓手,围绕五个“群众身边”采取一系列措施,引导广大市民群众参与体育锻炼,提升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一是把健身设施放在群众身边。我市着力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网络,目前,建有体育场地9595个,健身设施39966件,体育场地面积770.1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49平方米,远高于全省2.98平方米的平均水平。2025年,我市将高标准完成银座体育运动广场改造项目,新建小型体育公园1处、智能健身驿站1处、百姓健身房3处,为老旧小区更新健身器材700件以上,配建40片乒乓球活动场地,完成40个体育健身设施进社区、进公园项目,完善健身步道体系建设,让广大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健身”。
二是把健身活动办在群众身边。每年组织市县两级全民健身运动会,在关键时间点举办各类全民健身主题活动,举办各级各类全民健身赛事活动5000场以上。今年,将继续发挥党组织领办社区运动会的品牌影响力,为最大程度实现全民参与,让更多人民群众成为健身运动的受益者。承办好2025年全民健身日全国主会场活动,组织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会以及“全民健身月”“大众冰雪季”等健身主题活动。通过“进社区、进商圈、进景区”的创新模式,让体育健身活动真正贴近群众、深入民心,让广大居民“爱健身”。
三是把健身服务送到群众身边。目前,我市建有国民体质监测站点8个,其中市级1个、县区级6个、社区级1个,2024年为7347人免费提供了国民体质监测服务;现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1713人;2024年为15202人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赛测验,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4200余场次,受益群众6万余人。今年,我市继续将基层党组织、网格员、物业服务人员、居民群众体育爱好者和体育“两新”组织中的体育健身骨干纳入“五合一”社会体育指导队伍。将社区运动健康中心设立在党群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体质测定、运动健康评估和运动康复指导,强化社区服务功能,提高社区服务水平,为广大居民提供家门口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指导居民“会健身”。
四是把健身组织建在群众身边。去年,我们完成了市级体育总会换届,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区)级体育总会全覆盖,全市体育社会组织数量达到358个。今年,将继续完善各级体育总会、老年人体育协会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建设,鼓励、倡导基层社区、乡镇成立体育协会、体育总会,实现体育惠民、利民。鼓励和引导全市社会组织积极开展“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军营”活动,拓展惠及全民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丰富居民参与全民健身、享受健康服务的内容和方式,让广大居民“健好身”。
五是把美好生活留在群众身边。体育不仅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更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全民健身是国家战略,通过全民健身,实现全民健康是体育的一项新功能,参加体育锻炼,保持健康体重,有四个好处:“自己少受罪,家庭少受累,节约医疗费,有益全社会”,真正实现“体育让生活更美好”的美好愿景。
鲁中晨报记者:
体重管理是今年的热门话题,请问我市的超重肥胖现状如何,居民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属于超重肥胖人员呢?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做来保持健康体重?
田兆芳: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超重和肥胖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市居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议题。最新数据显示,我市成年居民超重比例已接近四成,肥胖人群占比也突破两成。作为被世界卫生组织单列的重要慢性疾病,肥胖不仅是独立存在的健康威胁,更是诱发高血压、糖尿病等数十种代谢性疾病的核心诱因,所以要想预防诸多慢性疾病,做好体重管理,做好我们自己的健康第一责任人非常关键。
大家在判断自己是否属于超重或肥胖时可以记住以下几个指标:
第一个是腰围,男性腰围大于等于90厘米、女性腰围大于等于85厘米,被认为存在中心性肥胖;
第二个指标是体重指数BMI,用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超过24属于超重,超过28属于肥胖;
第三个比较可靠的指标是体脂率,有条件的家庭或社区可配备体脂秤,成年男性体脂率超过20%,女性超过30%则视为肥胖。
腰围、体重指数、体脂率三个指标结合起来,能更加全面地判断自己是否属于超重或者肥胖。
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要想保持健康体重,就要从生活的点滴做起。
第一,合理控制热量摄入,倡导均衡膳食。在饮食结构上,遵循“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的原则,确保每天摄入足够的蔬菜、水果、全谷物、优质蛋白质和健康脂肪。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
第二,生命在于运动,规律的运动对于预防肥胖至关重要。每周应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除了有氧运动,适当进行力量训练,有助于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将运动融入日常生活,如步行上下楼梯、站立工作、做家务等,积少成多,也能有效增加能量消耗。
第三,充足的睡眠对于维持身体健康和正常代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每晚应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睡眠不足会影响身体的激素平衡,导致食欲调节激素紊乱,使人更容易感到饥饿。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第四,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学会应对精神压力对于预防肥胖同样重要。可以通过一些适合自己的方式来缓解压力,如冥想、深呼吸、听音乐、阅读、旅游等。培养兴趣爱好,丰富业余生活,也能帮助我们转移注意力,减轻压力。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超重肥胖给工作生活带来很多困扰,减重又很困难,请问,对广大的肥胖人群,有什么建议,我们医疗机构针对体重管理开展了哪些工作?
王淑萍:
在我国,超过半数的成年人面临超重或肥胖问题,青少年肥胖率也已达到约20%。肥胖与超重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脂肪肝等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因此,体重管理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肥胖人群,我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应采取科学的减重方法,避免极端手段。切勿盲目使用减肥药物或进行极端节食。公众应认识到,肥胖也是一种营养不良的表现。肥胖者往往存在营养失衡,摄入过多高热量、高脂肪食物,同时缺乏必要的微量营养素,导致身体代谢功能紊乱,脂肪不断累积。例如,维生素D的缺乏会影响脂肪分解,B族维生素的不足会降低能量消耗效率,铁质的缺乏则会减缓代谢速率。减重不应仅靠饥饿疗法,而应注重正确摄入营养,调整饮食结构,确保营养均衡,增加糙米、燕麦等全谷物的摄入,并多吃深色蔬菜和优质蛋白。
其次,进行精准诊疗,定期筛查并发症。肥胖并非由单一因素引起,可能是由药物、内分泌等因素引发的继发性或病理性肥胖。因此,在进行减肥治疗前,建议前往专业医疗机构接受检查,以便对肥胖进行准确的分型诊断,确保治疗方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肥胖人群应定期监测血糖、血脂、血压、尿酸等指标,早期发现并干预代谢异常,把慢性病的预防关口前移。
第三,重视心理与社会支持,有效应对挑战。肥胖常伴随心理压力,建议采取家庭、医疗机构以及社会支持三位一体相结合的模式,为肥胖患者提供全面的心理支持。家庭成员、医疗工作者和社会各界都应向患者提供充分的关爱与理解,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从而提升减肥治疗的效果和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第四,增肌减脂,保持健康体重。体重管理不仅限于减重。青少年中,过度节食追求苗条身材现象普遍,青春期女性尤为突出,可能引发闭经和严重营养不良。老年人受“千金难买老来瘦”观念影响,饮食简单,蛋白质摄入不足,导致肌肉量减少,增加摔倒和骨折风险。因此,合理体重管理应维持体重指数在健康范围,并根据个体差异设定目标。增加肌肉量是体重管理的重要部分,各年龄段都至关重要。对于青少年而言,适度参与体育活动,如篮球、足球以及力量训练,对于促进骨骼发育和增强肌肉力量具有积极作用。而老年人则宜选择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适宜的运动方式,以增强肌肉力量和身体的柔韧性,从而预防跌倒和骨折的发生。科学的体重管理计划,不仅能够有效地减轻体重,增强肌肉力量,并有助于保持健康体重和良好的身体状况。
目前,我市各家医疗机构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展了一些工作,例如东营市人民医院、胜利油田中心医院均开设体重管理联合多学科门诊,对肥胖人群提供“筛查评估干预随访”全流程服务,在体重管理中心可以为患者量身打造一站式体重管理解决方案,同时,在线上开展互联网门诊,便捷居民就医咨询。
摄影:张 晔
编辑:郭竞宇
审核:东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京报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京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新京报的立场及观点。新京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