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片
有研究发现,每年3至5月是儿童加速生长期。这让无数家长绞尽脑汁只为抓住春季成长黄金季,甚至陷入“疯狂补钙”的怪圈。他们希望通过增加孩子户外活动、保证睡眠、补钙等方式,促进孩子长高。然而,在这股热潮背后,一场精心设计的“补钙陷阱”正在悄然上演。这背后到底暗藏多少问题呢?
对于孩子长高而言,钙是关键“砖头”。如同盖高楼,砖头是基础且关键的材料,钙是维持人体神经、肌肉、骨骼系统、细胞膜和毛细血管通透性正常功能的必需物质。孩子骨骼的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钙来支撑,没有足够的钙,就像盖楼缺了足够的砖头,高楼难起,孩子的身高也会受限。
随着科学育儿观念的普及,市场上各类补钙产品层出不穷,其中不乏钙镁锌、钙铁锌同补,甚至添加γ-氨基丁酸等多种成分的产品。家长往往抱着 “补得全,长得快” 的想法,竞相购买,却陷入了多成分叠加的噱头。
多成分叠加可能影响钙吸收
“很多孩子都很难做到三餐营养均衡,所以我会额外给她补充一些钙镁锌等营养素。”北京丰台区的王女士一直都很看重孩子的营养补充,但身为职场妈妈,她很难细致且全面地照顾孩子的一日三餐。
而她的一位宝妈朋友却认为,王女士购买的产品不太适合她要给孩子补钙的初衷。对此,王女士感到有些困惑。
“现在都是钙镁锌、钙铁锌同补,有的补钙产品中还添加了γ-氨基丁酸等成分,这些成分真的越多越好吗?”身为家长的吉先生同样有所疑问。在为孩子选择钙剂产品时,吉先生在五花八门的宣传下,陷入选择困难。
实际上,这些多成分叠加产品,极有可能成为补钙路上的 “绊脚石”。
“成分叠加的优点是使用方便,同时也迎合了部分消费者‘一次达到多种目标’的希望,比如钙镁锌、钙铁锌等,但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对于有效成分吸收的影响。”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临床营养师李宁指出,钙、铁、锌、镁等虽都是儿童成长必需的营养素,铁关乎氧气运输,锌参与多种酶组成,镁对骨骼、肌肉等多方面有重要作用,γ-氨基丁酸也有促进代谢等功效。不过,钙、镁、锌、铁等都是二价阳离子,在肠道内吸收机制相似,会竞争相同吸收通道或转运蛋白。当同时大量补充钙镁锌或者钙铁锌时,像停车场入口同时涌入多辆不同车辆相互挤占,严重影响其他类似元素吸收,导致补钙效果大打折扣,家长花了钱,孩子却没补到该补的钙。
此外,γ-氨基丁酸在我国属于食品添加剂,摄入量有限制,0-36个月婴幼儿食品中禁止添加,可部分不良商家为逐利,产品宣传含糊其辞,家长在不知情下可能给孩子误服,影响孩子健康。
补钙主要考虑摄入量和吸收率
李宁认为,补钙主要考虑摄入量和吸收率两个方面。
“日常膳食中可以多吃含钙量高的食物,如鲜奶、豆腐、鱼类、蛋类等。不过,由于中国饮食习惯中奶和奶制品摄入偏少,仅靠日常膳食较难满足对钙营养的需求,此时可以使用钙营养补充剂。”李宁介绍,具体钙的摄入量可以参考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的建议,参照孩子的年龄段来选择每日所需的钙量,其中9-17岁年龄段建议的摄入量最高,达到1000mg/d,成年后为800mg/d。
而提高补钙吸收率,需要在促进钙吸收的同时,避免不利于钙吸收的因素。
李宁指出,利于钙吸收的主要营养素有维生素D3和维生素K2,维生素D3可以促进钙在肠道的吸收,而维生素K2可促进骨钙素的羧化。骨钙素是一种蛋白质,它可以帮助骨骼矿化,参与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和修复过程,从而帮助维持骨骼的结构和强度。“如果缺乏维生素K2,会增加骨折风险,建议人们在补钙的同时适量补维生素D3和维生素K2来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李宁说。
此外,要尽量避免不利于钙吸收的因素,如食物中的草酸、植酸、鞣酸等,也避免同时大量摄入其他二价金属离子,如铁、锌、铜、镁等。李宁建议,如果多种元素都需要较大量补充,建议错开分别服用。
《中国儿童钙营养专家共识(2019版)》指出,补钙应首选含钙量多、胃肠易吸收、安全性高、口感好、服用方便的钙剂。从含钙量的角度来说,碳酸钙的含钙量最高,为40%,其他常用的钙剂,如柠檬酸钙约为24%;乳酸钙13%;葡萄糖酸钙9%;氨基酸螯合钙15%-25%。儿童补钙可优先选择温和、细腻、高吸收利用率的柠檬酸钙作为钙源,胃肠刺激小,更易于被人体分解吸收。
李宁提醒,家长在为孩子选择钙剂时,安全性和剂型也是要考虑的重要方面,如不能含有铅、镉等重金属元素;优先选择不含香精、色素和人工甜味剂的钙剂;年龄较小的孩子不适合吞咽较大的钙片,可以选择液体状态的钙剂。
【特别提醒】
在儿童健康成长愈发受重视的当下,儿童补钙市场鱼龙混杂。市场上不少多成分叠加的补钙产品,宣称 “功能强大”,实际效果却可能不尽如人意。这些产品不仅误导选择,还可能耽误孩子健康成长,阻碍孩子长高。家长在为孩子选择补钙产品时务必保持理性,将目光聚焦在孩子的真实需求上,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有的放矢地为孩子补钙。
文/张兆慧
校对 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