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最高法答新京报:“立审执”一体化推动保全案件大幅增长
新京报 记者 行海洋 编辑 张牵
2025-04-07 18:51

新京报讯(记者行海洋)“立审执”一体化协调配合,是解决“执行难”问题的重要举措。4月7日,在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布会上回答新京报记者提问时,最高法研究室主任周加海介绍,通过多链条联动,2024年执行案件出现拐点。


周加海表示,最高法高度重视“执行难”问题的解决,在推进执行联动工作的同时,明确提出要畅通完善法院内部治理机制,通过加强立案、审判、执行等不同部门的协调配合,推动矛盾纠纷执前化解。


为此,最高法于去年8月印发了《关于加强立审执协调配合 推动矛盾纠纷执前化解的工作指引》,要求建立“立审执”一体化协调机制,强化“立审执”衔接配合,遏制执行案件快速增长的势头。


在具体举措上,概括起来主要为:强化保全措施应用,加强风险提示和释明引导,开展关联案件检索和信息通知,突出裁判文书主文可执行性,强化审判部门判后督促履行义务,探索保全财产直接扣划,推进财产自行处置,稳慎推进“执破融合”,强化执行异议化解和滥用异议司法规制。


记者注意到,在当天最高法发布的首批执行实施专题指导性案例中,指导性案例254号明确,对于被保全的款项,人民法院在作出生效裁判后、立案执行前,可以根据申请依法对该款项作出扣划裁定。由此全额清偿的,人民法院可以向被保全人出具自动履行证明,避免给自动履行的债务人征信带来不利影响。这种保全财产直接扣划的具体探索,正是人民法院内部“立审执”一体化协调配合的举措之一。


而以往,裁判生效后、立案执行前,即便债务人愿意主动将其被保全的财产用于偿还债务,通常也只能采取两种措施:一是解除保全措施后再由债务人履行相应义务,二是由债权人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但是,前者存在转移财产、逃避履行的风险,后者会影响权利人利益的及时实现,也会造成债务人的信用减损。


通过多链条联动,2024年执行案件出现拐点。周加海向新京报记者介绍了一组数据,以反映“立审执”一体化协调机制成效。在全国法院案件数量仍然增长的情况下,申请执行案件下降6.3%;在执行案件数量下降的情况下,执行完毕率40.13%,增长5.13个百分点,执行到位率54.29%,上升8.1个百分点;保全案件同比增长30.8%,民事裁判自动履行率同比增长6.2个百分点;执行到位金额2.3万亿元,同比增长3.5%,相当于GDP的1.73%。


编辑 张牵

校对 李立军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行海洋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推动经营主体有序退出,企业破产法大修引关注
时事
纠纷止于未诉,昌平法院今年1月至5月新收案件增幅低于全市增幅
时事
一周碳要闻:光伏反内卷再升级(碳报第160期)
财经
中共中央发布意见,依法严惩网络暴力等犯罪!
新京号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审判工作的意见
第一看点
一周碳要闻:新能源“反内卷”显效(碳报第156期)
财经
旅行社非法组织穿越秦岭核心保护区被罚!最高检发布一批典型案例
第一看点
九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机动车环境监管的意见》
时事
新闻8点见丨重要军工设施保护条例公布;天问二号5月29日发射
时事
重庆高院院长:最高法已批准设立重庆国际商事法庭
时事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