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震后曼德勒,生活还在继续
新京报 记者 陶冉 编辑 王远征
2025-04-07 13:16
生命的不屈和一座城市的韧性。

4月的曼德勒,最高气温已达到40摄氏度。白天阳光炙烤着这片土地,偶尔还有风雨来临,但都不能阻挡这座城市恢复的脚步。


4月4日,曼德勒麻哈昂妙足球场临时安置点内的一家三口。

 

新京报特派缅甸记者陶冉

在震区记录下

这十天灾民的生活

 

 

曼德勒的日与夜

 

3月28日14时20分,缅甸发生7.9级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距震中17.2公里的曼德勒是缅甸人口第二多省份,也是该国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是此次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前往灾区进行救援。


4月3日,接到当地群众紧急求助后,救援小组携带消杀装备、破拆工具等重型救援装备,搭乘运输货车赶赴灾区。


4月3日,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在35、75、76号重点搜救点位展开地毯式排查。


4月3日,经过数小时的连续高强度作业,救援队完成对指定区域的全面搜救。经多轮生命体征检测确认,目标区域暂未发现幸存者迹象。


4月3日,救援区域紧邻街道,路上行人来来往往。


4月3日,在严格遵守国际人道主义救援规程的前提下,救援队对作业区域展开全面防疫消杀处理。


4月3日,队员完成消杀作业后,已满头汗水。

 

距离地震已有10天,多方力量的救援与民众的自救都在陆续开展。不少建筑已成危楼,受灾民众带上行李物资住进了安置点。

 

在曼德勒一处荒地上有两处地震受灾民众安置点,相隔2公里,住着800多位灾民。距此5分钟车程的巴图体育馆,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协助缅甸红十字会在此搭建了68顶帐篷,昨日受灾群众领到了人道救助物资,开始陆续入住。


4月5日,Mandalar Thiri体育场内的灾民在树荫下乘凉,旁边放着他们带出来的物资。


4月6日,一家人围坐在树下乘凉。


4月4日,安置点内,受灾群众用木棍、布料搭建起帐篷。


过去几天,受灾群众从家中搬出尚能使用的家具与衣物,运向“临时的家”,电扇、蚊帐、凉席……几位妇女将大块大块的布拼接起来,铺在树荫下,再支上蚊帐,供家人们休息。


4月4日,一处曼德勒的安置点,一位受灾民众打电话报平安,远处一灾民运送着行李物资。


4月4日,一处曼德勒的安置点,灾民们搭建的临时帐篷。


4月4日,曼德勒麻哈昂妙足球场临时安置点,受灾群众席地而坐。

 

每天,载满救援物资的车辆都会前往各个安置点发放物资,居民们早早开始排队,等待发放物资,领取饮用水、米粥、饼食等。道路上,摩托车和电动三轮车逐渐多了起来,拉人、拉货,大家忙着盘点、整理家中的财产。

 

4月5日,曼德勒综合医院外,在医院外候诊的灾民。路上车和人都多了起来。


4月5日,曼德勒综合医院旁搭设的安置点外,受灾群众排队领取午餐。


4月4日,曼德勒麻哈昂妙足球场临时安置点内的受灾民众领取午餐。

 

距离安置点不远处,是缅甸境内第一大河伊洛瓦底江,40摄氏度的高温天气下,这里成了最佳的避暑地。几名皮肤黝黑的少年穿着短裤站在岸边,一个接一个跳入水中。溅起的水花,引起同伴们的一阵欢呼。旁边的空地上,一名少年正跟宠物狗相互争抢着从废墟中拣出来的足球。


4月5日,小朋友在伊洛瓦底江岸边玩耍。


4月5日,伊洛瓦底江的岸边,尽是地震摧毁的房屋建筑。


4月5日,曼德勒综合医院旁搭设的安置点外,小朋友在路边冲凉。


4月4日,曼德勒综合医院旁搭设的安置点,小朋友在安置点内理发。

 

当地时间4月5日晚间,一场狂风暴雨突然来袭,豆大的雨点砸向安置点,不少帐篷被掀翻。大人们从睡梦中惊醒,一边安抚着受惊的孩子,一边手忙脚乱地抢救物品。第二天,烈日依旧,居民们将大雨打湿的衣物就地晾晒,一切又恢复如常。


4月5日,曼德勒的一处灾民安置点,受灾民众将衣物席地而晒。


4月5日,Mandalar Thiri体育场内的受灾灾民将晚上用来休息的地垫移至阴凉区域。

 

夜晚,安置点的应急灯亮起,照亮一个一个帐篷。帐下窸窸窣窣,居民们用手机光照亮桌上的纸张,规划着明天要做的工作;几个孩子专注地围看着一部手机,时不时传来笑声。一旁的蚊帐中,母亲用小木棍和硬纸板做了把简易扇子,边给孩子扇风,边哄睡孩子。


4月4日晚,在缅甸曼德勒市的一处安置点,一位小朋友在雨棚下祈祷。


4月4日21时,在缅甸曼德勒市的一处安置点,200多顶帐篷亮起星星点点的灯光。受灾民众在应急灯光下忙碌。


4月4日晚,在缅甸曼德勒市的一处安置点,受灾群众借助手机灯光吃饭。


4月4日晚,在缅甸曼德勒市的一处安置点,应急灯光下,小朋友们在救灾帐篷里通过手机“追剧”。


4月4日晚,曼德勒的一处安置点,灯光照亮了蚊帐,家长正为小朋友扇风。

 

震后十天,历经摧残的曼德勒,生活仍在继续。孩童的笑声,大人的坚韧,展现着个体生命的不屈,也体现着一座城市的韧性。


4月6日,巴图体育馆安置点,小朋友入住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援建的帐篷后,在安置点玩耍。不远处是一座因地震而倾斜的建筑。

 

 

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影报道

编辑 王远征 张湘涓

校对 杨利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陶冉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动态丨归来仍少年,欢迎99级电编续本校友回家!
新京号
每日一福丨从土洞到新房,看 60 年幸福 “升级”
新京号
【第一集】从未停更的大地史书——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北京
看!遵义老人们的多彩生活
新京号
建筑学家俞孔坚在巴西坠机事故中遇难 总统卢拉发文悼念
第一看点
怀柔夜话丨雁栖湖徒步——一场不止于行走的“怀柔答卷”
新京号
美团骑手社保补贴将覆盖全国,“大病关怀”覆盖骑手及家人
消费
千里皖赣第一岗,在芜湖!
新京号
私域直播间骗局:主播制服“反派”夺回“宝贝”,高价卖给老人
时事
吴征镒植物学奖揭晓,植物医生解勇:以行动践行 ESG 使命
商讯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