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为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指明前进方向、提供重要遵循。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应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走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前列,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强有力支撑。
一
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高校应坚持正确办学方向,深入推进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德育贯穿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过程,有力解答好教育的根本问题,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正确引导和精心栽培,最需要汲取科学思想理论的养分。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学术优势,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全面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相应的学科方向和课程教材,加快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建设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思政金课,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耳入脑入心;围绕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等开设一批专业课程,促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深入挖掘各类课程育人功能,增强协同育人效应。
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涌现出一大批成功案例,积累了鲜活的实践经验,为讲好“大思政课”提供了宝贵资源。高校应运用好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完善实践育人体系,构建实践育人平台,引领学生深入思考成功案例所蕴含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刻剖析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增强实践育人广度深度,教育引导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当代大学生成长在网络时代,高校应把握新时代育人规律,不断拓展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积极开发数字资源,通过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增强思政教育的互动性、体验感,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培养人、熏陶人、锤炼人。
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哲学社会科学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群建设,深化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研究、学理化阐释。坚持“两个结合”,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厚植学术根基,深入研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总结提炼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学术概念、学术范畴,加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引领青年学生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二
聚焦国家战略需要,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发展格局,对我国加快推进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提出迫切要求。全面提高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强化对强国建设的支撑度和贡献力,是高等教育时代责任的集中体现。高校作为“高精尖缺”人才的供给高地,应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有力服务国家战略需要。
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机制。学科建设是高校的发展根基,事关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高校要坚持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优势学科。推动学科专业内涵更新,主动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聚焦“卡脖子”问题,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国家急需的高精尖缺领域,主动适应新型研发模式变革,重点布局与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相适配的学科专业。推进存量学科专业优化,加强传统学科转型升级,凝练更多符合新质生产力和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学科方向。支持“冷门绝学”建设,进一步立足长远、突出特色、提升优势,促进各学科协调发展。大力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培育具有学科建设属性的交叉学科,高度关注重大科学发现和新兴学科的产生,通过多学科协同联动、融合互通,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大力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我国正处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阶段,新产业、新业态对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的需求发生深刻变化。高校应面向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把提高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作为重点,推动教学与科研深度融合,注重学科教育和产业实践紧密结合,构建产学研有机衔接的育人新载体,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努力打通学术前沿、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链条。不拘一格探索创新人才超常规选拔培养模式,扩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适配的人才培养规模,贯通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与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进一步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效。强化科研引领作用,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环节突出科研特点,引导学生坚持“四个面向”开展研究性学习,激发前沿探索能力,提升创新实践素养,为解决国家面临的“卡脖子”难题夯实基础。加强与政府、社会、企业的协同育人,强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打造“创新性+探索性”实践项目和平台,将产业一线的前沿技术、现实问题转化为教学科研内容,在集聚各方力量中不断提升育人优势。
构建高水平数智教育体系。当前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迅猛发展,高等教育的学习环境、教学形态等正在经历系统性变革,高校要紧紧抓住科技与教育系统性融合的时代机遇,以数智技术为教育赋能。着力建设数智化教学体系,深入推进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新技术教学应用,优化智慧教学环境,夯实数字化资源体系,支撑卓越人才培养。全面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与技能,强化教师运用前沿科技因材施教、开展创新性教学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适应学习方式变革,提升学生利用新技术进行深度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能够胜任数字智能时代需要的人才。以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为契机,推动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的普惠性供给,搭建面向社会公众的数字化教育平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推动各类型各层次人才竞相涌现。
三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履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使命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高校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深刻认识新兴产业竞争节点快速前移、科技创新的战略导向和体系化程度持续增强的趋势,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在引领未来的前沿领域课题上深入探索,融入新型举国体制,大力整合创新力量,在有组织科研上有新突破、新作为。
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强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是建成科技强国的重要根基。高校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以国家急迫需求和长远需求为导向,构建跨专业、跨学院、跨学科、跨学部的协同创新机制,推进从单点创新到体系化创新的突破,在重大领域基础研究中发挥关键组织作用,实现更多“从0到1”的源头创新。结合基础研究特别是原创性基础研究难度大、周期长、风险高等特点,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鼓励开展高风险、高价值的基础研究,努力提出原创基础理论、掌握底层技术原理,筑牢科技创新根基和底座。
提升高质量科技供给水平。面对大科学时代创新范式变革,高校应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以系统思维推进有组织科研,打破学科边界、整合优势资源,依托大平台承担大项目,凝聚大团队形成大成果,聚力打造支撑重大科技攻关的战略力量,不断提高“揭榜挂帅”能力。聚焦“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积极推动创新联合体建设,牵头建设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重要创新平台,密切与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的协同联动,加强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的攻关创新,不断增强学术影响力、学科发展带动力和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力,助力国家提升强大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重点领域、重点产业,不断创新科研组织方式,完善产学研联合协同攻关体制机制。打造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共建新型科研机构,开拓校企地“共同出题、共同答题、共同阅卷”合作新模式。加强与龙头企业、高科技企业的全方位合作,建立健全“科研—产业”对接对话机制,有效打通科技成果供给侧与需求侧的联通渠道,拓展协同创新的广度和深度。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加强科技成果转化部门及人才团队建设,赋予科研工作人员在知识产权等资产处置上更大自主权,充分发挥国家大学科技园作用,利用科技金融加强对高校技术转移的支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堵点、卡点、断点,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构建教育支撑科技和人才的长效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高校应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认真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动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以党建引领高等教育改革,走在教育改革前列,不断激发高等教育创新动力、发展活力。
确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应确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有效发挥指挥棒作用。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坚决“破五唯”,形成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强大支撑。构建科学化、立体化、动态化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健全覆盖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劳动实践的“五育并举”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完善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机制,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推动教育家精神嵌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强化教育教学在教师评价中的突出地位,重点考察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学生成长等育人实效,形成优秀人才竞相从教、卓越教师不断涌现的良性循环。优化学术评价标准,健全以质量、贡献、特色为导向的学术评价体系,构建突出中长期周期导向的支持机制,鼓励持续研究和长期积累,构建符合学术发展规律与人才成长规律的优质学术生态。
完善学校管理体系。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升依法治教和管理水平,是办学治校的重要保障。坚持和完善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领导体制和治理体系,推进决策、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健全以章程为核心,规范统一、分类科学、层次清晰、运行高效的学校规章制度体系,夯实依法自主办学的制度基础。完善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治理体系,尊重学术自由、健全学术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学生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健全师生代表参与学校决策的机制,保障师生依法、依学校章程有序参与学校管理,进一步凝聚高质量发展合力。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高校教师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科技攻关的骨干力量。落实好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着力培养造就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把广大教师锻造成为立德树人的“大先生”、科技自立自强的“主力军”、教育强国建设的“先锋队”。聚焦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创新人才等群体,着力破除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保障等方面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建立健全以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为核心的资源配置机制,让顶尖学者在科研攻关布局、凝练重大科研方向、组建大科研团队等工作中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为青年教师提供长周期高强度稳定支持,切实减轻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最大限度用活人才资源、激发人才效能,让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
深入推动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教育对外开放是融汇全球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引擎,对促进产出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成果,吸引、集聚和培养具有世界顶尖水平的人才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持续汇聚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的强大动力。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创办更多高质量的海外学习交流项目,提升学生赴海外学习交流的广度、深度和频度,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力和全球塑造力。改革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提升全球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不断提升留学生培养质量和水平,培养更多知华友华、造福世界的优秀人才。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积极发起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建设大科学装置、主持重大国际科研项目,通过推动全球科技协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营造一流创新生态,与全球合作伙伴共同应对时代挑战,不断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为我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贡献新动能。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新征程上,高校必须深刻认识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进一步发挥好高等教育的重要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积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和发展实践,助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
(中共北京大学委员会)
信息来源 | 红旗文稿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京报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京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新京报的立场及观点。新京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