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张亚东绿城七年:规模“三级跳”、排雷,留给接棒者一道考题……
新京报 记者 段文平 编辑 杨娟娟
2025-03-27 21:28
张亚东,中交进入绿城后的关键管理者。

3月27日,绿城中国一纸公告,宣告了张亚东时代的落幕。

绿城中国公告称,张亚东因工作安排辞任执行董事及董事会主席,接替者是“中交系”刘成云,在中交任职34年。

张亚东这位在绿城深耕七年的掌舵者,体制内出身,并非老“中交人”,但却是中交进入绿城后的关键管理者,不仅带其完成了新老交替、民企与央企的混改,更是将绿城中国的销售额从千亿级别一路推上三千亿高峰,稳定在头部阵营,并在土地市场“攻城略地”,成为房地产深度调整周期活得比较好的混合制房企。

从副市长到房企掌舵者

11年前(2014年),绿城中国遭遇资金链危机,创始人宋卫平将24.288%股份出售给了中交集团,与九龙仓并列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次年,中交集团成为绿城中国单一大股东,完成了对这家知名房企的战略控股。

中交入股初期,绿城仍由宋卫平及其管理团队主导运营。直至2018年8月份,“中交系”张亚东接替“宋氏门徒”曹舟南,被委任为公司执行董事及行政总裁,成为中交意志的执行者。2019年7月,宋卫平退出,张亚东出任董事会主席,绿城中国进入了“张亚东时代”。

事实上,张亚东并非老“中交人”,他在中交的时间非常短暂。在此之前,张亚东在体制内工作,曾任大连市政府副市长,大连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政府+央企的履历,使张亚东成为务实派管理者,更加强调规模化,注重周转效率,推动绿城向“规模+利润”平衡发展。仅仅用三年时间,在其带领下,绿城中国的销售额就从千亿升至三千亿梯队,并进入头部阵营。

在张亚东的主导下,绿城中国还进行了多次的组织架构调整。2019年1月份,绿城的组织架构继半年前后进行调整,在“11+5”轻重布局基础上,优化组织架构,调整为“8+3”,即将16家子公司整合缩减为11家。与此同时,新成立4个事业部。业绩导向下,2023年,绿城中国启动了新一轮架构调整,精简组织,合并区域,收缩人员。

除了管理绿城中国外,张亚东还是推动绿城代建分拆上市的主要决策者。2020年7月10日,绿城管理在港交所主板成功上市,成为“代建第一股”。

三年“军令状”与绿城规模扩张

张亚东执掌绿城中国的这七年,“规模化”是一个非常显著的标签。

进入绿城后,张亚东就提出了“三年业绩计划”,即2019年到2021年,销售额目标分别为2000亿元、2500亿元、3000亿元。

张亚东治下的绿城中国,就像一台上足了发条的规模机器。2019年-2021年,绿城中国合同销售金额分别为2018亿、2892亿元、3509亿元,实现了“三级跳”。

2022年,绿城中国实现3003亿元的销售额,虽未完成3300亿元的业绩目标。不过,根据克而瑞榜单,绿城中国凭借全口径销售额2128.1亿元,挺进TOP10,排名第8。此后,稳居在第一阵营。

当这些数字被一一兑现后,张亚东又画下“战略2025”的更大蓝图——4500亿开发、1500亿代建、400亿新兴业务。尽管从目前来看这一目标大概率不会实现。

不过为了支持规模增长,绿城在土地市场开启“扫货模式”。

2019年,绿城新增项目共计54个,总建筑面积约为1236万平方米,总土地收购金额约691亿元。

691亿拿地只是“开胃菜”。2020年,绿城新增项目85个,总建筑面积约2041万平方米,同比增加65%。预计新增货值3288亿元,同比增加60%。

2021年,绿城在42座城市新增项目101个,总建筑面积约 1751万平方米,预计新增货值3137亿元。

此后,随着房地产市场变化,绿城整体拿地收缩,2022年新增项目27个,总建筑面积约 408万平方米。2023年,新增项目38个,总建筑面积约557万平方米。

虽然整体拿地数量减少,但是,绿城在核心城市接连拿下“明星地块”,引发市场关注,诸如2024年拿下苏州工业园区双湖板块、上海徐汇区滨江小米地块、杭州上城区四堡七堡地块、北京功德寺地块等,不是刷新城市地价纪录,就是刷新了全国纪录,被称为“地王收割机”。

土地市场的高质量拿地,让绿城能够在市场调整周期,保持规模的稳定。

财务排雷与盈利考验

在规模上涨的背后,张亚东给绿城开出的另一剂猛药是“财务排雷”。

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从张亚东上任那一年,绿城就开始了连续三年的大额减值计提。2018年绿城若干资产的减值亏损计提与拨回为17.35亿元,2019年是13.76亿元,2020年是13.34亿元。2021年,这一数据下降为4.55亿元。

不过,随着市场调整,绿城再次大额减值计提,2022年、2023年分别是15.75亿元、16.21亿元。

2024年上半年,绿城减值计提规模更是达到17.5亿元。

主动进行大额资产减值计提与拨备处理,势必会拖累绿城的盈利表现。

2024年上半年,绿城实现收入695.62亿元,同比增加22.09%创历史新高,但由于大额资产减值,股东应占利润却同比下降19.6%至20.45亿元。

绿城在财报中称,利润下滑一方面是受整体市场下行及限价影响毛利率有所下滑,另一方面是根据市场环境变化,计提若干资产的减值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净额17.5亿元,去年同期为4.62亿元。

除了减值计提影响盈利表现外,绿城的争抢“地王”,或许会拖累盈利恢复。绿城2024年上半年新增项目个数、总建筑面积等虽然下降,但是楼面价却从2023年同期的12233元/平方米升至14408元/平方米。

一边是规模,一边是利润,如何平衡,对于绿城来说,仍需要解题,而接棒者刘成云,这位34年的老“中交人”,是否能够做好平衡,让我们拭目以待。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段文平

编辑 杨娟娟

校对 柳宝庆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段文平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