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手电动车卖车16万,换电池却要22万”的话题近日引发关注。据报道,上海车主张先生8年前花80万元买的Model S,现在换电池要22万元,而作为二手车出售才卖16万元。随着首批新能源汽车正在逼近质保大限,关于电池寿命的消费焦虑正在蔓延,消费者面临的不仅是续航衰减的困扰,更是电池与整车寿命不匹配、脱保后更换成本高昂的现实。
不同于传统燃油车,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零部件,不仅价格昂贵,且衰减不可逆,一旦电池进入老化期,整车价值就会不断缩水。对于新能源车主而言,“整车仍能正常运行时,电池却可能已经进入衰退期”的焦虑简单却很扎心。
一方面,车企虽有“8年或16万公里”质保营销,但一旦过保,消费者只能面对昂贵的电池更换成本;也有部分车企推出“终身质保”的概念,但往往也有诸多前提条件限制。现实中,一旦脱保,高昂的换电池成本导致部分车主干脆“以换代修”,提前淘汰原本仍可使用的车辆。
另一方面,消费者买的是整车,电池具有核心价值,但电池寿命却未能匹配整车生命周期,电池衰减与高维修成本导致新能源车在二手市场折价严重,进一步影响新能源二手车的流通,或使其处于低流动性的恶性循环中。
当下,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持快速增长,渗透率持续攀升,破解电池质保困局已成行业当务之急。如何才能让消费者摆脱“脱保焦虑”?
首先,增强电池循环寿命或为关键,通过技术研发,让电池与整车的寿命周期一致,甚至超出整车的寿命周期,从根本上解决这一消费痛点。
其次,构建涵盖售后维修与健康评估的标准化电池管理体系,如果车企或第三方机构能建立公正、透明的电池健康评估体系,以及更完善的电池诊断、修复和更换机制,甚至推行电池以旧换新计划,车主就能更清晰地预估未来的电池使用成本,获得维修成本更低的售后方案,例如更换单体电芯而非更换整体电池包。
再者,车企进一步推出更合理的电池质保方案,对“缩水”质保政策进行监管。
此外,电池并非单纯的消耗品,而是可回收和梯次利用的资源,但目前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尚未成熟,导致退役的动力电池难以实现真正的价值。建立更完善的回收利用体系,让废旧电池仍具有价值,降低消费者更换成本。
站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高速路上,更多现实问题逐步显现,“脱保焦虑”不仅是警钟也是革新的机遇。新能源汽车不能成为“快消品”,而是要成为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产品,不能让消费者为行业痛点买单。
新京报贝壳财经车评员 王琳琳
编辑 杨娟娟
校对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