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拉松比赛退赛,一般发生在什么时候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跑者最不喜欢,可似乎又绕不开的一个话题:退赛。
为什么突然说这个呢?
起因就是这次东京马拉松,来自青山学院的太田苍生,职业生涯的首场全马,前20公里轰出58分07秒的炸裂成绩,平均配速254.
如果能用这个配速坚持完全程,他的首马成绩将会来到恐怖的2:02:37。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难道这小子首马就能震惊世界,打破亚洲纪录,成为世界超一流选手吗?
最后,太过激进的太田停在了35公里处,因为低体温温和低血糖,他选择了退赛。我们当然感到遗憾,但太田所遭遇的退赛,却也是马拉松比赛的一部分。
同一场比赛,209完赛的杨绍辉赛后采访时,也坦言在15到20公里时掉速、身体不适时,几次萌生过退赛想法,最终说服自己完成比赛的反而是自己一向沉稳老练的性格。
可沉稳老练就意味着不会退赛了吗?
去年巴黎奥运,沉稳老练的基普乔格,也出人意料地在31公里时,掉头转身,选择了退赛。背部的疼痛让他感觉无法坚持。长跑之王贝克勒退赛的经历就更多了,你能说他不够沉稳老练吗?
所以,退赛和沉稳老练、年少轻狂,其实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退赛,更多的是成熟跑者,比赛决策的一种选择。
出现身体不适之后,要不要坚持?
这本身就是一道无解之题。
太田苍生、基普乔格、贝克勒选择退赛,我们当然感觉很遗憾,但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但人生又不止一场马拉松,业余跑友在跑马时,同样也会面临退不退赛这样的两难。
如果真的觉得身体不适,无法坚持,脑海里出现退赛两个字时,也不必感到难为情。
想想基普乔格、贝克勒、太田苍生的例子,退出,是为了更好地归来。
聊了那么多,你有几次退赛的经历呢?评论区分享一下吧。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京报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京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新京报的立场及观点。新京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