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化享有“中国医药城”的美誉。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通化市市长高山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介绍了当地医药健康产业、特色农业产业等情况。
他表示,2024年,全市规上医药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4%,全年医药健康产业总规模达到658亿元。下一步,通化市将全力打造具有通化特色的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新格局,力争到2026年打造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通化市市长高山。通化市政府办供图
谈医药健康产业
将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
新京报:通化享有“中国医药城”美誉,医药健康产业是通化“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之一,目前发展态势如何?
高山:作为全国首个“中国医药城”,多年来,我们一直深耕医药健康领域,现已形成涵盖中药、生物制药、化学药、医疗器械等多领域的完整产业链。2024年,全市规上医药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4%,在冶金行业承压下行的情况下,带动全市工业增加值实现了3.8%的逆盘增长;东宝二代人胰岛素市场份额跃居全国第一,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在俄罗斯上市、填补了世界空白,全年医药健康产业总规模达到658亿元。
新京报:未来通化将如何提升医药产业竞争优势,推动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高山: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实施医药健康产业冲刺千亿级经营规模三年行动,全力打造具有通化特色的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新格局,力争到2026年打造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一是项目带动。聚焦中医药、生物药、化学药、医疗器械和健康食品的主攻方向,全力以赴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医药产业集聚发展。特别是在生物药领域,通化是新一轮东北全面振兴战略中布局的三个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之一,我们将加快推动安睿特二期、安宇生物制品生产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
二是既有挖潜。最大限度挖掘现有资源潜力、释放增量。深入推进医药产业“排产、产能、配套、结算、人才、创新”六个回归,推动通化药企回归布局,释放增量。继续实施好MAH(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生产制造基地建设,鼓励企业盘活具有市场潜力的重点品种,提升现有药品药号的利用率。同时大力培育扶持企业发展,力争到2026年,培育产值超10亿元企业7家以上。
三是产品升级。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目标,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比如,在中药领域以人参为重点,在产品端发力,推动企业技术研发、产品创新,深度开发人参精深加工产品。比如,在化药和生物药领域,加快推进胰岛素类似物迭代和重组人白蛋白、疫苗、重组A型肉毒毒素等创新药物产业化,加快金马1.1类新药上市批复进程。
四是延链扩能。强化国家级医药高新区、化工园区等平台功能和承载能力,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有针对性开展“靶向招商”,建强延伸产业链条。同时,推动医药健康与旅游、商贸、养老、乡村振兴等领域深度融合,促进医学、医药、医养、医美互动互促、集群发展。
谈乡村振兴
人参、林蛙等特色农业产业“多点开花”
新京报: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做出了部署。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的发展,在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方面,通化市下一步将开展哪些工作?
高山: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要求我们“积极发展生态养殖,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食品细加工”,为我们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加快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通化市始终在积极探索“小切口破题、大纵深发力”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做好“土特产”文章,人参、林蛙、优质大米、鲜食玉米等农业特色产业“多点开花”。
在人参产业上,去年,通化市人参产业总产值达到403.16亿元、同比增长15.19%,站稳了全省的“半壁江山”,形成了“买好人参到通化”的业内共识。接下来,我们将持续推行“好林+好种+好法+好品牌=好人参”的林下山参发展体系和“良田、良种、良法”等为主体的园参发展路径,突出种植、溯源、检测、加工、流通、品牌建设等重点环节,在数字赋能、科技创新、集群发展、市场开拓等方面求新求变,加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让通化人参真正从“货真价实”走向“优质优价”。
在优质稻米产业上,通化地处我国黄金水稻生产带,通化县西江、集安新开河大米曾为清朝皇家御用;柳河县、辉南县生产的优质富硒和火山岩稻米备受市场青睐。通化稻米的品质、口味双优,已经成为优质米、高端米的代表。下一步,我们将对标高端品牌,从优良品种推广、知名企业培养、营销渠道拓展等环节入手,充分挖掘通化大米品种、品质、品牌潜力。同时,做好“稻米+”文章,促进稻米产业与休闲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在林蛙产业上,自明代始,林蛙油即为贡品,我们不仅注重林蛙养殖和林蛙油提取,更注重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实现林蛙精深加工。比如,通化康元生物公司从林蛙皮中提取出抗菌抗病毒活性因子,推出了林蛙抗菌肽、林蛙胶原蛋白、林蛙多肽、氨基酸及钙等产品,拥有发明专利10项。通过这些科研成果转化,不仅实现了林蛙皮、骨、肉、油、卵资源的综合利用,还大幅提高了林蛙产业附加值。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发展生态友好型林蛙增养殖产业,推动制定林蛙加工企业、行业标准,积极争取林蛙油进入药食同源目录、林蛙多肽纳入化妆品原料目录,进一步带动林蛙上下游产业整合发展,促进行业集聚式发展,真正将“小林蛙”做成“大产业”。
谈兴边富民
持续擦亮边境乡村旅游特色品牌
新京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通化作为边境城市,在下一步工作中将如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统筹推进兴边富民行动?
高山:通化边境线长203.5公里,沿线坐落着37个边境村。兴边富民、稳边固边是通化市的重要责任,我们将通过产业兴边、开放活边、强基固边等多项举措,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边境和美乡村,绘就出新时代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的绚丽画卷。
坚持产业兴边,增强发展动能。围绕G331国道建设,发展民宿、露营地、采摘园等边境农文旅融合产业,创新设计更多边境村旅游线路,重点推进太极湾景区、世界文化遗产高句丽文化旅游廊道、抗美援朝第一渡文化体验区等项目,持续擦亮边境乡村旅游特色品牌。大力发展农特产业,因地制宜打造生态养殖村、地产水果村、林特山珍村,提升边境村发展能力和水平。
坚持开放活边,发展外向经济。重点建设集安边境经济合作区,加快推进进出口加工区、仓储物流保税区等功能区建设,不断完善交通及配套设施和海关作业场所,提升口岸人流通行和货物吞吐能力。推动边境经济合作区与国家级医药高新区、陆港经济开发区互动发展,积极探索发展跨境电商等新业态,逐步形成口岸带动、腹地支撑、边腹互动的发展格局。
坚持强基固边,建设和美乡村。加快补齐边境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集中力量提升边境村域内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重点抓好集丹线至下活龙边防公路等项目建设,新建柏油路、水泥路、防护堤等基础设施,改善边境村生产生活环境,同步提升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实施好“数字边防”“智慧边防”工程,不断提高稳边固边水平。
坚持政策强边,提升集聚能力。健全完善引人留人机制;依托“渔·坞”精品民宿、“果·宿”露营基地等边境村的特色“吉乡农创园”,吸引社会各界到村开展培训、研学等活动,更好聚集人气、增添活力。发挥行业部门政策作用,开发稳边固边公益性岗位等,激发群众参与守边护边工作热情。开展冬捕、花朝节、公路自行车公开赛等节事活动,促进边境村人气兴旺。
坚持民族睦边,凝聚发展合力。稳步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深挖边境地区红色文化、边关文化、历史文化资源,全面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为兴边富民工作营造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白爽 校对 刘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