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非遗传承在顺义|看张镇刘氏风筝绽放的手造之美
北京顺义
2025-03-10 15:25
进入北京顺义阅读更多内容


非遗

 

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散落在历史文化长河中

 

串联起往昔与今朝

 

顺义

 

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

 

孕育和传承着丰富多彩的非遗

 

顺义融媒推出《非遗传承在顺义》栏目

 

带您一起领略传统技艺的独特韵味

 

本期我们走近

 

张镇刘氏风筝

 

 

‌沙燕、凤蝶、雄鹰、蝉……在张镇的一家工作室内,各种造型的风筝让人目不暇接。与普通风筝不同的是,这些都是非遗传承人刘学珍纯手工制作的。这就是张镇刘氏风筝,入选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刘会仁与他制作的风筝。(资料图)

 

 

刘会仁制作的风筝曾被CHINA DAILY报道。(资料图)

 

创始人刘长发曾是清代宫廷造办处彩扎司的工匠,主要为宫廷制作风筝、灯笼等手工艺品。其子刘会仁受到熏陶也爱好风筝制作,约1930年,他从事风筝制作生意,注重装饰性、工艺性,最终形成现在的张镇刘氏风筝风格。刘学珍是刘长发的孙女,是张镇刘氏风筝第三代传承人,后又将技艺传给女儿李燕名。

 

张镇刘氏风筝传承人

 

第一代

 

刘长发

 

第二代

 

刘会仁

 

第三代

 

刘学珍

 

第四代

 

李燕名

 

 

张镇刘氏风筝工作室。

 

 

刘学珍制作风筝骨架。

 

“张镇刘氏风筝骨架选用上好的毛竹,阴干3年才会变得有韧性。丝绢均是用南方的蚕丝织成,颜色是遵循宫廷的古方调配,可长时间保持鲜艳。”刘学珍说。每一只手工风筝都浓缩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匠心精神。

 

张镇刘氏风筝属北京宫廷风筝,分纸糊与丝绸两种,其中丝绸风筝尤具特色。“丝绸风筝色彩艳丽,具有庄重、典雅的艺术风格。”刘学珍介绍,“我耗时最久的作品是一条‘龙’造型的风筝,当时花了三个月,风筝总长150米。”

 

 

 

刘学珍(右)指导女儿李燕名制作风筝。

 

李燕名今年40岁,从小耳濡目染,她对风筝制作也很感兴趣。2020年起,她正式和母亲一起学习张镇刘氏风筝制作技艺,精益求精。“我会把张镇刘氏风筝发扬光大,让更多人认识到风筝的工艺性。”说起传承,李燕名信心满满。

 

 

李燕名为孩子们讲解风筝种类。

 

 

刘学珍指导孩子制作风筝。

 

如今,刘学珍和李燕名积极宣传推广非遗技艺。在张镇综合文化中心,她们为孩子们讲解风筝的种类、制作技艺,并手把手指导大家制作简单的拍子风筝。“我对手工风筝的制作技艺越来越感兴趣了,看到自己完成的作品,特别有成就感。”学生马曼妮说。

 

各类风筝造型。

 

 

镜框风筝。

 

张镇刘氏风筝与时俱进,创新推出了伴手礼——镜框风筝,既展现了张镇刘氏风筝的制作技艺,也考虑到携带方便、便于保存等特点,受到青睐。

 

非遗

 

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闪耀着智慧、勤劳与匠心的光芒

 

聆听了传承人的坚守心声

 

让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非遗

 

记者、摄影 康迎节

 

文编 丁月

 

美编 屈义利

 

部分供图

 

部分内容参考书籍《我们的记忆·顺义非遗》

 

来源:北京顺义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京报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京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新京报的立场及观点。新京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推荐
大戏看北京文艺资讯丨话剧《远方的拉萨河》谱写雪域青春史诗
娱乐
大戏看北京文艺资讯丨《罗密欧与朱丽叶》,交响乐与戏剧的碰撞
娱乐
做好文化赋能 谱写齐鲁华章
新京号
十月好去处丨来烟台这样玩→
新京号
大戏看北京6月文艺资讯 | 端午约《九歌》,共赴高远处
娱乐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