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和“两高”工作报告。2025年“两高”报告有哪些主要内容?第二场“部长通道”开启,有哪些亮点信息?
今年我国将制定哪些法律?
3月8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赵乐际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的报告。
过去一年,共审议法律案39件,通过其中24件,包括制定法律6件、修改法律14件、作出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4件。同时,过去一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全面实施关于完善和加强备案审查制度的决定,对公民、组织提出的5682件审查建议逐一研究并依法反馈。
谈到今年的立法工作,报告披露,今年人大常委会预安排审议34件法律案。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将修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国家发展规划法、金融法、金融稳定法等法律。
此外,今年全国人大还将检查工会法、节约能源法、森林法、食品安全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5件法律的实施情况。围绕“十五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若干重要问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强侨务立法等开展11项专题调研。
图/新华社
更多阅读《今年我国将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国家发展规划法、金融法等法律》
“两高”报告十大关键词
3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应勇分别作了最高法、最高检工作报告。
图/新华社
两份报告都提到了哪些内容?哪些案件被写进报告?
更多阅读《“两高”工作报告均提到整治趋利性执法司法,今年将开展专项行动》
第二场“部长通道”要点速览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接受媒体采访。图/新华社
3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二场“部长通道”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接受媒体采访。就生态环境、粮食安全、移风易俗等热点话题进行回应。
更多阅读《生态环境、粮食安全、移风易俗……第二场“部长通道”要点速览》
第二场“代表通道”关注这些热点
3月8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第二场“代表通道”集中采访活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图/新华社
3月8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第二场“代表通道”集中采访活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代表们都在关注哪些热点?
更多阅读《离岛免税、乡村振兴……第二场“代表通道”关注这些热点》
聚焦“AI焦虑”“AI幻觉”,代表委员共话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I)技术近年来发展迅猛,已迅速蔓延至各个领域,尤其是今年初,国产DeepSeek大模型的发布引发了广泛关注,最近不少领域的企业,包括政府部门都迎来了“数智员工”。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认识、使用AI,但同时“AI焦虑”也在互联网上蔓延,不少网友担心AI发展之后,将“抢”走更多的岗位。AI赋能千行百业的时代到来,但也有人指责“AI经常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如何应对AI幻觉,如何辨别真假,已成为公共话题。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就AI延伸出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更多阅读《聚焦“AI焦虑”“AI幻觉”,代表委员共话人工智能》
雷军现场回应被“AI换脸拟声”:网友们也都在投诉
视频/新京报
3月8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北京市代表团小组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提到“加强‘AI换脸拟声’违法侵权治理”,他本人也曾是“AI换脸拟声”的“受害者”。
去年国庆长假期间,短视频平台上曾出现大量“雷军AI配音”的恶搞视频,涉及堵车、调休、游戏等热门话题,雷军现场回应,“开始,我还觉得这是网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但是随着内容越来越多,网友们也都在投诉。”为此,他呼吁尽快出台相关治理措施。此外,他还建议关注网络水军问题。
更多阅读《雷军现场回应被“AI换脸拟声”:网友们也都在投诉》
海尔周云杰回应“在玩梗的网友中选择代言人”
视频/新京报
3月8日,全国两会期间,因“与雷军同框”走红的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周云杰回应表示,自己不想当网红,并透露与雷军进行过交流,探讨未来海尔生态与小米生态的合作。
周云杰表示,同框照在网上爆火后还没来得及与雷军沟通,相信以后会有很多交流,并对网友的关注表示感谢,目前还是集中精力开好两会。
对准备“在玩梗的网友中选择代言人”一事,周云杰认为,只要是热爱海尔、对海尔产品有体验、跟网友有很好互动的,都可以成为海尔代言人。
全国人大代表朱华荣:加快立法与标准制定促进智驾安全
“全民智驾的时代已经来临,或许5年之内就能看到完全自动驾驶技术的落地。”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分享了自己对中国汽车智能化、“出海”的看法。
在他看来,要通过加快自动驾驶系统立法、建立标准体系,更好地促进智驾安全。此外,中国汽车“出海”要构建统一的共性数据库,共同规避潜在风险并避免重复资源投入。
更多阅读《两会声音|全国人大代表朱华荣:加快立法与标准制定促进智驾安全》
依法追诉命案积案,让罪恶无处遁形
3月8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应勇在工作报告中提到,一年来,最高人民检察院配合公安机关开展命案积案攻坚,对发案超过二十年的命案,依法核准追诉336人,伸张法治正义。
在这一组看似寻常的数字背后,是力挽狂澜、重若千钧的正义之举。336人被依法核准追诉,意味着这些“漏网之鱼”,仍将进入法律追究的射程之内,没有谁犯下滔天罪行,还能躲藏在“隐秘的角落”,像无事者一样生活和工作;发案超过20年的命案,也将因为追诉程序的徐徐启动,重新在法律探照灯下“原形毕露”,人们期待的真相,最终会浮出水面。而对命案的受害者及其家人,也将在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后,听闻正义法槌落下的雷鸣之音。
诚然,我国刑法规定了追诉时效,就算是最严重的命案,法定最高刑可为无期徒刑、死刑,经过20年后,一般也就不再追诉了。如果已经追诉的,还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予起诉,或者宣告无罪。立法之所以如此规定,主要考虑的,还是尽可能平衡司法公正与效率。
然而,这种法律上的宽宥,并不适用于全部案件,对于少数命案积案,特别是那些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他们犯下的罪行过于严重,如果因为善于“躲猫猫”,就能逃脱法律的严惩,那么对受害者而言极为不公,更是对正义赤裸裸的嘲讽和挑衅。
所以,刑法在规定追诉时效的同时,也明确了一个“兜底条款”,如果20年以后,司法机关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这一特殊追诉条款的存在,在普通追诉时效条款最大限度体现人道与宽大、确保效率与效益的同时,编织了一条特别坚固的防护带,预留了维护法治的保底手段,以避免少数罪行严重的不法分子“逍遥法外”。详情>>>
编辑 艾峥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