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从“银行土”到“淘金沙”,都是套路 | 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 编辑 柯锐
2025-03-07 14:35
消费者需要擦亮双眼。

▲几十元的网购“淘金沙”就能淘洗出1到3克黄金,单是从成本上看就不合理。图/网络视频截图


价格大多在十元以下的“淘金沙”,商家保证从中可至少淘洗出1到3克黄金。你信吗?


据红星新闻报道,近日,记者在电商平台发现,有不少网店在售卖这类所谓“淘金沙”,不少网友出于好奇购买了,并表示从中确实能挑出金色颗粒,但不确定是不是黄金,有人用手搓火烧都不褪色。有买家发现购买不久,商品就下架了。有专家表示,里面金黄色物品可能是黄铁矿。


目前,1克由千足金制成的饰品价格为600到800多元,几十元的网购“淘金沙”就能淘洗出1到3克黄金,单是从成本上看就不合理。商家再怎么让利,也不可能做这般赔本的买卖。若真能如此轻易淘到黄金,商家恐怕早就亲自上手了,而不会靠卖沙土赚钱。如此违背常识的营销,恐已涉嫌虚假宣传。


只是,对这类“一眼假”的套路,仍然有不少消费者愿意上钩。一方面,不排除一些消费者存在投机心理,觉得不妨一试,反正价格不贵,说不定能捡个大便宜。


另一方面,这也与商家的宣传套路有关。从报道中可知,商家“可以筛选提炼,体验淘金乐趣”的话术,切中了一些消费者“玩玩的心态”。


而类似以出金概率对应不同款式的差别化销售方式,加上“没有达到满意的效果会二次补发”信誓旦旦的承诺,商家把“一眼假”的买卖煞有介事地包装成了“正经生意”。最后,还给出所谓操作说明,让消费者“用盐水浸泡10到29天,再反复淘洗、过滤100次……”,这就成功避过了“七天无理由退货”的平台规则。


待到真的发现上当,大多数消费者往往觉得犯不着为了不到十元的事“大动干戈”,而一些商家吸引大量买家后迅速下架的“快闪式销售”,既能规避平台审核,又能制造“紧俏”假象,诱导更多人上当。


针对这种乱象,相关电商平台当然责无旁贷,需对涉及贵金属交易的商家严格审核,利用技术手段监测异常宣传行为。市场监管部门也应堵住其中可能存在的监管漏洞,维护好消费者合法权益。


但更重要的是,消费者自身需要擦亮双眼。此前,就有“银行土”在网上热销,而今又出现“淘金沙”,可谓套数迭出。天上不会掉馅饼,消费者与其幻想一夜暴富,不如脚踏实地提升自身的创富能力。毕竟,真正的财富密码是轻易买不到的。对把所谓黄金卖成白菜价的这种大忽悠,就别再信了。


撰稿 / 流水(媒体人)

编辑 / 柯锐

校对 / 赵琳

相关推荐
震后曼德勒:日常好像从未被中断
时事
新闻8点见丨揭秘“注水黄金”骗局;起底直播间里的名酒销售陷阱
时事
商务部研究院揭露:美国对外援助的伪善本质和事实真相
第一看点
三年142部电视剧改名大揭秘,说到底只是个符号?丨业内谈
娱乐
又一条适合避寒的自驾线!1000公里,漫游云南最小众的宝藏地!丨滇东南路书
新京号
“骑手招聘”陷阱调查:是“以租代购”,还是套路贷?
时事
龙旗插上月球,催眠宣传抗战:近代中国科幻狂想曲
文化
与阅读有关的,生活
文化
大厂“养猪”:利润诱惑还是AI场景落地?
财经
三星堆,永远“未完待续”
时事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