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当我生的是男孩》| 每日一书
新京报 编辑 王菡
2025-03-06 14:28
这是2025年的第一期新书月榜,期待阅读的你,让蜷缩在围巾里的思想舒展枝桠。本篇为其中的《当我生的是男孩》。

《当我生的是男孩》,[法]奥蕾莉亚·勃朗 著,于歌 译,理想国|云南人民出版社,2025年1月。


推荐理由:


“我希望我的儿子能更理解我——他的母亲,一个女人。我也希望他能成长为一个更自由的男人,既不歧视异己,也不畏惧平等。” 奥蕾莉亚·勃朗写道。奥蕾莉亚是法国的资深记者,长期关注平权议题。作为女性主义者,当生下一个男孩后,她陷入迷茫:担心找不到积极的男性榜样,担心有毒的男子气概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儿子。她周围的女性主义父母越来越多,他们雄心勃勃地想要培养出反对性别歧视的儿子。但具体要如何做呢?


奥蕾莉亚梳理了传统教育对男孩的影响、无意识的性别偏见(甚至她自己也有),她认为开阔男孩的视野很重要。让他们意识到值得尝试的活动很多,比如玩毛绒玩具、过家家、参与家务劳动。好斗、霸道并不是男人的天性,有毒的男子气概是需要被质疑和打破的桎梏。同时,帮助男孩建立和情感、情绪的连接,带他们认识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情绪,培养他们的同理心。这不仅会减轻他们伤害别人的可能性,更能让他们自己获得真正的自由。“接受平权教育不会让男孩成为外星人,只会让他们更能够与这些规则保持距离,并大声反对性别歧视。”


奥蕾莉亚同时也在书中提醒,即使孩子主动选择某些带有性别偏见的玩具、动画片,不要上纲上线,把家庭气氛搞得非常紧张。任何强迫性的、死板的教育只会让结果适得其反。家长可以向孩子展示世界可能性和多样性,但不能代替他们思考。要留给孩子足够的空间,信任他们。当更多家长都能身体力行地带领自己的男孩走出狭隘、残缺的男性视野,未来就更有可能实现平权社会。


撰文/王菡

编辑/李永博 荷花

校对/王心


相关推荐
《当我生的是男孩》|每日一书
文化
是什么让这位父亲如此焦虑?从男孩教育说起
文化
笔与墨:收藏中国及其映照中的另一个美国
新京号
小行星猎人:怀着敬畏之情仰望星空
文化
2025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作品,受到了哪些书的启发?
文化
大声谈论更年期:是动荡,也是令人惊喜的风景
文化
吵闹村的孩子:快乐的童年,让孩子成为健康的“人”
文化
彭凯平×萨尔曼·可汗:你准备好把孩子交给AI了吗?
新京号
纪念诞辰100周年丨奥康纳:倾听鲜活生命的低语与呐喊
文化
勒内·基拉尔论厌食症:现代社会批量生产“时尚受害者”
文化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