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投资于人”,让每个国民都能分享经济增长红利| 新京报评论
新京报 编辑 马小龙
2025-03-06 12:17
“投资于人”,不仅是对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一次深刻探索,也是为了更好地回应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关注全国两会系列评论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图/微信公众号“中国政府网”


据新华社报道,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提到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时表示,未来要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投资于人”的提法广受外界关注。事实上,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样的提法虽是新词,但这一理念此前其实就在决策层的表达之中出现过。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时曾指出,“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口高质量发展同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把‘投资于物’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起来,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建立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


过去四十年间,我们最为熟悉的投资模式应该就是“投资于物”——将资源更多地向基础设施、城市建设等领域倾斜,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投资的主要方向。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投资于人”?从政府工作报告的表述来看,关注人的感受、人的需求是其中的重点所在。


在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当下,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是符合当前历史阶段和客观规律的选择。


过去几十年间,我国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大量的资源被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工业生产等领域,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增长。然而,随着经济步入新常态,传统的增长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在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下,过度依赖物质资本的投资,已经难以持续支撑高质量的发展需求。


从经济增长的视角来看,通过加强消费激励措施和支持居民增收减负,可以直接刺激消费需求,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同时,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又能进一步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整个社会向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再从长期竞争优势的维度来看,随着老龄化加剧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日益突出,“投资于人”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包括对现有劳动人口进行再培训,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还涉及对下一代教育资源的投入,以确保经济主体在全球竞争中持续保持优势地位。


与此同时,还需看到的是,“投资于人”的方向转变,不仅涵盖了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直接关系个人生活质量的领域,也包括了通过创造良好就业环境和支持创新创业来提升个体能力和发展潜力。在这一方向上的尝试和努力,能够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为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提供智力支持,进而成为推动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新引擎。


站在本轮由人工智能引领的科技革命新起点上,从“投资于物”到“把‘投资于物’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转变,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或目标,更重要的,是如何确保这一理念能够转化为实际行动,并真正惠及每一个个体。同时,如何确保投入的资源能够真正转化为个体的福祉,也将会成为政策制定者未来面临的一大挑战。


这也进一步要求相关方面,在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需求差异,特别是那些处于社会边缘或弱势地位的人群。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政策初衷,让每个人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和发展成果。


从以往侧重于物质资本的投资转向重视对人的投资,不仅是对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一次深刻探索,也是为了更好地回应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毕竟,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不再局限于物质层面,而是更加注重教育、健康、文化等多方面的个人发展。通过加大对这些领域的投入,可以提升个体的知识技能水平和身心健康状态,从而让更多人有获得感。


总之,当每一个国民都能分享经济增长的红利,能更深切地感受到自身价值得到认可、发展机会均等时,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就会被充分释放出来,进而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此,通过“投资于人”的思路转变、构建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撰稿 / 陈白(媒体人)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赵琳

相关专题

2025全国两会

相关推荐
120+摊主集合完毕!2025北京图书市集春季场图书摊主介绍
文化
120+摊主集合完毕!2025北京图书市集春季场图书摊主介绍
文化
挑花眼?北大新学期开设通识核心课推荐
新京号
精准医疗时代已至,“未病预防”需求攀升
健康
王毅回答的21个问题
政事儿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时事
年后市集见!北京图书市集·春季场图书摊主完整介绍
文化
“银发海啸”来临,两代人的“孝”观念变革
文化
新闻多一度丨2023年十大流行语公布 有知道的“显眼包”吗?
时事
“一带一路”10周年,要共建更要共赢 | 新京报专栏
观点
热门评论
133****3286
7天前
利梨花声音做榜样。为巾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