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京报讯(记者代文佳)3月3日,2025阿里巴巴公益榜揭晓。柠檬宝宝关爱行动、闲鱼公益宝贝、饿了么“助老e餐”数字化社区服务等13个项目获奖。
2015年,阿里巴巴号召员工每年每人完成3小时公益志愿时,并在第二年开展“阿里巴巴公益榜”评选。从这份榜单里,走出了蚂蚁森林、团圆系统、乡村特派员、高德无障碍导航、医疗AI多癌早筛公益项目等一系列公众熟悉的公益项目。
阿里乡村特派员高泉(图右)和老乡一起采收。受访者供图
2019年,阿里开始派出一批员工扎根乡村一线,探索乡村与互联网结合的新模式。截至目前已累计派出32名“乡村振兴特派员”,用扎实投入,为乡村带去实实在在的帮助。
据了解,十年间,阿里员工自发成立了300多个幸福团,志愿者人数达到了171123人,累计志愿时达到了3508227.9小时。
在全员公益10年间,阿里巴巴有多项产品和服务融入公益,关注用技术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比如去年获奖的医疗AI多癌早筛公益项目。目前,这项技术在浙江多家基层医院进行试点,免费筛查,累计完成40余万人次,总计发现并临床证实的癌症病变共计393例。
阿里达摩院医疗AI多癌早筛公益项目。受访者供图
今年获奖的饿了么“助老e餐”数字化社区服务,是饿了么与政府、社区和公益机构的合作项目,它关注社区困难老人就餐难问题。通过固定骑手派单的“熟人配送”模式,饿了么蓝骑士与老人联系加强。去年,“95后”饿了么骑手王豪飞在给一位独居老人送餐时,发现老人没有像往常一样及时开门,正是他第一时间的警惕和联系,让突发疾病的老人得到及时抢救,转危为安。
在今年获奖的项目中,还有利用AI识别能力为视障客服研发读屏软件、为听障商家店主发明“看得见”的外卖提醒设备,都在传递着温暖。
饿了么为无声小店研发“会发光的盒子”,帮助听障店员无障碍接单。受访者供图
在阿里巴巴CEO吴泳铭看来,十年员工公益之路另一个典型转变是公益与公司产品、服务的深度结合:“做完公益的同学们,又把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和温度带进业务,今天,所有阿里的业务场景中都有公益的设计。”
例如“柠檬宝宝关爱行动”是阿里健康平台在罕见病领域的持续深耕探索。通过首创“以需定供”模式,保障十余种罕见遗传代谢病患儿的特医奶粉需求。同时,推出国内首个“罕见病饮食计算器”,帮助家长精准控制患儿蛋白质摄入量。高德开发了无障碍地图,导航优先提供平路与无障碍直梯,上线两年来已累计为用户提供超过1.5亿次无障碍路线规划。
饿了么“无声骑士”项目为听障群体提供公平、友好的就业环境。通过开发一键外呼、日常电子沟通卡等功能,尽可能降低听障骑手送餐难度,如今,有5000多名听障骑手活跃在饿了么平台上。
闲鱼上线的公益宝贝项目,在循环经济外加入爱心经济,目前普通用户上线了2600多万个公益宝贝,不仅让资源二次循环,也让爱心流转。
淘宝上的“公益宝贝”项目,已平稳运行到第20年,目前公益宝贝在线商品量1.6亿。每年有近200万捐赠商家、超4亿用户购买公益宝贝商品,累计捐赠数十亿元,捐赠订单量超600亿笔,受益人次6000万。
在今年公益榜现场,阿里巴巴公益一号志愿者马云发来号召寄语:“下一个十年,让我们继续人人三小时。”阿里巴巴集团党委书记邵晓锋表示,再小的事情始终坚持,都会产生不可思议的力量。很多业务本身就带有公益基因,因此要继续努力让更多人参与进来,探索出一条以员工公益为底座的大企业公益创新之路。
编辑 杨海 校对李立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