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2027年万台机器人落地、千亿级产业集群…北京具身智能这么干
新京报 记者 程子姣 陈维城 编辑 岳彩周
2025-02-28 21:59
万台具身智能机器人将落地、加快危险繁重岗位的机器人替代……2027年的北京处处都是“具身智能”。

万台具身智能机器人将落地、加快危险繁重岗位的机器人替代、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2027年的北京处处都是“具身智能(应用)”。


2月28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等部门发布了《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下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提出,北京将利用三年时间,力争突破百余项关键技术,推动万台具身机器人规模落地,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


具身智能,简单来说,是指将人工智能融入机器人等物理实体,赋予它们像人一样感知、学习和与环境动态交互的能力。


这一概念虽然早在1950年就已提出,但直到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多模态大模型、高精度传感器等技术的突破,才真正迎来了爆发期。


工信部2025年实施新一轮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其中提到,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开展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制定出台生物制造、量子产业、具身智能、原子级制造等领域创新发展政策。


上述计划的出台,正值具身智能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热潮之际,为北京在这一前沿科技领域的发展绘制了清晰的蓝图。多位专家表示,北京发布《行动计划》意义重大,旨在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具身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北京发展具身智能,需以“技术原创性”和“生态开放性”为核心,通过政策杠杆撬动产学研资源,在软硬协同、场景深耕、国际合作中走出一条“高精尖”路径。


培育不少于50家核心企业,打造具身智能领域产教融合基地


从市场表现来看,近年具身智能的热度持续攀升,春晚宇树科技机器人的亮相再次点燃了国内市场的热情。北京、江苏、重庆、浙江等十几个省份将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写入2025年各地政府工作报告,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升级。


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发布的信息,2024年1至10月,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共发生69起融资事件,公布的融资总额已超过110亿元人民币,融资活动主要集中在人形机器人本体领域,部分涉及通用具身大模型、关节模组、传感器等多个相关领域。而单看国内市场,据其统计,2024年1至10月国内人形机器人行业至少有55起融资,如果加上11月的5起融资事件,当年国内人形机器人行业至少发生了60起融资。


在企业数量方面,据华鑫证券研报,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许彬透露,截至2024 年,我国人形机器人整机公司从年初的31家增至80家,全球范围内通用人形机器人整机商业公司约 150家,中国占据了超半数。


北京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振兴国际智库理事长李志起表示,总体来看,北京发展具身智能,需以“技术原创性”和“生态开放性”为核心,通过政策杠杆撬动产学研资源,在软硬协同、场景深耕、国际合作中走出一条“高精尖”路径。这次出台的《行动计划》不仅是产业升级的路线图,更是北京在全球智能革命中争夺制高点的战略宣言。


根据《行动计划》,到2027年,北京在具身智能领域将实现多个重要目标:围绕具身大小脑模型、具身智能芯片、全身运动控制等方面突破不少于100项关键技术,产出不少于10项国际领先的软硬件产品,具身智能上下游产业链基本实现国产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建设世界模型仿真、数据采集、中试验证、场景开放测试等一批新型研究创新平台,建设统一的具身数据采集管理、测试验证标准,支撑不少于100家创新主体开展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迭代速度。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培育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不少于50家,形成量产产品不少于50款,在科研教育、工业商业、个性化服务三大场景实现不少于100项规模化应用,量产总规模率先突破万台,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产业生态持续优化,建设不少于2个具身智能特色产业集聚区,打造具身智能领域产教融合基地,营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具身智能产业生态。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表示,北京发布的具身智能行动计划,意义重大,旨在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具身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北京乃至全国的数字经济注入新动力。该计划聚焦关键技术突破、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规模扩大和生态优化,将有力提升具身智能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如何走出差异化发展道路?李志起认为,北京要聚焦“软硬协同”技术制高点。避免与深圳(硬件制造)、上海(金融科技)的同质化竞争,北京应发挥算法与芯片协同优势,重点突破具身智能“大脑模型”(多模态AI)+“小脑控制”(运动算法)的技术闭环,打造高附加值产品。


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提到,2025年具身智能行业将在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应用落地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具身智能产品的性能将不断提升,成本将逐渐降低,应用场景将更加广泛。


李志起称,北京要构建开放共享的创新生态。通过“世界模型仿真平台”“中试验证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吸引全球开发者与企业低成本接入,形成技术开源、数据共享、标准共建的生态体系,降低中小企业创新门槛。


智能芯片等产业受关注,专家建议设立具身智能相关专业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行动计划》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举措。在技术研发方面,北京将在具身大小脑技术方面,突破多模态融合感知技术,研发具身智能“大脑”大模型和提升具身智能“小脑”技能模型能力。支持高校院所联合优势企业,研究多传感器数据的时空同步与校准技术,高效整合不同感知源数据;研究跨模态学习算法,加强不同模态数据的相互作用和互相补充;研究交互式感知、主动感知、多模态数据补全等算法,实现规模化多模态数据高效自动对齐等。


《行动计划》还指出将着力提高机器人运动控制性能,强化核心零部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提升国产控制芯片性能。优化精密加工工艺,提升传感器、减速器、一体化关节、末端执行器等核心零部件的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


李志起认为,北京市顶尖科研资源汇聚,政策中提到的“多模态大模型”“具身智能芯片”等技术攻关,可依托高校与企业联合实验室快速推进。北京已形成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链。政策强调的“国产化供应链”可加速核心零部件企业(如减速器、传感器)的本土化替代。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行动计划》指出将加快建设新型研究创新平台。构建具身智能世界模型,共建高质量多模态具身智能数据集,建立具身智能机器人中试验证平台,搭建真实场景开放测试环境。例如,利用具身智能世界模型生成多样化的合成数据训练样本,增强机器人视觉感知能力;建设虚实融合的具身智能数据采集场,形成高质量、多模态具身智能数据集。


在具身智能上下游产业链中,朱克力更看好智能芯片和全身运动控制部分的发展与率先应用。他认为,智能芯片作为具身智能的核心硬件,其国产化将极大提升产业链的安全性和自主性;而全身运动控制技术的突破,则将推动具身智能在科研教育、工业商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加速产业规模化进程。


“北京在教育、医疗、工业等领域拥有丰富的应用场景资源,为企业提供真实落地环境。北京历来是国家级政策试点先锋,此次计划联动政府基金(如人工智能产业基金)与社会资本,解决早期融资难题。”李志起说道。


《行动计划》提到,将推动“具身智能+”多场景示范应用,先行打造科研开发者生态,加快推动规模化场景落地,前瞻探索个性化应用服务。在科研教育领域,鼓励创新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开发新算法、新应用;在工业商业领域,支持具身智能机器人进入生产线,实现人机协同;在个性化服务领域,探索情感陪伴、健康监测等具身智能个性化服务解决方案。


在产业生态构建方面,《行动计划》指出,北京将构建全栈人才梯队,开展高水平开放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吸引具身智能顶尖人才,推动高校设立相关课程体系,培养复合型人才;发挥中关村论坛等品牌优势,打造国际合作交流平台。


《行动计划》的发布,为北京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朱克力谈到人才的重要性,他认为,吸引和培养具身智能领域的专业人才,需构建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与引进体系。一方面,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设立具身智能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同时,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协同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提升其实战能力。


他还建议,要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加大对国内外顶尖人才的吸引力,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和福利待遇,以及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此外,还需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鼓励人才进行自由探索和大胆创新,为具身智能领域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记者联系邮箱:zijiaocheng@foxmail.com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程子姣 陈维城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翟永军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程子姣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陈维城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钢铁夸父”的逐日之旅
新京号
中国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大会举行,十大典型落地场景发布
时事
从实验室到中关村论坛,揭秘机器人钢铁关节打太极的科技“密码”
科技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丨北京全力打造国际科技创新高地
时事
北京多举措促进具身智能产业,2027年突破不少于百项关键技术
北京
北京首个人形机器人数据训练中心落地石景山
新京号
搭积木、包快递 国创中心高管详解“一脑多能”平台“慧思开物”
科技
机器人风口下的抉择:热钱潮涌 迟疑与分歧
科技
“AI+”链接千行百业,“人工智能第一城”产出系列成果
北京
第二十七届北京科博会下月启幕,亮点抢先看
北京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