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你初到北大燕园
会看到这样一座端庄气派的建筑
想知道答案吗?
快走进本期【解密北大】,探寻北大图书馆的迁徙之路吧!
点击视频,为您解密↑
01 京师大学堂时期
1898年,京师大学堂创立,藏书楼也随之成立,这是中国近现代第一座国立综合性大学图书馆,坐落于马神庙的和嘉公主府。广集中西要籍,以供士林浏览,以广天下风气。
1899年,京师大学堂教习们在后罩楼(后为藏书楼)前的合影
1912年,随着京师大学堂改称为北京大学校,藏书楼一同更名为北京大学图书馆。
02 红楼时期
1918年,红楼初建,北京大学图书馆迁至红楼一层,并设立两处分馆。
1918年建成的沙滩红楼
李大钊任图书馆主任,大钊先生在任期间,图书馆藏书每年增长一万册左右,逐步发展成为国内领先且具有重大影响的大学图书馆。同年10月,毛泽东来到北京大学做图书馆试用书记,受到大钊先生的深刻影响,并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
1930年,蒋梦麟出任北大校长,规定全校经费1/5作为图书仪器购置费,开启北大图书馆发展的黄金时期。1935年在红楼后面的松公府建成北大图书馆新馆,这是北大图书馆拥有比较现代的独立馆舍的开始。
松公府建成的北大图书馆
03长沙临时大学时期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南迁长沙,与清华、南开组建长沙临时大学,但图书仪器沦陷北平。三校与迁至长沙的北平图书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合作,成立临时大学图书馆。
长沙临时大学
04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时期
1938年,长沙临时大学迁至昆明,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时期,袁同礼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图书馆馆长。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图书馆
05北大复员时期
1946年,北大复员,袁同礼接收松公府处的北大图书馆,暂代馆长之职。1946年至1949年,北大图书馆藏书有一次较快增长,成为仅次于北平图书馆的全国第二大图书馆。
袁同礼
06燕园时期
1952年,北京大学迁至燕京大学校址,图书馆也迁至原燕京大学图书馆馆舍(现北京大学档案馆),但由于馆舍较小,藏书分散在十五个地方,管理和借阅都十分不便。于是提出兴建新馆,并得到周恩来总理的批示。
燕京大学图书馆
1975年初,新的图书馆在燕园中心落成,这是当时国内建筑面积最大,馆舍条件最好的大学图书馆,也就是目前的图书馆西区。并在1978年,由邓小平同志题写馆名。
1975年建成的北大图书馆,摄于1990年代
邓小平同志为北大图书馆题写的馆名
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之际,香港实业家李嘉诚捐资兴建的新馆(东区)落成,与1975年落成的图书馆西区对接,东西区总建筑面积在当时居亚洲高校图书馆之首。
北京大学图书馆新馆竣工仪式
追溯往昔,北京大学图书馆自公主府启程,辗转红楼,远徙星城,再渡西南,终抵燕园怀抱。
北大图书馆的迁徙之路,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讲述着知识传承的力量,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
1998年建成启用的北京大学图书馆
现在的北大图书馆由总馆、医学图书馆、学院(系)图书馆等众多分馆组成,馆舍总面积10余万平方米,馆藏纸质文献总量1000余万册(件),是目前亚洲高校藏书最多的图书馆。同时拥有大量引进和自建的国内外数字资源,包括各类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和多媒体资源,已发展成为资源丰富、现代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研究型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总馆与各分馆布局
北京大学图书馆不仅以端庄气派的建筑跻身北大著名的“一塔湖图”三景,更以丰富馆藏吸引着无数知识的追求者。它见证了名师的学术辉煌,传承着北大的学术命脉,无数大师在这里读书思索,无数学子从这里眺望世界,走向未来。
信息来源 | 融媒体中心 校史馆 图书馆
文字 | 封昌炜 石雯茜
绘图 | 封昌炜
视频 | 封昌炜 石雯茜
指导 | 林齐模 王昆
责编 | 纪子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京报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京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新京报的立场及观点。新京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